弟子规谨篇简析
弟子规谨篇简析
引导词:在《弟子规》中,“谨”单独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部分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谨慎小心、规矩低调、有自我尊严的生活习惯。那么,养成这样的生活习惯,对于小孩子来说究竟有什么用呢?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释义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意思是早晨要早起,晚上要适当地晚睡,年老是非常快的事情,朝华易逝。“惜此时”,你要珍惜此时眼前的一分一秒。很多现代人的生活是不怎么规律的,一般是该睡的时候不睡,该起的时候不起。古人把这种习惯叫做起居不时,是很不好的习惯。
很多著名的学者和有成就的人都是非常珍惜时间的,他们不舍得浪费一分一秒。虽然这些学者的起居习惯、作息时间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抓紧时间,不浪费一分一秒。
《弟子规》要求孩子们爱护生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早晨起来,要洗脸,还要漱口;上洗手间后,你总归要洗洗手的。
古人为什么说“兼漱口”,为什么不刷牙呢?因为古人没有牙刷,没有像我们一样每天刷牙的习惯。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刷牙的习惯还是受了印度的影响,随着佛教传进来的习惯。刷牙最早是用齿木,一种比较软的木片。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把这个木头放在嘴里像嚼口香糖一样,达到刷牙的目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拿这个木片,用嘴先咬一咬,咬软了以后再刮牙齿。但是古人也有比我们讲究的习惯,用齿木还得刮舌苔。这一点我们是到这几年才认识到的。
穿衣戴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人人都会。可是,《弟子规》为什么要用大段的篇幅教孩子如何穿衣服呢?在中国古代穿戴整齐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弟子规》讲,“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帽子要戴正,纽扣得扣上,袜子和鞋子都要合脚,该系带的要系上,古人的袜子也是要系的,古人的鞋有很多也要系。
这四点要求从今天的年轻人身上很难看到。因为今天的时尚跟《弟子规》不太一样,而今天的时髦风尚,古人不能理解,你如果把我们的老祖宗从地下请出来,估计得吓晕了。
《弟子规》中“冠必正,纽必结”的要求,被中国古人视为衣冠整齐的基本标准,恪守不移,甚至有些人不惜为此牺牲生命。那么,究竟什么人,在怎样的情况下,会为穿衣戴帽这样的小事而丧命呢?
《论语》中提到子路的地方有四十七处,他是孔门弟子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中国传统中流传着很多和子路有关的故事,比如百里负米,子路想孝敬自己的妈妈,但又没什么钱,他听说一百里以外的一个地方米比较便宜,于是跑了一百里路给妈妈背了一袋米回来了,这个故事被视为孝敬父母的典型。
子路是一个才华的人,可惜最后死在了帽子上。卫国发生内乱,子路看不过去要骂这些乱臣贼子,结果有一个人一下把子路的帽子给打歪了。一般人帽子被打歪了,已经很危险了,肯定跟你拼命啊。谁知道,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说我可以死,但是我帽子不能打掉啊,所以他就把帽子给系好,这么一弄,就被乱臣贼子砍成肉酱了。子路死就是因为帽子,所以“冠必正”对古人来讲是很要紧的。
晋文公是中国古代一个很有名的国君,有一次打仗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鞋带松了,不跟脚了,他居然把手上的`武器放下来,先把鞋带给系好。幸好他是一代国君,旁边有很多护卫,如果像子路一样,恐怕也会被砍成肉酱了。所以古人对这些着装的要求非常明确。你尊崇这样的要求,养成这样的习惯,在中国传统当中都是给予赞美的。
如果你从小不养成一个比较好的着装习惯,那么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后,无论是你的上级,你的师长,或者你的同事,都不会对你有好印象。现在课堂里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穿得很暴露,浓妆艳抹,帽子戴得不像帽子的样子,鞋子穿得不像鞋子的样子,衣服该扣的不扣上,这种情况都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如果你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衣服穿得很得体,扣子该扣的都扣好,鞋子该系鞋带的都系好,那么,在课堂里,你就会给老师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去找工作的时候,也会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跟大家交往,大家都觉得你是一个比较负责任的人。这个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当一个人成长起来以后,这个习惯就会给你带来很多好处。
《弟子规》不仅对孩子怎么穿衣服做出要求,而且对放衣服也做出了要求。你在家里归置衣服要讲规矩,要放在合适的地方,要有固定的位置,这也是不容忽视的生活习惯。所以《弟子规》接着讲,“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你放你的帽子和服装,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要到处乱塞,以免把衣服搞脏了,把环境搞得很乱。
《弟子规》定下的原则是:“衣贵洁,不贵华”。就是绝对不赞成衣服要华丽,而是要整洁。
古人对于衣服过于华丽,总的来讲都是反感的。传统认为,就算是贵为帝王,你也应该以《弟子规》这种要求为美德,不要以华丽为贵,要以整洁为贵。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很多人认为这个皇帝值得我们同情。崇祯被同情有好多原因,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当有人把他的遗体从树上解下来下葬的时候,大家发现,原来他身上的袍子有补丁。那就说明,这个皇帝还是比较节俭的,不是一个很奢侈的皇帝,他是一个多少让人产生一点同情心的亡国之君。
除了整洁以外,还要和自己的身份相称,即“上循分”,要和自己的家庭情况相称,和自己的身份相称,我们今天是能够理解的。一个年轻学生,还没有踏上社会,还没有工作,你在大学里上课,天天西装笔挺、领带森然,皮鞋擦得锃亮,一般大家会觉得不妥当,因为这和学生的身份不相符。比如朋友聚会,大家高高兴兴,很轻松,到钱柜里去K歌,你突然打着一个领结,穿着个燕尾服去了,大家会认为你是在这里工作的,做服务生有这个要求,总之觉得你很奇怪。
“下称家”。
过去是有等级制度的,比如谁能穿绸缎衣服、丝绸衣服?当了官的,有功名的人才能穿。你是商人,就算是亿万富翁都不许穿的。绣花鞋,古代妇女一定是自己的丈夫有秀才以上功名,才可以穿;你不穿,别人不会觉得你谦虚,会觉得你很怪。如果一个女人明明知道自己丈夫不是秀才,却穿一双红鞋子,重者要被告官,要究办的,轻者觉得你疯了。
我们今天还是应该提倡《弟子规》里边“衣贵洁,不贵华”这样一个原则;“上循分,下称家”,我们结合现代社会的一些特点来考虑,把传统当中好的部分继承下来,还是值得我们遵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