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备课笔记【优质3篇】
《孔孟》备课笔记 篇一
在备课《孔孟》这门课程时,我们首先要了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礼仪和道德。而孟子则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强调人性本善,主张以仁治国,以礼制人。在备课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了解他们的观点和理论,以便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其次,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例如,孔子的“仁”和“礼”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社会和谐;而孟子的“性善论”则可以启发我们相信人性本善,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因此,在备课《孔孟》这门课程时,我们还要思考如何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更具现实意义。
最后,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孔孟》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传授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备课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领悟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而不是简单地接受老师的灌输。通过这样的备课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之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在备课《孔孟》这门课程时,我们要深入研究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关注其在当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孔孟》备课笔记 篇二
备课《孔孟》这门课程,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了解他们的生平和著作,以便更好地教授给学生。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的概念,主张以仁为本,以礼制德。而孟子则是孔子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主张以仁治国,以礼制人。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以确保我们对这两位思想家的理解是准确和全面的。
此外,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还要关注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思想中找到许多宝贵的智慧,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因此,在备课《孔孟》这门课程时,我们还要思考如何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更具现实意义。
最后,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孔孟》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传授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备课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领悟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而不是简单地接受老师的灌输。通过这样的备课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之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在备课《孔孟》这门课程时,我们要深入研究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关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以及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孔孟》备课笔记 篇三
《孔孟》备课笔记
中学语文
魏华中
一、课文悟读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确实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如炬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们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他们就像现代的基督徒,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文化传统的力量,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
孔孟思想虽然一脉相传,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他们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这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但与他们的个性也不无关联。
读《论语》《孟子》,观孔孟言行,他们的人品、个性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赞美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而孔子自己的描述尤其好。“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生活的.快乐、热情及其充实的内心世界。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的独具的风趣,在他挖苦自己时自然流露出来。他们师生间偶尔的玩笑,其中点缀着几处隽永的警语,经常的沟通和切磋,使得他们关系融洽,亲如父子。
孔子和子路
、冉有、公西华及曾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他说出一段诗情画意的话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下子把孔子感动得心旷神怡,喟然叹服。一袭布衫,大袖飘飘,身体的宽舒与心灵的自由相得益彰,几个大人,又配上几个嬉闹无忧的顽童,这气氛活泼而不拘谨,游戏而不功利。这不正是孔子乐观、积极、热情、率性、纯真品性的形象写照吗?程朱理学禁绝人的七情六欲,而孔子竟是这么一个活泼泼的、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啊!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揪住君王就讲道理,并且直言不讳,咄咄逼人,指责统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当面批评当权者不实行仁政,“率兽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团糟,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言语坦率,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
二、亮点探究
1.“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柏拉图”分别有什么相似性?作者以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探究学习: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2.“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
探究学习:“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
邹穆公问孟子:“这次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杀他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么办好呢?”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这段话,一方面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认为为政需以身作则,要爱护人民,民贵君轻;另一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统治者毫不客气地指责,毫无隐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锋芒毕露,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
3.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探究学习:《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15岁有志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于礼,40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能够不迷惑了,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
4.文章第4段对比了孔孟对“礼”的态度、行为,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两人的不同个性。有什么不同?
探究学习: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礼”的重视,他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了礼,他可以委曲求全。而孟子不受“礼”的束缚,率性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