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澈上人》翻译赏析

《送灵澈上人》翻译赏析

  《送灵澈上人》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长卿。其全文古诗如下: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前言】

  《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注释】

  ⑴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翻译】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鉴赏】

  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相关文章

白居易长恨歌译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名著阅读2017-05-05
白居易长恨歌译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
名著阅读2013-02-08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豆讶酥诠病肥恰睹献印ち夯萃跎稀分械囊徽拢敲献佑肓夯萃醯囊欢味曰埃潜硐置献印叭收彼枷氲奈恼轮唬凼隽巳绾问敌小叭收币浴巴醯馈蓖骋惶煜碌奈侍狻=酉吕葱”辔蠹掖戳斯讶酥诠苍募胺耄...
名著阅读2011-05-03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牧誓原文附翻译

导语:传统的说法,纣王是残暴荒淫的典型。从《牧誓》周武王列举的罪状看,纣王似乎并不像传统说的那么坏。对殷纣王的评价,历来也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研究。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牧誓原文附翻译内容,...
名著阅读2011-01-08
牧誓原文附翻译

周书若干惠传的原文与译文

周书 原文: 若干惠字惠保,代郡武川人也。其先与魏氏俱起,以国为姓,父树利周,从魏广阳王深征葛荣,战没,赠冀州刺史。 惠年弱冠,从尔朱荣征伐,定河北,破元颢,以功拜中坚将军。复以别将从贺拔岳西征,解岐...
名著阅读2019-02-02
周书若干惠传的原文与译文

易经:变通与通变

通变之谓事,前面我们谈到占卜的问题,看来似乎很简单,其实纵使学会卦与那些方法,也不一定管用。因为占卜主要的是靠智慧,晓得随机变通。 《易经》包含了五大学问:理、象、数、变、通。理是哲学的,象数是科学的...
名著阅读2012-02-06
易经:变通与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