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主体教育》序言
《中小学主体教育》序言
《中小学主体教育》序言 在改革中创造辉煌——北京市海淀区的主体教育改革实验探索 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1992年至今,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历程,已逐渐发展成为立足于中国大地的一个重要教育观点和理论,并深深影响着教育改革实践的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发展的、动态生成的教育理论,它必须在不断的反思、总结、批判、概括提升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从而保持其生命力。在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处于深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主体教育在海淀》一书的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展现了北京市海淀区十余所中小学在海淀区教委领导下十余年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可贵探索,而且将进一步促进主体教育实践层面研究的总结反思、升华提高。早在1995年9月,海淀区9所学校(北航附小、彩和坊小学、中关村三小、海淀实验小学、农科院小学、北大附小、永定路一小、向东小学和学院路小学)在海淀区教委领导下组成“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课题组,作为跨学校的科研群体正式参与由我牵头的主体教育实验,从而使海淀区成为主体教育实验自1992年开展以来第一个区域性研究的实验区。正是海淀区课题组的参与,使全国性的主体教育实验从单个学校进入群体合作研究,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十余年的探索,十余年的坚持,北京市海淀区课题组在海淀区教委孙鹏主任带领下进行了富有挑战意义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研究成果。他们不仅在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为主体教育的深入发展提出新的思路和举措,而且形成了自己有特色的教育实验研究范式,为全国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海淀区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发展审视反思海淀区主体教育实验发展的历程,这十二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课堂教学改革阶段(1995年9月—2001年8月)为了将主体教育实验这样一个富有哲理、包容性强而又很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实验目标,海淀区课题组始终把理论学习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为加强实验学校的干部教师对主体教育的理解,提高实验学校干部教师的理论修养,海淀课题组组织安排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认真学习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尽快地了解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其中由主体教育实验总课题组提供了八个专题讲座,主要内容是:现代教育观与教学观,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的教学策略,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及改进策略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与主体教育理论。在此期间,还邀请了袁贵仁、黄济、王策三、谢维和等教授为课题组作主体性教育的理论辅导报告。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他们积极组织项目校的干部教师参加了主体教育实验系列研讨活动,包括3次由北师大和区教委联合组织的区课题组大型研讨会、2次分别在北师大和天津二师附小召开的三地八校实验研讨会,以及由区小教研小教办组织的项目成员校交流活动等。此外还组织各成员校的干部教师参加了1996年12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届年会,1997年1999年分别在北京、兰州召开的“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和“现代教学论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开题会等。通过专题学习和研讨,使教育实验研究参与者增强了研究意识,开阔了学术眼界,启迪了创新智慧。海淀区遵循课题研究立论点要高、入手点要低的基本思路,从小学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四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在高校学科教育专家及区教研员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分学科的研讨课,探讨主体教育视野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通过研究锻炼了研究队伍,为实验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什么是主体性”、“主体性的基本结构、行为表现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建构海淀区主体性发展实验的理论框架,形成各个学校“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实施举措。2.专题研究阶段(2001年9月到2006年2月)随着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主体教育与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立项,海淀区主体教育实验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进入专题研究阶段。海淀区课题组构建的主体教育实践体系,研究重点首先放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先后分别按照“科学探究”课程开发、现代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教与学行为分析与发展性教学策略、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发展、主体教育的理论问题、教师主体性发展等专题进行深入研讨,前后召开了5次较大型的学术研讨会。 参加主体教育研究课题的海淀区项目成员校达23所,实验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3. 全面发展研究阶段(2006年3月至今)依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主体教育视野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研究”,对中国学校教育创新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做出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回答,探索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发展模式与育人模式,成为这个阶段研究的中心议题。伴随着主体教育实验的深入,海淀区实验学校跟随全国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学校教育创新》课题的步伐,迈入新的研究阶段。从探讨人的主体性、通过学科教学方式的变革培养人的主体能力到学校办学思想、育人模式、管理制度、课程建设、校长领导力等方面的探索,从学校教育价值观念的重新定位研究到学校教育体系的全面更新的探讨,从改造教育过程到改变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方法与手段,从全方位地营造育人环境到创造性开拓各种教育教学模式,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的反思,为进一步探讨建构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模式,形成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措施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达到全方位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目的。海淀区主体教育实验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从2006年6月至12月,对海淀区17所项目成员校7个学科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继后在中关村一小和中关村中学举行了数学学科全国性专题学术研讨会。2007--2008年海淀区项目成员校参与了分别在重庆、南京、成都、上海召开的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四个学科的全国性的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的学科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提交研讨课和学术论文。通过培训和研讨,就学生学习与发展、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课堂教学行为方式和策略、有效课堂教学的结构要素及评价标准等问题取得共识,形成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切实提高教师对教材处理与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以及教学行为设计与反思能力。在调查基础上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性内容。为了从整体上提升项目成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在对海淀区2所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先进经验进行调查总结基础上,2007年3月在北京举行项目成员校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学校德育工作研究的培训,为项目成员校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具体的理论支持和操作思路。总结创新型优秀教师教学经验,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通过抓项目成员校总结创新型优秀教师教学经验,对语、数、外、科学四门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生学习特点有所认识,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也正是通过海淀区17所中小学关于学校精品课程与骨干教师典型个案调查,2所中小学关于班级建设的创新指标构建典型个案调查,8所中小学关于学校管理与制度创新指标构建调查,完成了50万字的调查报告,为学校教育创新数据库建设和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实践基础。通过反思总结,全面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的构建,旨在用统计体系构建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与本质。总课题组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形成由4个特质层9个分析单元24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讨论稿)。具体是:(1)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组成的价值目标系统;(2)课程开发,课堂教学,班级建设组成的育人模式系统;(3)人事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组成的制度与管理系统;(4)战略性谋划能力,领导者品格组成的校长领导力。学校教育创新能力指数指标的构建,旨在为我国中小学现代化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一种运行模式。 海淀区在參与总课题组关于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中,通过对部分项目成员校校长的访谈, 对学校教育创新现状进行扫描性调查,以及专题性研究,基本把握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经验与研究问题。在海淀区项目成员校一定范围内,依据评价标准,对学校办学进行全面反思总结,在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方面形成新的认识。研究促进了办学理念的提升,办学思路的明晰,以及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二、海淀区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1.实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主体教育,作为一种动态生成的、开放的、有强的反思批判意识的教育理论,它所关注的是在回应当前基础教育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不断生成新的思想和观点。对教育实践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较深入的反思与批判,实现了教育观念上的初步转变。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从哲学层面解决人的构成问题,研究人的良好素质的全面构建问题,旨在将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核心,试图探索一条使少年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基本途径,以此为核心,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主体教育关于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思想,关于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为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价值观念,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一个高的目标定位。海淀区课题组的全体成员校始终坚持并努力追寻这一宗旨,通过理论基础——理论——实践三个层面展开的课题研究,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2.形成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举措。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原点。只有真正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彻底摈弃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压抑学生发展,以及目前在急功近利价值取向影响下所造成学生虚假发展的严重弊端,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动、主动、全面的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点研究学生通过学习如何实现发展的。涉及: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的形成,以及发展的关键期等问题。紧紧抓住“实践与活动”、“合作与交往”这些重大命题,探讨通过教与学的学习活动,个体与群体的交往活动,学生是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在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文化性及主体性等特质基础上,将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石,立足于对现代意义的课堂教学时代转型的把握,揭示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特色,形成海淀课堂教学特色。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正是通过研究,在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方面确立了体现现代教学观的诸多基本命题。*确立现代教学观,关注学生的文化生存环境,关注教与学活动的方式,实现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具有选择性、研究性、体验性和反思性,学校教学进程应体现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及学习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重在理解和掌握知识,加强学科知识的整合,面向生活实际,体现教学的实践性以及文化性。*通过教与学的行为分析,实施以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为内涵的发展性教学策略。*确立体现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质量观与价值观,进行有效教学的水平评估,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使学生会学习、会创造。发展性教学策略,首先追求的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掌握人类优秀文化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一定理论框架指导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3.提出了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及研究问题海淀区课题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界定了在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域,在对项目成员校德育工作现状进行调研基础上形成了学校德育创新的基本思路,这就是: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核心是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通过对道德教育内容与形式加以审美化改造,实现“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的统一;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积累经验与重构性体悟(体验)。在德育领域,提出了“欣赏型德育模式”并进行了初步实验。 4.形成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学校教育创新”,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突破和超越,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这一定义强调通过创新性活动,构建有变革创新能力的学校教育,从而突破种种阻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限制,使学校实现根本性的变化。学校教育创新是以“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的理念,是一种勇于变革、改革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在不断回答每一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中获得发展的内在生命力。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实质在于变革、超越和发展。 学校教育创新的目标是实施“学校教育创新工程”,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成长和学校的现代发展。(1)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人的个性与才能的发展。(2)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教育创新文化(锐意改革、张扬个性、鼓励探索、宽容失误的创新精神)。(3)创建具有生成性的学校生态制度与管理系统。(4)营造内外部良好的育人环境。(5)塑造具有“生成”意识、“理论”气质、“变革”能力的校长。5.基础教育区域推进与一批学校教育创新工程示范学校的形成对群体主体的主体性进行了实践界定。主体教育中的群体主体性,集中表现为学校在“适应、冲突、互动”三种关系中对学校与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之间的依附性与主动性关系的处理。其中也涉及学校教育发展与市场运作规则的关系,高投入与效益关系,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工具生存性教育与理想发展性教育的关系等等。特别是在某些相关制度失范的情况下,如何坚持学校正确的办学思路及保证培养人才的高质量,更需要学校群体发挥主体性。正是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积累,已涌现并将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具有典范性意义的学校。这些学校,有现代的教育观念,鲜明的办学特色,高素质的教师群体,优化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信息化及智能化的现代水平,以及体现人文关怀的学生生存环境。这些学校充分体现的发展性,不断丰富主体教育的内涵。在“学术共同体”中提倡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展现我国中小学现代化发展的丰富生动和多样化发展形态,展现我国中小学校长的风采和智慧。主体教育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海淀区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学说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观点,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科研的水平。在我们的研究中,将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置于现代社会、现代经济结构变革、现代文化发展大背景下,以人的发展为主题,借鉴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语言学等研究成果,采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视角,按不同研究规范,进行综合考察,从而体现现代教育研究的多元化。三、海淀区课题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特色主体教育实验,这是一项集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广泛参与,集理论、政策、实践操作于一体的重大课题,作为一个区域性的主体教育实践探索,在海淀区教委孙鹏主任带领下,课题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他们在研究方法论上呈现的总的特点,是实现了以下四个转换。一是研究对象的转换。从在微观层面研究课堂教学,转到研究学生个体的自主发展;从关注和研究个体主体发展,推进到关注群体主体,在办学层面上研究学校群体主体性,研究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与创新问题。 二是研究内容的转换。依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发展性教学策略”、“学科教与学活动的构建与学生主体性发展”以及“学校教育创新”等课题的研究,从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推进到对课程与教学为基点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基于“科学探究”“课程以及现代课程文化性的研究,探讨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现代课程观;从对人的主体性的个体建构,到同时探讨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的主体性建构;从研究课堂教学,到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探讨主体教育理论视野中的学校管理制度、课程改革、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体系以及教师教育等问题,探讨主体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主体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途径,最终实现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的统整。正是通过以课题为核心的区域性研究活动的开展,不断将海淀区主体教育实验推向深处。三是实验研究方法上的转换。主体教育,是一种具有一定包容性的理论框架,必须寻求自己的研究范式。主体教育的范式是:“形而上”的理论引导与“形而下”的实验研究结合,将专题学习、课题组专题研究、各实验学校校本研究结合。正是高层次的理论思考提供的理论验证的完整和科学实验研究提供的实证支持的完整,保证了主体教育理论的形成发展,保证了主体教育研究的原创性。与一般的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相比较,主体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特点,集中表现在将主体教育实验定位于“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实验”,正是教育实验所具有的理论性、社会性、主动性和整合性,使它走出了自然科学实验范式的阴影,从而显现中国教育实验的特色,在自身发展的规范性探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四是课题研究组织管理运作方式上的转换。在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方面,海淀区从一开始就形成了特有的课题研究活动运行模式。这就是:由高师院校、教育科研机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组成优势互补的学术共同体,形成有特色的良好的研究运行机制。课题研究活动运行模式,一是体现整合。在海淀区教委领导下,统整区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教研部门以及高师院校四方研究力量,组成课题研究运行的核心指导小组,负责总课题的策划、实施以及对各成员校课题的指导。这一整合实现了高校多学科协同研究(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有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校德育、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特殊教育、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统计与测量等学科方问),20余所中小学的跨校际协同研究,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结合,区域性推进与学校个体研究相结合,以专题性、区域性研究带动每个学校的研究。二是原创。采用工程学的方法,注重实证调查、经验总结、典型个案研究,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从而使研究体现过程性、整合性和实践性。在这个学术队伍中,既有来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一批专业精深的理论工作者,又有来自中小学实践第一线的锐意改革的校长和教师,还要有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干部。正是基于这种由不同知识能力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研究风格组成的科研群体,有力地发挥出群体研究的整体效益和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从而不断推动主体教育实验的深入发展。事实证明,主体教育为学术共同体提供了一个共同发展的平台,而主体教育研究的每一点进展都凝聚着群体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在群体中,通过群体,从而在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以及在多种观点、理论的论争中得到发展提高。海淀区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始终坚持了传承与创新。他们以勇于探索、锐意改革的精神,在学校教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等诸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开拓性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全国性主体教育实验研究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最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实验研究。海淀区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再次表明:中国具有进行原创性研究的优势,这种优势潜力的挖掘,一是要充分调动深厚的本土资源、经验和智慧,二是与现代世界新思维进行深刻的、有对等话语权的文化对话,从而在新的平台上不断进行学理性的创造。审视海淀区主体教育实验十余年走过的历程,我们深知,任何一项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这样一个高品味的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内涵的教育实验,更需要时间去探索和思考。任重而道远,我们期盼海淀区教育工作者在区教委领导下,通过不懈地努力,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上不断获得新的认识成果。····· ·· 北京师范大学 裴娣娜···· 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