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明五气篇》原文

《宣明五气篇》原文

  《宣明五气篇》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谷气津液,味有五种,各入其五脏,别之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于胃。

  胃受水谷,变化以滋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其气,故曰皆禀①也。

  平按:《甲乙经》“伯高曰作“岐伯对曰;无“水谷二字。“禀下,《灵枢》有“气字。

  ①“禀,萧本作“秉,今据仁和寺本改。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五味所喜,谓津液变为五味,则五性有殊,性有五行,故各喜走同性之脏。

  平按:《甲乙经》自“谷味酸以下至“走肾,文法与此不同,而义意相类。

  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水谷化为津液,清气犹如雾露,名营卫,行脉内外,无所滞碍,故曰大通。其沉浊者,名为糟粕。泌别汁入于膀胱,故曰以次传下也。粕,颇洛反。

  平按:《甲乙经》“谷气下有“营卫俱行四字;“糟粕上无“化字。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

  因前营卫大通之言,故问营卫所行。

  平按:《甲乙经》“之行作“俱行。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既五脏,别出两行于营卫之道。

  精微,津液也。津液资五脏已,卫气出胃上口,营气出于中焦之后,故曰两行道也。

  平按:“既《灵枢》、《甲乙经》均作“溉。“行上,《甲乙经》有“焦字。

  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咙,故呼则出,吸则入。

  搏,谤各反,聚也。谷化为气,计有四道:精微营卫,以为二道;化为糟粕及浊气并尿,其与精下传,复为一道;搏而不行,积于胸中,名气海,以为呼吸,复为一道,合为四道也。

  平按:《甲乙经》“命曰作“名曰。《灵枢》“咙作“咽。

  天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天之精气,则气海中气也。气海之中,谷之精气,随呼吸出入也。人之呼也,谷之精气三分出已,及其吸也,一分还入,即须资食,充其肠胃之虚,以接不还之气。若半日不食,则肠胃渐虚,谷气衰也。一日不食,肠胃大虚,谷气少也。七日不食,肠胃虚竭,谷气皆尽,遂命终也。

  平按:“天之精气《灵枢》、《甲乙经》作“天地之精气。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请尽言之。

  充虚接气,内谷为宝,故因其问,请尽言之。

  五谷:

  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药也;用充饥虚,即为食也。故但是入口资身之物,例皆若是。此谷、畜、果、菜等二十物,乃是五行五性之味,脏腑血气之本也,充虚接气,莫大于兹,奉性养生,不可斯须离也。黄帝并依五行相配、相克、相生,各入脏腑,以为和性之道也。案神农及名医《本草》,左右不同,各依其本具录注之,冀其学者量而取用也。

  粳米饭甘,

  味苦平,无毒。稻米味甘温生。

  平按:《灵枢》“粳作“秔,音庚。《灵枢》、《甲乙经》均无“饭字。注“生,原钞作“生,原校作“平。

  麻酸,

  胡麻味甘平,麻子味甘平。

  大豆咸,

  大豆黄卷味甘平,无毒。生大豆味甘平。

  麦苦,

  大麦味咸温微寒,无毒,似穬麦无皮。穬麦味甘微寒,无毒。小麦味甘微寒,无毒。

  黄黍辛。

  丹黍米味苦微温,无毒。黍米味甘温,无毒。

  五果:枣甘,

  大枣味甘平,杀乌头毒。生枣味辛。

  李酸,

  人,味辛甘平,无毒。实,味苦。

  平按:注“人,别本作“李。

  栗咸,

  栗味咸温,无毒。

  杏苦,

  核,味甘苦温。花,味苦,无毒。实,味□酸。

  桃辛。

  核,味苦甘平,无毒。实,味咸。

  五畜:牛甘,

  肉味甘平,无毒。

  犬酸,

  牝犬肉味咸酸,无毒。

  猪咸,

  肉味苦。

  平按:《甲乙经》“猪作“豕,下同。

  羊苦,

  味甘大热,无毒。

  鸡辛。

  丹雄鸡味甘微温微寒,无毒。白雄鸡肉微温。乌雄鸡肉温也。

  平按:《甲乙经》“牛、犬、豕、羊、鸡下,均有“肉字。

  五菜:葵甘,

  冬葵子味甘寒,无毒,黄芩为之使。葵根味甘寒,无毒。叶为百菜主。心伤人。

  韭酸,

  味辛酸温,无毒。

  藿咸,

  案《别录》:小豆叶为藿。

  薤苦,

  味辛苦温,无毒。

  葱辛。

  葱实味辛温,无毒。根主伤寒头痛。汁平。

  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养生疗病,各候五味之外色,以其味益之也。

  平按:《甲乙经》“黄、青、黑、赤、白下,均无“色字。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所言五宜者: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

  脾病食甘,《素问》甘味补,苦味为泻。

  平按:“所言五宜者,《灵枢》作“五宜所言五色者。

  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

  心病食苦,《素问》咸味补,甘味为泻。

  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

  肾病食咸,《素问》咸味泻,苦味为补也。黄卷,以大豆为之。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

  肝病食酸,《素问》酸味泻,辛味为补。

  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肺病食辛,《素问》辛味泻,酸味为补。

  平按:《甲乙经》“黍上无“黄字。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五味所克之脏有病,宜禁其能克之味。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饭、牛肉、枣,皆甘;

  肝者,木也。甘者,土也。宜食甘者,木克于土,以所克资肝也。

  平按:《素问》无“饭字。“枣下《灵枢》《素问》均有“葵字。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李,皆酸;

  心者,火也。酸者,木也。木生心也,以母资子也。

  平按:“食酸下,《素问》有“小豆二字。新校正云:“《太素》小豆作麻。应依新校正补入。“犬肉下,《灵枢》有“麻字。“李下《素问》、《灵枢》均有“韭字。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皆咸;

  脾者,土也。咸者,水也。土克于水,水味咸也,故食咸以资于脾也。

  平按:“栗下,《素问》、《灵枢》均有“藿字。《素问》此段在“肺色白段之下。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皆苦;

  肺者,金也。苦者,火也。火克于金也,以能克为资也。

  平按:“杏下《素问》、《灵枢》均有“薤字。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皆辛。

  肾者,水也。辛者,金也。金生于水,以母资子。

  平按:“桃下《素问》、《灵枢》均有“葱字。

  辛散,

  肝酸性收,欲得散者,食辛以散之。

  酸收,

  肺辛性散,欲得收者,食酸以收之。

  甘缓,

  脾甘性缓,欲得缓者,食甘以缓之。

  苦坚,

  心苦性坚,欲得坚者,食苦以坚之。

  咸濡。

  肾咸性濡,欲得濡者,食咸以濡也。

  平按:“濡《素问》作“耎,下同。

  毒药攻邪,

  前总言五味有摄养之功,今说毒药攻邪之要。邪,谓风寒暑湿外邪者也。毒药俱有五味,故次言之。

  五谷为养,

  五谷五味,为养生之主也。

  五果为助,

  五果五味,助谷之资。

  五畜为益,

  五畜五味,益谷之资。

  五菜为埤,

  五菜五味,埤谷之资。

  平按:“埤《素问》作“充。袁刻作“稗,恐误。

  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

  谷之气味入身,养人五精,益人五气也。

  此五味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坚或濡,

  五味各有所利,利五脏也。散、收、缓、坚、濡等,调五脏也。

  平按:《素问》“五下无“味字。

  四时五脏病,五味所宜。

  于四时中,五脏有所宜,五味有所宜。

  平按:《素问》“病下有“随字。

  黄帝问少俞曰:五味之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

  力中反,淋也,篆字癃也。

  平按:□《汉书·高祖本记》“年老□病勿遣,作“□,乃古文“癃字也。

  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

  大贡反,心气流泄疾。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欧;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悗。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五味各走五脏所生,益其筋、血、气、骨、肉等,不足皆有所少,有余并招于病,其理是要,故请闻之。

  平按:《灵枢》“欧作“呕,下同。

  少俞对曰:酸入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

  涩,所敕反,不滑也。酸味性为涩收,故上行两焦,不能与营俱出而行,复不能自反还入于胃也。

  不出则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即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濡,得酸即缩卷约而不通,水道不通,故□。

  既不能出胃,因胃气热,下渗膀胱之中,膀胱皮薄而又耎,故得酸则缩约不通,所以成病为□,□,淋也。胞,苞盛尿也。

  平按:《灵枢》“濡作“懦。

  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走筋。

  人阴器,一身诸筋终聚之处,故酸入走于此阴器。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血涘,血涘则胃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干善渴。

  肾主于骨,咸味走骨,言走血者,以血为水也。咸味之气,走于中焦血脉之中,以咸与血相得,即涩而不中,胃汁注之,因即胃中枯竭,咽焦舌干,所以渴也。咽为下食,又通于涎,故为路也。涘,音俟,水厓,义当凝也。

  平按:《灵枢》“血涘,血涘四字,作“凝,凝二字;“汁上有“中字;“舌下有“本字。

  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血脉从中焦而起,以通血气,故味之咸味,走于血也。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

  洞,通泄也。辛气剽悍,走于上焦,上焦卫气行于脉外,营腠理诸阳。

  姜韭之气薰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

  以姜、韭之气辛薰,营卫之气非时受之,则辛气久留心下,故令心气洞泄也。

  辛者,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矣。

  辛走卫气,即与卫气俱行,故辛入胃,即与卫气汗俱出也。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欧,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管,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欧。

  苦是火味,计其走血以取资骨令坚,故苦走骨也。苦味坚强,五谷之气不能胜之,故入三焦,则营卫不通,下焦复约,所以食之还出,名曰变欧也。

  平按:《灵枢》“管作“脘。

  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

  齿为骨余,以杨枝苦物资齿,则齿鲜好,故知苦走骨。

  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

  人食苦物,入咽还出,故知走骨而出欧也。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悗,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少,不能上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甘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心悗。

  甘味气弱,不能上于上焦,又令柔润,胃气缓而虫动。虫动者,谷虫动也。谷虫动以挠心,故令心悗。悗,音闷。

  平按:《灵枢》“弱少作“弱小;“于上焦作“至于上焦;“中下无“甘字;“心悗作“悗心。

  其气外通于肉,故曰甘入走肉矣。

  脾以主肉,甘通于肉,故甘走肉也。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五味各入其脏。甘味二种,甘与淡也。谷入于胃,变为甘味,未成曰淡,属其在于胃;已成为甘,走入于脾也。

  平按:《灵枢》无“所入二字。《素问》无“淡入胃三字,新校正云:“《太素》又云:淡入胃。与此正合。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

  《九卷》此文及《素问》皆苦走骨,咸走血。此文言苦走血,咸走骨,皆左右异,具释于前也。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裁,禁也。筋、气、骨、肉、血等,乃是五味所资,以理食之,有益于身;从心多食,致招诸病,故须裁之。

  平按:《素问·宣明五气篇》注:新校正云:“按《太素》五禁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名此为五裁。杨上善云: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之,命曰五裁。按:新校正所引《太素》经文,与此小异,所引杨注,乃本书经文,与此亦异。

相关文章

黄帝内经第刺禁论

本篇说明人体禁刺的部位,以及误刺的后果。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黄帝内经第五十二篇刺禁论,更多内经阅读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①。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
名著阅读2013-02-03
黄帝内经第刺禁论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分析

逗炻ッ巍肥且徊烤哂惺澜缬跋炝Φ娜饲樾∷底髌罚偈拦系闹泄诺湫∷滇鄯逯鳎泄饨ㄉ缁岬陌倏迫椋澄幕募蟪烧摺O旅嫘”辔蠹曳窒砗炻ッ蔚娜宋镄蜗蠓治觯队蠹也慰冀杓! ...
名著阅读2015-06-02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分析

《郑板桥开仓济民》注释及译文参考

郑燮,号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而后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但他将百姓置于首位,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郑板桥开仓济民》注...
名著阅读2018-06-04
《郑板桥开仓济民》注释及译文参考

闻一多《死水》的鉴赏

端浪肥窍执宋乓欢啻醋鞯囊皇资瑁ü浴鞍敕饨ò胫趁竦鼐芍泄倍嘟嵌取⒍嗖忝娴钠仔矗衣逗头泶塘烁懿豢暗木缮缁幔泶锒缘笔蓖持位肪车姆唔楹蜕畛恋陌饕甯星椤R韵率俏乓欢唷端浪返募停...
名著阅读2015-08-03
闻一多《死水》的鉴赏

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著阅读2015-05-05
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岳阳楼记》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岳阳楼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岳阳楼记》读后感...
名著阅读2011-01-05
《岳阳楼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