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

  导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以下是小编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以供参考。

  作品原文

  孟子曰:“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

  22、去:离开。

  23、之: 代词,代“城”。

  24、是:代词,这

  25、故: 所以。

  2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7、以: 凭借。

  28、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29、固:使、、、、、、巩固。

  30、国:国防。

  31、山溪:山河。

  32、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33、威:威服。

  34、以:凭借,依靠之意。

  35、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36、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37、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8、寡:少。

  39、之至:到达极点。

  40、畔:通“叛”,背叛。

  41、之:意思是“到、到达”。

  42、至:意思是“极点”。

  43、顺: 归顺,服从。

  44、以: 凭借。

  45、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6、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47、故:所以。

  48、有:要么,或者。

  49、胜:取得胜利。

  作品译文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文学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攻;“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且运用大量排比,增强语势,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写作特色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作品评论

  现代作家钱念孙:《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和”放在“天时”“地利”之上的崇高位置。古代先贤认识到事物的千差万别和世界的丰富多彩,主张“和”时并不抹杀事物各自的特点。

  清代哲学家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宋代学者李涂:《孟子·公孙丑下》首章起句,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下面分三段,第一段说天时不如地利,第二段说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却说人和,而归之“得道者多助”,一节高一节,此是作文中大法度也。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孟子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相关文章

《师说》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师说 章学诚 韩退之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又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道之所在,师之所在也。”又曰:“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因怪当时之人以相师为耻,而曾巫...
名著阅读2011-09-02
《师说》的原文及译文

登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兜窃姥袈ゼ恰罚础对姥袈ゼ恰罚┦潜彼挝难Ъ曳吨傺陀谇炖昃旁率迦眨...
名著阅读2014-07-09
登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百家讲坛三字经全文

度志防镉泻芏嗾苎Ч适拢颐鞘髁⒘诵矶喟裱嫠呶颐呛芏嗌羁痰览恚梦颐鞘芤嫖耷睢! “偌医蔡场度志...
名著阅读2016-05-08
百家讲坛三字经全文

顾荣施灸原文及翻译

顾荣施灸赞扬了顾荣,体恤下人,推己及人,肯为别人着想的品质和行炙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顾荣施灸原文及翻译吧!  顾荣施灸原文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②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
名著阅读2013-07-02
顾荣施灸原文及翻译

《金人铭》全文翻译

《汉书·艺文志》有《黄帝铭》六篇,今已亡。《金文铭》据学者考证,即为《黄帝铭》六篇之一(王应鳞《〈汉书·艺文志〉考》)。《金文铭》载刘向《说苑·敬慎篇》:“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左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
名著阅读2011-05-01
《金人铭》全文翻译

林海音《城南旧事》小说的主要内容介绍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城南旧事》主要内容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
名著阅读2013-04-02
林海音《城南旧事》小说的主要内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