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葫芦丝曲《秋风引》读书笔记(优质3篇)
浅析葫芦丝曲《秋风引》读书笔记 篇一
在古典音乐中,葫芦丝曲《秋风引》是一首广为人知的传统曲目。通过阅读相关的读书笔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首曲目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首先,这首曲目的名称“秋风引”意味着秋风吹拂,带来了凉爽的气息。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秋天往往被赋予了禅意与清凉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这种对季节变化的感慨也体现在这首曲目中,音乐中流淌着一种静谧和深沉的情感。
其次,葫芦丝作为一种传统的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色。葫芦丝曲《秋风引》通过这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将人们带入了一种古老的氛围中。在这种氛围中,人们仿佛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和思考,体验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感。
最后,通过读书笔记可以了解到,《秋风引》这首曲目的演奏技巧十分独特,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术和深厚的音乐修养。演奏者需要通过吹奏葫芦丝,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之中,将内心的感悟传达给听众。这种音乐的表达方式,既需要技术的支撑,也需要内心的沉静和平和。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葫芦丝曲《秋风引》的读书笔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古典曲目的内涵和意义。这种传统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超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欣赏这种传统音乐,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
浅析葫芦丝曲《秋风引》读书笔记 篇二
葫芦丝曲《秋风引》是一首古老的传统音乐作品,它通过葫芦丝这种独特的乐器传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内在的思考。通过读书笔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首曲目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首先,葫芦丝作为一种传统的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色。葫芦丝曲《秋风引》通过这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展现了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这种音色既深沉又清脆,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中国的山水之间。
其次,这首曲目的名称“秋风引”寓意深远,暗含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秋天往往被赋予了禅意与清凉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这种对季节变化的感慨也体现在这首曲目中,音乐中流淌着一种静谧和深情。
最后,演奏《秋风引》这首曲目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术和深厚的音乐修养。演奏者需要通过吹奏葫芦丝,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之中,将内心的感悟传达给听众。这种音乐的表达方式,既需要技术的支撑,也需要内心的沉静和平和。
总的来说,葫芦丝曲《秋风引》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音色的传统音乐作品,通过读书笔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首曲目的特点和演奏技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欣赏这种传统音乐,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
浅析葫芦丝曲《秋风引》读书笔记 篇三
浅析葫芦丝曲《秋风引》读书笔记
在西风渐紧,隆冬将至的时候,葫芦丝新曲《秋风引》面世了。像是来自仙界的惊世绝响,让人耳目为之一新。每一个音符都赋予了文字般空灵隽秀的魅力,闻之如饮醇酒,如灌醍醐,如酌甘露,如沐长风,行云为遏,山河静听,横扫万古尘,一曲寰宇清。
《秋风引》之曲,为王厚臣老师和他的学生刘婧雅共同创作,此曲悲切中带有傲骨,旋律空灵飘荡、深远悠扬,道骨仙风,是凌驾于凡间之上的完美乐章。让人听之忘俗,沉浸于“秋风”的情绪里被感动、伤怀。作为埙曲则苍凉悠远,敦穆肃雅,一动一静之间,既有慷慨之气,又有幽雅之态,合之则天衣无缝,让人神驰魂摇,廓而忘言。葫芦丝之金声玉振,刚柔相济的音色,更能表现秋风的凌厉与幽远,其大气磅礴,雄浑豪迈,有盛唐气象。“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首大作是曲作者艺术修养的完美阐释、也是王厚臣老师经典代表作之一。
一、乐曲的题材背景和审美意境
与以往葫芦丝曲不同,作者从唐诗中取材,创作灵感来自刘禹锡的《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乐曲以寻常的秋风为意象,化音符为笔墨,书曲调成诗韵,以文入乐,以乐述文,以乐曲旋律为章句,再现诗歌的唯美意境,让人听之忘忧。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特别是中国的诗,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一不可为歌,诗是用来歌唱的。但从唐至今,古调早已湮灭无闻,以诗入乐,既要有丰厚的文学素养,深刻的领悟力,要能直追古人,隔着时空与古人做跨时代的对话,又不能过于泥古,要紧扣时代的脉搏,以古人之胸襟,禅今世之气象,不仅要摹古人之形,更要阐古人之神。
严羽《沧浪诗话》“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秋风引》全诗只有二十个字,可以说简练之至,但所表达的意象却非常丰富,意境隽远。
刘禹锡是唐朝诗人中比较特殊的一位,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同属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由于他性格倔强,不畏权贵,又百折不挠,刚毅豪猛,其诗境界开阔,清迈舒朗,一改大历、贞元以来诗坛的襟福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人称“诗豪”。即使屡遭挫折,依然不改初心,总是以积极地态度面对人生的磨难,就像屈原《离骚》中说的那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可以说,刘禹锡是一位保持了中国知识分子最高贵气节的人,他不因仕途乖蹇而潦倒沉沦,不以命途多舛而停步不前,虽被时人目为宰相之才而一生颠沛流离,几遭贬斥,依然慷慨激昂,没有半点颓靡之气。
因参与永贞革新,刘禹锡与王叔文等人被杀被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好友兼恩人的王叔文被杀,尤其让他悲愤。可是,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他不可能歇斯底里做出格的事,也不能效魏晋名士之放浪形骸,为惊世骇俗之举,他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做有效的反抗和不懈的进取。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让刘禹锡变得软弱,十年后回京,又因一首《游玄都观》再次忤逆当朝,旋又被贬,再十年,因《再游玄都观》语带讽刺,再次被贬!正是这种愈挫愈勇,孤高傲世的性格,使他的诗文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
风,在我国古代不仅仅指代自然现象,据说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就是风姓,而黄帝梦到大风刮天下尘埃尽,醒来访贤,得风后于海隅。风后发明指南车,演八阵图,黄帝得以大败蚩尤,所以,风后是黄帝的第一位宰相。因此,风便成了政治清明的意象,同时也暗含得遇贤君的渴望。所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应该是每个中国知识分子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刘禹锡以秋风入诗,明咏秋风,暗托心事。他本负宰辅之才,秋风里有着他才不能显,志不能伸,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也有他渴望一展宏图,造福万民,经国济世的情怀。
大雁,是民间的信使。关于雁足传书的故事很多。古代交通不便,书信难达,据说,如果想要给远方的亲人捎信,可以登上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在其最高的南峰落雁峰,只须把书信抛向空中,即刻会有大雁飞来,衔书信送给远行的人。大雁有迁徙的特点,而且信时守约,不畏艰难,所以见雁则思人,易安词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自古以秋风为题材的诗文多不胜数,秋天,是让人哀伤的季节。一袭凉风至,凄清入骨寒。一春一夏的繁华,此刻渐消渐落,渐行渐远,只剩下草枯花尽,叶凋霜结,只剩下雁阵惊寒,哀声遍野……同为秋风,刘诗笔下的秋风却哀而不怨,劲而不靡,给人以不一样的'风韵气象。
这首《秋风引》当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这首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如果进一步推论,还暗含怨秋之意。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踪,又无处不在,它从何而来,来到何处,本无可究诘,这里虽以问句出之,诗人真意并不在追根究底,而是直接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写耳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之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第三句笔锋突转,由远及近,视线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引向谪居思归的“楚客”,既承接上句之秋风至,又接次句萧萧声,巧妙回答了篇首发问,用语自然不着痕迹。全诗通篇写秋风,只在最后一句点题,主角“楚客”悄然登场。秋风本无先后,“最先”二字实点睛之笔,为孤客传神,对物候之敏感,内心的枯寂,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瞬跃纸上。
楚客本指屈原,后泛指客居他乡之人。屈原之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又与诗人身世际遇吻合,悲怆之气更进一层。整首诗用笔婉曲,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无限遐思。
二、乐曲浅析
1、慢板之幽
秋风何来?曲首慢板做引,舒缓敦穆,开端以徵声入调,温婉清越。G调葫芦丝的淳厚空灵,簧片乐器特有的金声玉质
,演奏者以音乐为喉舌,诠释出的超凡情韵,柔美清润中带有一点豪迈刚毅,浑厚幽婉又不失磅礴大气,简单沉郁中蕴有胸怀万卷,心忧天下的浩气。似惊物华初变,秋节骤至,凉风乍起,万类凋零。起句苍凉悠远,缓缓奏出,似询似问,似诉似叹,如怨似慕。慢板摇曳多姿,一咏三叹,恰似诗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睹风物而怀远人。婉转低回的旋律,连环曲折,遒劲低昂,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化和紧锣密鼓的节奏,没有眼花缭乱炫人耳目的技巧,没有突兀的转折和奇幻的跳跃,就那样,如行云流水,如水榭风回,如禅堂里幽幽飘起的篆香,古朴雄浑,幽深俊雅,不疾不徐,不假繁饰,恰似风之飘飘悠悠,挟叶带花,绕廊环庭。风之无孔不入,又无处不在,不谙人事而肆意飘摇,又深味人事而切切慰告,人之思绪亦随风之环林绕溪,穿牖过户,由远及近,由物及人。其韵悲切,不能自已。反观内心,悠游天地,草木摇落而变衰,念之让人神伤,听之让人神移。所谓观一叶而知秋,普天一也。
风自何来?实无人知。羁旅孤单,亲友相隔,亦无人可问,只好借问忽至之风。其破空一问,似是突兀,确实为久抑之情,盖思之念之伤之叹之久矣,仅藉一秋风引而发之,自然磊落,又蕴意无穷。而风亦不可问。明知风乃无情之物,故意发问,看似荒唐,实则悲凉。问风耶?问己耶?抑或问茫茫苍天,问风则是问人,因人不见,而风已来,徒增感伤,盖人不及风。风可跋涉千里,来去自由,而人则重重束缚,身不由己。看似平淡一语发问,却道出满目苍凉。目力不及之处,心可往;脚步难达之地,梦可触。可浮生非幻,又怎可常驻梦中,驱心驰往。于是寄梦于风,倩情于雁,诚愿千里所共,天涯比邻。千情万绪,唯藉一秋风而出。但士之悲秋,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究天人之际,秋与我为一,心与曲合鸣。
抬头,天高云邈,雁鸣阵阵;低头,身单影只,落叶萧萧。纵有鱼书雁信,望望落红成冢,伫立异乡,无可言者。然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君子固穷,不坠青云之志,岂可萎靡而致雌声耶?于是风为媒,雁为使,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赴约而至。似故友之谆谆问候,似至亲之切切关怀,寒将至,胡不归?身安否?心安否?想千里梦遥,良人挑灯凝伫,中宵不寐,遥思归期,黯然销魂!家何处?人又何处?千里所共,唯庭前风,天上雁,四海皆秋尔。
2、快板之凌厉激荡
愁怀遣尽,风格骤转,以花舌起音,渐至疾快。似寒风突至,风卷落叶,排山倒海,破空而来,渐成席卷天下之势。一瞬间走石飞沙,天地为之变色,风雷为之号呼,日月为之潜行,万类为之俯首。而空中之雁亦不畏强风,振翅南飞,似大鹏之济沧海,扶摇直上,历经苦寒不退初心,搏风雷而奏强音。乐曲一改起首幽柔婉媚之格调,顿出金石之声,发激越之音,慷慨雄壮,使人振奋。双吐的铿锵顿挫,紧密酣畅似风势之绵延不断,宏伟雄壮,一气呵成。其首尾相接,稍无罅隙,如海浪般层层涌来,前音未尽,后音即至,紧致细密绝不拖泥带水,旋急迭绕未显杂乱无章,恰如串珠般玲珑透彻,粒粒分明,似铁击珊瑚,冰倾玉盘,琤琤琮琮,伶伶俐俐,如鸣环佩;又像是雄姿英发的将军,指挥千军万马,逐鹿中原,纵横驰骋,气薄云天。虽刀兵相接,仍进退有度秩序井然,于娴雅处显出恢弘气度,似得天人相助,无一丝人间俗态。
快板把乐曲推向高潮,秋风之强劲,飞雁之矫健,于深切的排叙中,极情尽致。孤客之悲愤沉郁一泻而出,像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向天地敞开心扉,以万物为挚友,以秋风为纸笔,龙蛇飞动,落笔如飞,点染万里江山。其援桂椒,猎蕙草,穿中庭,上玉堂,舞于松柏之下,振于山阿之上,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纵横捭阖,如士之昂扬慷慨,逆风云而壮乾坤。急骤的旋律如江水滔滔,倾泻而下,飞腾挪转,势如奔雷。个人之荣辱,国家之命运,尽化作密雨般的疾风,一时尽发。
大音希声,大道至简,像是造物之巨手,涤荡世间污垢,去诈伪存真淳,化腐朽为神奇。心中块垒尽随长空雁去,胸中的郁纡烦懑,随疾风一扫而空。
乐曲结句转缓,深情缱绻。秋风郎朗,劲草摇摇,和着雁鸣啾啾,像是要扫清大地的每一处沟壑,熨平心灵的每一个角落。秋风,带来的不是肃杀悲切,不是凄迷冷寂,它把天地间一团正气,化为源源不断的能量,注入山川大地,江河湖海,让人前进,使人振奋。恰如东坡居士生花妙笔所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那远道而来的秋风,带着人间的悲凉,带着世事的无奈,带着孤客的思归之情,带着亲人的问候和游子的期望,化为尘世的咏叹调,在天地间,飘摇驰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