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就了就业红黄牌的专业?
是什么造就了就业红黄牌的专业?
教育部公布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动画、表演、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等15个近年来被考生和家长视为“香饽饽”的“高大上”专业,都上了榜单。(10月14日中国教育在线)
教育部对连续两年失业率大、就业率持续走低的高校专业实行亮“红黄牌”制度也有些年头了。纵观多年来的专业红黄牌榜单,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则,某些专业,诸如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连年雷打不动地中枪,就业情况堪忧的情况并没有因为连年上榜而有什么改善。二则,例如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知识产权等近些年才兴起的专业也榜上有名。
发布苦心统计出的专业就业率预
警榜单,说明国家教育部很用心,也早已注意到当下大学生就业市场所存在的问题。不过,如果按照市场调节人才结构的正常逻辑,各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数量与社会需求量之间应该是动态平衡的关系,各专业就业率虽然有差别,但大体情况应该大同小异,很难满足“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红牌榜单的条件才对。但事实确非如此,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整体萧条,另一方面又是萧条之中的某些专业更加惨淡。实际上,就业红黄牌榜单只不过是再一次敲响了“大学生过剩”乃至某些专业人才严重“供大于求”的尖锐问题的警钟。
事实上,高校扩招,生源的.极大充足,满足了不少师范类、农林类等“专门性”高校向“综合性”大跃进的期待。高校间最直接的比拼就是专业开设了多少,学科门类是否齐全,因为这些都是白纸黑字可以量化的东西。什么类型的学校都在追求专业的“大而全”,技术上看也很难把招来的学生培养好。
有个典型的例子,当新闻专业在全国高校开办得火热时,不少工科院校都丝毫不顾及自己没有社科人文方面的学科基础和人才储备,也一哄而上。而近年来才兴起的专业能迅速扩展开来,甚至人才迅速过剩,也在于跟风、一哄而上心理使然。类似的,这几年的艺考热直接带动了艺术类专业在各大高校的遍地开花,如今有超过1000所高校开设了包括表演、播音主持、电视编导等等的艺术类专业。
当然,从利益角度上看,多开专业,往往意味着能从上级部门多拿到拨款、项目;对于不少民办高校来说,连年高企本就不菲的学费就是笔可观的收入。牵涉到诸多实际利益,节奏如何能慢得下来?
如今,各省教育部门按照各自省情,普遍都曾下发通知不再允许相关高校增设部分专业,这如果说算“控制增量”。而部分连年上榜的专业要做的还应是“调节存量”,比如,鼓励某些高校实事求是地停办与学校特色不相符合的专业,逐步减少过热、人才供给严重过剩的专业布点等等。
既然现在把学生就业完全交给市场,那么在高校专业设置上就必然需要遵循市场的规律来办事。况且,就业红黄牌榜单背后已经有了多少“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无奈和辛酸,相关方面无论如何都不能再拿万千学子的命运来给专业设置不当“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