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章原文翻译

论语三章原文翻译

  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论语三章原文翻译!

  论语三章原文翻译

  原文

  31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注释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原文翻译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作品赏析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

  32 三家(1)者以《雍》彻(2)。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注释

  (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原文翻译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作品赏析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原文翻译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作品赏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原文

  34 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注释

  (1)林放:鲁国人。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原文翻译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作品赏析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原文

  35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诸夏(2)之亡(3)也。”

  注释

  (1)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2)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3)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原文翻译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作品赏析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原文

  36 季氏旅(1)于泰山,子谓冉有(2)曰:“女(3)弗能救(4)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5)乎?”

  注释

  (1)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3)女:同汝,你。

  (4)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5)林放:见本篇第4章之注。

  原文翻译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作品赏析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此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

  原文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原文翻译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作品赏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原文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原文翻译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作品赏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启发,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原文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徵:证明。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原文翻译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作品赏析

  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原文

  310 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

  注释

  (1)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2)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3)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原文翻译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作品赏析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尊者、贵者。这里,他对行禘礼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

  原文

  311 或问禘之说(1),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2)乎!”指其掌。

  注释

  (1)禘之说:“说”,理论、启发、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2)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原文翻译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作品赏析

  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启发,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原文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原文翻译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作品赏析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原文

  313 王孙贾(1)问曰:“与其媚(2)于奥(3),宁媚于灶(4),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5),无所祷也。”

  注释

  (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

  (2)媚:谄媚、巴结、奉承。

  (3)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4)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

  (5)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原文翻译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作品赏析

  从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孙贾的有关拜神的问题,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深奥的启发。这就是:地方上的官员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但在内廷的官员与君主往来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原文

  314 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

  注释

  (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原文翻译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作品赏析

  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原文

  315 子入太庙(1),每事问。或曰:“孰谓鄹(2)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1)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2)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原文翻译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作品赏析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原文

  316 子曰:“射不主皮(1),为力不同科(2),古之道也。”

  注释

  (1)皮:皮,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2)科:等级。

  原文翻译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作品赏析

  “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箭,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相关文章

易经全文阅读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古代汉族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易经全文阅读目录 第 一 卦 乾乾...
名著阅读2017-09-08
易经全文阅读

水调歌头诵读背景音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
名著阅读2017-04-04
水调歌头诵读背景音乐

离骚文言知识点归纳

独肷А肥乔盟睦硐搿⒃庥觥⑼纯唷⑷惹橐灾劣谡錾壑傻暮晡笆渲猩烈攀讼拭鞯母鲂怨饣浴O旅媸切”喾窒淼睦肷难灾兜愎槟桑队蠹以亩裂啊! ±肷难灾兜愎槟...
名著阅读2012-04-04
离骚文言知识点归纳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细更沈檀。翻译 晚唐女子宿醉初醒带着离别的愁绪慢慢整理环形发髻,轻...
名著阅读2017-05-07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易经》基础

《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
名著阅读2017-04-05
《易经》基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谁?

导语:《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的作者是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是前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布尔什维克战士。  作者介绍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
名著阅读2017-03-0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