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语文教材的理想
一种语文教材的理想
我理想的教材是这样的:一部小说选本;一部散文选本;一部诗歌选本;一本精美小品文集。选本里面都不是删节的东西,入选的文章全文都要收进去。根据长文存目的原则,提供给学生关于该文的最佳版本。学校图书馆必须具备该书该
版本,供学生传阅。用教材引领学校建构大语文阅读框架。让语文进入学生学习生活的诸多领域。为什么要使用全文?我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只有通读全文,才有可能把握脉动于其中的作者的心灵。我们常发现这样的怪事,一篇文章若未被选入中学课本,学生于课外偶然觅得,如获至宝,阅读时如饥似渴,而一旦选入中学课本,便觉得读之无味。原因当然有很多方面,比如任务驱使阅读疲劳等,但学生只能在课本中实现与文字的对话,文本与作者已经面目全非,这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高中三年,学生们没有一个可崇敬的作家,没有一部可挚爱的作品,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难道意味着成功吗?
语文就应该是一个阅读系统,它根本不可能像数理化一样用一本或几本书来建构一个知识框架,因为语文根本没有一个梯次发展的`知识的链,也根本不具备梯次发展的能力层级,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的有序性是靠学生的心灵去重组的。
只有构建这种规模宏大的阅读体系,才能真正实施速读、细读等多种读书方法。而先前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做的所谓的快速阅读,那是假的,不具备快速阅读的真正意义。我认为,快速阅读的阅读行为与思维活动同时,阅读者目光移动的过程,就是筛选信息与整合信息的过程。快速阅读还与关键词的提取、手的记录同时。这种快速阅读,能使思维得到极好的训练。但眼下教师要学生做的却不是这样的,而是给一篇只有千把字的文章,让学生从头到尾很快地读一遍,然后给任务,学生再到文中查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这种快速阅读的过程,只是熟悉内容的过程,而不是思维过程,与真正意义上的快速阅读完全是两码事。
以往的与当前的教材,不能培养学生多种阅读能力,不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学生思维的倦怠,是极不可取的。
感言:
这是一种理想,一种阅读的理想。“语文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工具”,少年作家蒋方舟的这句话也许是这篇文章最好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