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干马十四匹》翻译赏析

《韩干马十四匹》翻译赏析

  《韩干马十四匹》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鬃尾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呜嘶。

  老髯奚官奇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前言】

  《韩干马十四匹》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前十二句分写十六匹马(诗题为十四匹,有意),时分时合,夹叙夹写,穿插转换,错落有致。写了十六匹马,然后点题。第十三句“画马真是马”,得马之神,是对韩干的高度赞同。第十四句是自赞,作者对自己的诗作充满了信心。作者自赞之意在引出末二句议论:世无伯乐、韩干,则虽有韩干画马之才,虽有为韩干画马之才之人题诗传神之功力之人,亦将无所得其用,可作多种联想。

  【注释】

  ⑴韩干:大梁人,官太府寺丞。善画人物,尤工鞍马。初师曹霸。天宝中召入供奉,悉图宫中名马。

  ⑵攒:并接。一说四蹄聚集在一起。

  ⑶宛颈:弯颈。鬃尾齐:指马鬃和马尾一样高,一样齐。

  ⑷任前:把全身的重量放在前两条腿上。举后:举起后蹄去踢。

  ⑸却避:退避。

  ⑹老髯:长着胡子的老头。奚官:王十朋注引程季长:“奚官,养马之役者。”即马佚。

  ⑺前身作马:上辈子曾经是马。换句话说,是马脱生的。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⑻微流赴吻:细微的流水流向马嘴。若有声:似能听到马喝水的声音。

  ⑼既济:已经渡过溪水。出林鹤:像飞出树林的鹤一样伸着脖子站立。

  ⑽涉:涉水,指经过溪水。鹤俯啄:像鹤一样低头啄食。

  ⑾马中龙:最好的一匹马。

  ⑿尾摇风:尾巴摇动而产生了风。

  ⒀韩生:指韩干。

  ⒁苏子:指苏轼。

  ⒂伯乐:古代善相马者,秦穆公时人。一说为赵简子之臣。

  【翻译】

  两马并驾八只蹄子并接一起,两马弯下颈马鬃和马尾一样高。前马后蹄踢着后马重量压在前蹄,后马往后退避长声嘶鸣。长胡子的看马老头向后看去,上辈子是马能听懂马语。后边的八匹有行走的有饮水的,细微流水流向马嘴似能听到水流声。前马渡过河水像飞出树林的鹤伸长着脖子,后马想要渡河像鹤低头啄食一样。最后一匹是马中之龙,不嘶鸣身也不动尾巴摇出了风。韩干画马如同真马,苏子作诗如画作一般。世上没有伯乐也没有善于画马的韩干,这些诗这些画谁能看懂。

  【鉴赏】

  苏轼的七言绝句如《惠崇春江晚景》和《书李世南所画秋景》都广为传诵。五古如《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纪昀称为“一片神行,化尽刻画之迹”。这首《韩干马十四匹》则是七古中的题画名篇。

  诗题标明马的数目,但如果一匹一匹地叙述,就会像记流水帐,流于平冗、琐碎。诗人匠心独运,虽将十六匹马一一摄入诗中,但时分时合、夹叙夹写,穿插转换,变化莫测。先分写,六匹马分为三组。“二马并驱攒八蹄”,以一句写二马,是第一组。“攒八蹄”,再现了“二马并驱”之时腾空而起的动态。“二马宛颈鬃尾齐”,也以一句写二马,是第二组。“宛颈”,指曲颈。“鬃尾齐”,写了二马高低相同,修短一致。诗人抓住这两个特点,再现了二马齐步行进的'风姿。“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两句各写一马,合起来是一组。“任”,用的意思。一马在前,用前腿负全身之重而双举后蹄,踢后一匹;后一匹退避,长声嘶鸣。大约是控诉前者无礼。四句诗写了六匹马,一一活现纸上。

  接着,诗人迅速掉转笔锋,换韵换意,由写马转到写人,以免呆板。“老髯”二句,忽然插入,出人意外,表面上与题画马的主题无关。方东树认为这两句是“议”(议论),而不认为是“写”(描写),看作表现了“闲情逸致”的“文外之文”,离开了所画马的本身,这都不符合实际。至于这两句在章法变化上所起的妙用,他讲得很中肯;但实际上,其妙用不仅在章法变化。第一、只要弄懂第三组所写的是前马踢后马、后马退避长鸣,就会知道“奚官”之所以“顾”,正是由于听到马鸣。一个“顾”字,写出了很多东西。第二、“前身作马通马语”一句,表面上是“议”,但其实,“前身作马”,是用一种独特的构思,夸张地形容那“奚官”能“通马语”;而“通马语”是特意针对“一马却避长鸣嘶”说的。前马踢后马,后马一面退避、一面“鸣嘶”,“奚官”听懂了那“鸣嘶”的含义,就对前马提出警告。可见“通马语”所暗示的内容也很丰富。第三、所谓“奚官”,就是养马的役人,在盛唐时代,多由胡人充当。“老髯”一词,用以描写“奚官”的外貌特征,正说明那是个胡人。更重要的一点是:“老髯奚官骑且顾”一句中的那个“骑”字,指出“奚官”的胯下还有一匹马。就是说,作者从写马转到写人,而写人还是为了写马:不仅写“奚官”闻马鸣而“顾”马群,而且通过“奚官”所“骑”,写了第七匹马。

  以上两句,把画面划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又以“奚官”的“骑且顾”,把两大部分联系起来,颇有“岭断云连”之妙。所谓“连”,就表现在“骑”和“顾”。“奚官”所骑,是十六马中的第七马,它把前六马和后九马连成一气。“奚官”闻第六马长鸣而回顾,表明他原先是朝后看的。之所以朝后看,就因为后面还有九匹马,而且正在渡河。先朝后看,又闻马嘶而回头朝前看,瞻前而顾后,整个马群,都纳入他的视野之中了。

  接下去,由写人回到写马,而写法又与前四句不同。“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八马饮水,微流吸入唇吻,发出汩汩的响声。一个“后”字,确定了这八匹与前七匹在画幅上的位置:前七匹,早已过河;这八匹,正在渡河。八马渡河,有前有后,于是又分为两组。“前者既济出林鹤”,是说前面的已经渡到岸边,像“出林鹤”那样昂首上岸。“后者欲涉鹤俯啄”,是说后面的正要渡河,像“鹤俯啄”那样低头入水。四句诗,先合后分,共写八马。

  “最后一匹马中龙”一句,先叙后议,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周礼·夏官·庾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说这殿后的一匹是“马中龙”,已令人想见其骏伟的英姿。紧接着,又来了个特写镜头:“不嘶不动尾摇风。”“尾摇风”三字,固然十分生动、十分传神;“不嘶不动”四字,尤足以表现此马的神闲气稳、独立不群。别的马,或者已在彼岸驰骋,或者即将上岸,最后面的,也正在渡河。而它却“不嘶不动”,悠闲自若,就因为它是“马中龙”。所谓“蹄间三丈是徐行”,不担心拉下距离。

  认为“据公诗马十四匹”的王文诰,既没有发现“奚官”所“骑”的那匹马,又搞混了这“最后一匹”马。他说:“此一匹,即八匹之一,非十五匹也。”其实,从句法、章法上看,这“最后一匹”和“后有八匹”是并列的,不能说它是“八匹之一”。

  十四匹马逐一写到,还写了“奚官”,写了河流,却一直未提“韩干”、也未说“画”。形象如此生动,情景如此逼真,如果始终不说这是韩干所画,读者就会认为他所写的是实境真马。然而题目又标明这是题韩干画马的诗,通篇不点题,那是不妥的。所以接下去便点题。归纳前面所写,诗中得出了“韩生画马真是马”的结论。“画马真是马”,这是对韩干的赞词。而作者既赞韩生,又自赞,公然说:“苏子作诗如见画。”到下面两句,才表明作者之所以既赞韩生又自赞,是为全诗的结尾作铺垫。韩生善画马,苏轼善作画马诗;从画中,从诗中,都可以看到真马,看到“马中龙”。可是,“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意思是,世间没有善于相马的伯乐和善于画马的韩干,连现实中的骏马都无人赏识,又何况是画中的马、诗中的马。既然如此,韩生的这画、苏轼的这诗,还有谁去看呢?两句诗收尽全篇,感慨无限,意味无穷。

  全诗只十六句,却七次换韵,而换韵与换笔、换意相统一,显示了章法上的跳跃跌宕,错落变化。这首诗的章法,前人多认为取法于韩愈的《画记》。如洪迈《容斋五笔》卷七和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都这样说。这种说法没有错,但这首诗穷极变化,不可方物,更多的是受了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的启发。

相关文章

苏轼《刚说》原文及翻译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苏轼《刚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
名著阅读2013-02-05
苏轼《刚说》原文及翻译

文学名著《红楼梦》读后感800字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学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范文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
名著阅读2016-02-07
文学名著《红楼梦》读后感800字

古文《劝学》原文及翻译

度把А肥钦焦逼谒枷爰摇⑽难Ъ臆髯哟醋鞯囊黄鬯滴模恰盾髯印芬皇榈氖灼U馄恼路直鸫友暗闹匾浴⒀暗奶纫约把暗哪谌莺头椒ǖ确矫妫娑羁痰芈鬯盗擞泄匮暗奈侍猓衔低车靥逑至塑髯拥慕逃...
名著阅读2016-03-08
古文《劝学》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

冻ず薷琛肥翘拼税拙右椎囊皇壮て鹗率H蜗蟮匦鹗隽颂菩谟胙罟箦陌楸纭J私枥啡宋锖痛担丛炝艘桓龌匦鹱亩斯适拢⑼ü茉斓囊帐跣蜗螅傧至讼质瞪畹恼媸担腥玖饲О倌昀吹亩琳...
名著阅读2019-09-07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

《岳阳楼记》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岳阳楼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岳阳楼记》读后感...
名著阅读2011-01-05
《岳阳楼记》读后感

朱自清匆匆原文

朱自清《匆匆》的格调委婉、流畅、轻灵、悠远。全文篇幅短小,结构较为单纯,句式大多简短,通篇显得和谐匀称,融洽得体。  《匆匆》原文  作者: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
名著阅读2017-09-08
朱自清匆匆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