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阴阳基本含义
内经阴阳基本含义
内经对人体研究得很深入,很透彻,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下面是内经阴阳基本含义,随小编来看看吧。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1)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2),生杀之本始(3),神明之府(4)也,治病必求于本(5)。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6)。阳化气,阴成形(7)。寒极生热,热极生寒(8)。寒气生浊,热气生清(9)。清气在下,则生飧泄(10);浊气在上,则生胀(11)。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12)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13)出上窍,浊阴(14)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注释】
(1)天地之道: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本源。一说为法则,规律。
(2)变化之父母:物质之渐变为化,物之突变为变。父母,喻本源,起源。
(3)生杀之本始:生,生长。杀,肃杀,灭亡。本始,即本源。
(4)神明之府:神明,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府,即藏聚之所。
(5)本:此指阴阳。
(6)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此就阴阳二气的作用而言,意为阳主万物的生长,阴主万物的长养;阳主万物的肃杀,阴主万物的闭藏。一说为互文。
(7)阳化气,阴成形:指阳主化生无形之气,阴主生成有形万物。
(8)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此以寒热互变的现象,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
(9)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张介宾注:“寒气凝滞,故生浊阴;热气生散,故生清阳。”(10)飧泄:指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11)生(chēn)胀:即胀满。
(12)逆从:偏义复词,此侧重“逆”义。吴崑注:“逆从,不顺也。”(13)清阳:此指维持上窍功能的精微物质,与下文“清阳发腠理”所指卫气,“清阳实四支”所指水谷精微不同。
(14)浊阴:此指二便,与下文“浊阴走五脏”所指精血津液,“浊阴归六腑”所指饮食物及其变化的糟粕不同。
【白话详解】
黄帝说道: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是万物变化的基础,生长衰亡的根本,有极大道理蕴含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探求疾病变化的根本,其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
以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相对安静,而阳相对躁动;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功能,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所以清阳之气上升成为天,浊阴之气下降成为地。地气蒸发上升成为云,天气凝聚下降成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云为天气蒸发水气而成。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上出于窍,浊阴之气下走于前后二阴;清阳的卫气发泄于腠理,浊阴的营血内注于五脏;清阳的精气充实于四肢,浊阴的水谷入归于六腑。
【按语】
本节阐明了阴阳的基本含义。阴和阳是两种既相关联又相对立的属性,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共存于一体而不能分离,进而构成一个整体。如以人体功能和物质为例,功能属阳、物质属阴,功能以物质为基础,物质以功能为表现,功能表现于外、物质镇守于内,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这是一种普遍的规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正是由此而产生。人体阴阳的升降出入运动同于天地云雨的形成,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这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临床上治疗耳目不聪,用益气升阳法;治疗肠胃积滞,用荡涤攻下法。李杲的脾胃升降理论,黄元御的五脏升降理论等,也都是在此理论的启发下,在临床实践中发展而成的。
文中的“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本”是指阴阳。阴阳就是指疾病的本质、根本,也就是疾病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病必求于本”的实质含义,就是在疾病诊治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处理主要矛盾,找出并消除根本的病因。比如出血,常见的病因就有热伤营络、气虚不摄、暴怒气逆、淤阻经隧等,出血虽同而病本各异,所以不宜一见出血就用止血药,而应探本求源,从根本上消除病因,这样才能药到病除。
【应用举例】
《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本之为言根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本。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经也。故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医宗必读卷之一》)万病皆有本,而治病之法,尤惟求本为首务。所谓本者,惟一而无两也。盖或因外感者,本于表也;或因内伤者,本于里也;或病热者,本于火也;或病冷者,本于寒也;邪有余者,本于实也;正不足者,本于虚也。……万病之本,只此表、里、寒、热、虚、实六者而已。知此六者,则表有表证,里有里证,寒、热、虚、实无不皆然。(《景岳全书卷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