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原文赏析及翻译
诸子喻山水原文赏析及翻译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诸子喻山水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诸子喻山水
先秦先秦诸子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译文
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包容),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所以君主的气魄要像天地那样宏大使万物齐备,心胸要像山海那样宽广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开明的君主不满足于手下的人才,所以能成就他手下众多人才;学者不满足于学习,所以他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孔子说:“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从早到晚不停止。”
徐子问:“孔子屡次称赞水,说‘水啊!水啊!’,从水中得到什么呢?”
孟子说:“有本源的水滚滚而来,从早到晚不停止,注满洼地再往前流,到达了大海。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取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就像五六月时的雨水,一时也能注满沟渠;但是它干涸的时间很短暂。所以做学问若是名过其实,真正的君子都认为是可耻的事。”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最高的善像水。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善于保持沉静,存心要像水一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善于讲究仁义,说话要像水一样,善于遵守信用,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江海能够成河流汇聚的地方的原因,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
全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全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作战的方式有点像水,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注释
1、为山:用土堆山。
2、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篑,装土用的竹筐。
3、吾止也:我自己停止的。
4、平地:用土填平洼地。
5、覆一篑:(才)倒下一筐土。
6、进:前进。指继续堆土。
7、往:前进。
8、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包容万物。遍覆,全部覆盖。必,通“毕”,尽,完全。
9、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容纳),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太山,即泰山。
10、大人:指君主。
11、寄形于天地:指气魄像天地那样宏大。形,形体。
12、历心于山海:指心胸像山海那样宽广。历心,尽心。
13、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毒,残害。伏,潜伏。
14、上下交朴,以道为舍:君主和臣下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交,同。朴,纯朴。舍,房舍,引申为归宿。
15、长利积:长远的利益积累了。
16、名成于前,德垂于后: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
17、治之至: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18、辞:推辞,拒绝。
19、厌:满足。
20、成其圣:达到圣人的境界。
21、知:通“智”。
22、乐(yào):爱好。
23、乐:快乐。
24、寿:长寿。
25、川上:河边。
26、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27、斯:这,指河水。
28、舍:停留,止息。
29、徐子:名辟,孟子弟子。
30、亟(qì):屡次,一再。
31、混混:同“滚滚”。
32、盈科而后进:注满洼地再往前流。盈,满(使动,使.....满)。科,坎,坑。
33、放:到达。
34、有本者如是:有本源的便像这样。
35、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一点罢了。尔,用同“耳”。
36、七、八月: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正是多雨季节。
37、浍(huì):大沟。
38、涸(hé):干涸。
39、立而待:形容时间很短。
40、声闻(wèn):名声。
41、情:实际。
42、东山: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
43、小:以……为小。
44、难为水:(别的)水难以吸引他了。
45、难为言:(别的)议论难以吸引他了。
46、术:方法。
47、明:光辉。
48、容光:小缝隙。
49、成章:事物达到一定阶段。章的本义是乐曲奏完一遍。
50、利:帮助。
51、处众人之所恶(wù):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
52、几:接近。
53、居善地: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
54、心善渊: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
55、与善仁: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
56、言善信:言语要(像水那样)诚信。
57、正善治: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正,通“政”。
58、事善能: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
59、动善时: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
60、尤:过失。
61、百谷王:百川所汇集的地方。
62、下之:处在它们的下游。
63、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
64、兵形:即作战方式。
65、制流:控制流向。
66、制胜:取得胜利。
67、常:固定的。
68、因:根据。
69、上善若水:最善良的人像水。
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同“毕”,尽。
2.知者乐水“知”同“智”,智慧。
3.源泉混混“混混”同“滚滚”。
4.是之取尔“尔”同“耳”,罢了。
5.正善治“正”同“政”,为政。
6.明主不厌人“厌”同“餍”,满足
古今异义
1.未成一篑古义:差,今义:未来。
2.虽覆一篑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太山不立好恶古义:没有,今义:不树立。
4.江海不择小助古义:不拒绝,今义:不选择、小资助。
5.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古义:君主、气魄,今义:年长的人、寄托形体。
6.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古义:心胸,今义:经历、内心。
7.下无伏怨之患古义:臣民,今义:下面。
8.上下交朴古义:都返璞归真,今义:交往、朴素。
9.以道为舍古义:归宿,今义:舍弃。
10.海不辞水古义:拒绝,今义:辞别。
11.明主不厌人古义:通“餍”满足,今义:讨厌。
12.何取于水也古义:得到,今义:录取。
13.盈科而后进古义:坎、再往前流,今义:科学、后来进步。
14.放乎四海古义:到达,今义:开放。
15.苟为无本古义:假如,今义:苟且。
16.故声闻过情古义:名声;今义:声音。
17.故声闻过情古义:实际;今义:感情。
18.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古义:游学,今义:游玩。
19.容光必照焉古义:小缝隙,今义:容纳、光明。
20.不盈科不行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
21.不成章不达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
2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义:帮助,今义:锋利。
23.故几于道古义:接近,今义:几乎。
24.与善仁古义:交友,今义:和。
25.夫唯不争古义:正,今义:唯独。
26.故无尤古义:过失,今义:尤其。
27.以其无以易之古义:代替、替换,今义:容易。
28.水因地而制流古义:根据,今义:因为。
29.故兵无常势古义:固定的,今义:经常。
一词多义
1.于
仲尼亟称于水(对)
何取于水也(从)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在)
故几于道(与)
天下莫柔弱于水(比)
2.而
盈科而后进(表承接,就)
可立而待也(表修饰,着)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转折,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表转折,然而)
3.之
君子耻之(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
流水之为物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是之取尔(宾语前置的标志)
4.为
苟为无本(是)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圣人之门难为言(被)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为)
譬如为山(堆积)
5.善
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
6.动
知者动(活泼)
动善时(行动)
7.下
以其善下之(处……下游)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低处)
8.厌
明主不厌人(同“餍”满足)
士不厌学(厌倦)
9。乐
知者乐水(爱好)读“yào”
知者乐(快乐)读“lè”
10。舍
以道为舍(归宿)
不舍昼夜(停留,止息)
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1、知者乐(感到快乐)
2、仁者寿(长寿)
3、动善时(把握时机)
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王)
5、以其善下之(处……下游)
6、君子之志于道也(有志)
7、居善地(安于卑下)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1.不舍昼夜(从早到晚)
2.七、八月之间雨集(在七八月)
(三)意动用法:
1.君子耻之(以……为耻)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以……变小)
(四)动词活用作名词:
1.故声闻过情(wèn名声)
2.动善时(行动)
(五)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盈科而后进(注满)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帮助)
(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日月有明(光辉)
2、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
3、水之形避高而趋下(高处)
4、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弱点)
5、故能成其圣(圣人的境界)
6、太山不立好恶(好恶之心)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2.苟为无本。
假如是(在)没有源头(的情况下)。
(二)被动句:
1.沟浍皆盈。
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
2.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的门下(学习)就难以被(其他)的议论所(吸引)
3.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
(三)省略句:
1.不舍昼夜。(省略主语)
(它)从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
2.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省略介宾)
水根据地形(的高低)制约(其)流向,打仗根据敌人(变化)取得胜利
3.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省略定语)
所以(人的)名声超出了(它的)实际,君子(必会)以此为耻。
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省略状语)
水,善于利导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
5.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省略介词)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四)状语后置:
1、仲尼亟称于水。(于水称)
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
2、何取于水也?(于水取)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3、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于圣人之门游)
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4、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于道几)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
接近。
5、天下莫柔弱于水。(于水柔弱)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6、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
7、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五)宾语前置:
1、上不天则下不遍覆。(不遍覆下)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那么就不能覆盖整个大地。
2、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取是尔,“之”作标志)
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取这一点罢了。
3、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莫能胜之)
然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它的。
4、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宾语前置)
它们的干涸,可以站着等待。
5、何取于水也?
从水中得到什么呢?
(六)定语后置:
源泉混混。(混混源泉)
滚滚的源头活水。
(七)固定句式:
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江海能成为百川(所汇注的地方且)成王的原因。
2.以其无以易之。
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启示
第一则(譬如为山)事情成败关键不在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喻立志
第二则(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君主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大的胸襟,才能治理好国家,喻治世
第三则(海不辞水)治国治学要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势,喻为学治世
第四则(子曰)仁者稳重宽容,智者善动敏锐
第五则(子在川上曰)时光易逝,一去不返,要不断进取,喻惜时
第六则(徐子曰)要务实求学,循序渐进,名副其实
第七则(孟子曰)为人立志高远,治学讲求方法,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第八则(上善若水)由水德引申出上善之人的七种美德。
第九则(江海所以能……)海纳百川,为人谦逊,处下不争。
第十则(天下莫柔弱于水)以水为喻,阐明为政"贵柔"的思想,柔能胜强、克刚。
第十一则夫兵形象水)要实行灵动的战略战术,喻用兵方法。
课文理解
论语·子罕
以“为山”为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韩非子·大体
以“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为喻,揭示道理;君王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立功业且德泽后世,才能达到国家大治。
管子·形势解
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喻,说明治国治学上也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这样,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论语·雍也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好玩如流水,用水来喻智者,认为智者天性容易亲近水并以水为乐。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厚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像山般沉稳,用山来喻仁者,认为仁者天性自然亲近山,并因恬静自安而得以长寿。
论语·子罕
以河水为喻,发出对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难再的慨叹;同时勉励人们珍惜时间,效法流水不舍昼夜,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进取修业。
孟子·离娄下
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符,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孟子·尽心上
以“登山”“观海”喻“游于圣人之门”,表达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然后以“观水有术”推进一层,说明治学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老子(共三则)
1、把水视为“道”之化身,歌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奉献的精神。
2、从江海善于处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百川之王的角度,申述“谦下不争”的主张。
3、从水性“柔弱”与“威猛”并存的角度,揭示水性的两重性,并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角度,表达老聃为政“贵柔”的主张。
孙子·虚实篇
从水形喻兵形,强调用兵“变”的原则,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诸子喻山水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2、 学习本文以山水设喻说理的形象化议论的技法。
3、 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说明:
本文选取了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等六位先哲们有关“为人”、“为事”的议论材料,这些材料是独立的,但也有某种联系。在说理方法上,把抽象转化为形象,他们都是以山水的物态、物性为依托,把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责任感的探索形象地呈现出来,这种灵动的思维形式,无疑构成了教材教学的亮点;在内容方面,这几则材料具有互阐性和互补性。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组织教学,既可以化繁为简,避免交叉内容的重复教学,又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得“为人”、 “为事”的道理,较好地完成人的文性教学目标。诸子文章,作为刚跨入高二的学生来说,文字仍然是一大障碍。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完成本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积累,仍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领会各则材料中寓含的道理。
2、 难点:学习本文形象化议论的方法。
说明:
本文节选诸子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文学内涵,教师设计教学要考虑基础性课程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忌求广求深和面面俱到,对诸子材料中的哲理研讨,可以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而又能自圆其说的多元解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对于难点的突破,力求做到教师“举一”而学生“返三”,增加课堂的思维容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同学们,相信你们大多数同学都有旅游的经历,请大家交流一下,到过哪些名山大川,有什么感受?
2、大自然中的山水,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感也给我们带来灵感,今天让我们从诸子大家对山水的体悟中,学习为人为事的道理。
3、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点拨。
要求:既要有具体的旅游景点,又要阐发自己的感受。如果感受仅停留在山奇水异的美感上,教师可适当的引导,最好是从山水中感悟到一些“为人”、“为事”的道理。为解读文章铺垫。从学生亲身经历的、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跟上教学节奏,也可以减少解读哲理性文章常出现的沉闷气氛。有助于学生走入文本。
从作品入手走进作者《诸子喻山水》中的十一则材料分别选自哪六部哲学著作?请同学对作品及相关作者的情况作简要介绍。对作者作品的简介,教师要适当的指导。
要求:作品基本情况及核心内容;作者的基本情况:(名、字、号;生活时代,人生经历,职业等。)积累文化、文学知识,同时为阅读文本作必要的准备。
从词句入手走进文本
1、请大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对个别有疑问的词作好标识
2、指定学生对句子文意疏通,标识有疑问的句子,课堂上交流解决。
3、提示学生注意的字词:读音:乐(yào)、闻(wèn);通假字:必、厌、知、混混、尔、科、正;多义字:厌、覆、舍、尤、因、之等;活用词:圣、乐、耻、小等。
4、对文意的疏通应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口译,教师作适当的点评。进行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古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而疏通文意是文本研读的必经之路,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到实处,方法上可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
从技法入手揭示寓意本文的主要写法在“喻”,从技法入手,抓住本、喻体的相似点,逐步揭示文章寓意,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对于文本的研读,以孔子《论语雍也》作为切入口来设计教学,主要围绕两个大问题展开:
1、孔子说“知者乐水”;智者为什么乐水?指导学生品读文本,分三个层次进行:
(1)水有怎样的物态物性?
(2)这些物态物性会引起你哪些生活联想?(注意与水的物态物性相似点)
(3)智者为什么乐水?
2、子曰:“仁者乐山”,指导学生整体品读文本,分三个层次进行:
(1)诸子抓住山的哪些方面设喻?
(2)联系生活实际你会有哪些思考?(注意与本体山的相似点)
(3)“仁者”为何“乐山”?
1、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来探讨这些问题:
(1)水的常态是“动”, “不舍昼夜”的动力来自于有“本”,方式是“避高趋下”“因地制流”“盈科而后进”;秉性为“利物不争”、“柔之克刚”;水的终极目标是海,能成海是因为“善下”“不择小助”等等。
(2)生活联想:时光易逝,往事不再;“为事”要务本求实,循序而进,随机应变;为人应该心胸宽阔,名实相符,甘居人下,柔中有刚……
(3)智者达于事理、周流无滞,其核心在“动”与水的物态物性相通,因而乐水。
2、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来探讨这些问题:
(1)诸子以“为山”、“成其高”设喻。“为山”的成败在“吾往”、“吾止”;“成其高”的原因在“不立好恶”、“不辞土石”。
(2)联系生活的思考:“为事”成败责任在己,要坚持不懈、自强不息;“为人”要反省自己宽容别人……
(3)仁者安于义理厚重不迁,核心在“静”,与山的物性相融,因而乐山长寿。这样的教学设计涉及的本文内容虽然并不周全,但是从各自独立的章节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来组织教学,也许更符合编者的意愿。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由山水生发的联想和思考,能提高学生进行多元化思维德兴趣。
从主旨入手作适当拓展1、文中借助哪些特定的“人、事”来完成寓意的呈现的?
1、从主旨方面作适当的拓展:此处提供两个方向:
(1)诸子“为人、为事”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2)诸子“为人、为事”的现实意义。1、文章主要选取了“为山”止、进,为君治国,为士治学,为兵形势等特设情境,来完成“为人、为事”的道理呈现,启示我们“为人”要省察自己,宽容别人,有为而不争;“为事”要务本求实,循序而进,坚持不懈,适时变通……
2、思路参考:
(1)可以从后世名人的作品及“为人、为事”的典型事件上找依据。
(2)可以从当今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角度去评判其意义。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为了发挥好例子的效果,必须作适当的拓展,或许有助于激活学生陈积的知识、情感,或许有助于赋予传统文化知识新的活力。
布置作业
1、节选诸子文章,让学生课外阅读。
2、写一篇500字短文,记叙一次旅游经历,重点写出感悟。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业。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思路点拨
此文还可以采用比较法组织教学,选择两则喻山(或喻水)章节,从山(或水)的形象、寓意、说理特点上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的层面研读。
练习举隅
1、 请从文中选出最喜欢的章节,列举你喜欢的理由(三点以上)。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基本哲学思想。
3、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山水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人称作哲理山水、诗情山水等。请任选几篇诗情山水的作品进行阅读,并与《诸子喻山水》比较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诸子喻山水》练习
(一)读《论语》,识成语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5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5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8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9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20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25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6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2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阅读《论语》中的五段文字,完成第1——4题。(10分)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⑤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同“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从内容上看,上面五段文字可分为两类:(2分)
是关于治国的(填入段前的序号);其余三段是关于_________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3分)
3.第⑤段文字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含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B.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C.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D.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附:参考答案
1.(2分)①④,品德修养
2.(3分)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执政者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上,众多星星都环绕着它。
3.(3分)君子要承认过错,公开改正。
4.(2分)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