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经典优美散文【经典4篇】
席慕容经典优美散文 篇一
席慕容,一个名字如同诗意般美丽,他的文字更是如同细腻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感受到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美的追求。
《亲爱的安德烈》是席慕容的一篇经典散文,描写了一个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安德烈,是一个平凡而又善良的女孩,她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对美好的向往。席慕容通过对安德烈内心世界的描写,表达了对真挚情感的珍视和对人性的赞美。安德烈在生活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困境,但她总是能够保持乐观和善良,用自己的真心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正是席慕容作品中所体现的核心思想。
席慕容的文字如同一杯清泉,让人心灵得到滋润。他的散文中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读来让人心生共鸣。在浮躁的社会中,席慕容的作品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清凉和思考,让人重新审视内心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态度。席慕容的作品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让人们重新找回了对美好的追求和对人性的理解。
席慕容经典优美散文 篇二
席慕容的散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他的文字如同一首首优美的诗歌,让人心生共鸣。《青春》是席慕容的另一篇经典散文,描绘了一幅关于青春的美丽画卷。在这篇散文中,席慕容通过对青春的理解和对时光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青春是一个神秘而又美好的存在,它如同一朵盛开的花朵,让人心动不已。
席慕容的文字如同一种魔法,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处。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和情感的纯粹。席慕容的作品是一种心灵的治愈,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安宁和慰藉。席慕容的文字是如此的美丽动人,让人们无法自拔,沉浸在他的文字里,感受那份纯净和美好。
席慕容的散文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黑暗。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让人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对美好的向往。席慕容的作品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让人们找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席慕容,一个名字如同诗意般美丽,他的文字更是如同一首首优美的诗歌,让人心生共鸣。
席慕容经典优美散文 篇三
在欧洲,被乡愁折磨,这才发现自己魂思梦想的不是故乡的千里大漠而是故宅北投。北投的长春路,记忆里只有绿,绿得不能再绿的绿,万般的绿上有一朵小小的白云。想着、想着,思绪就凝缩为一幅油画。乍看那样的画会吓一跳,觉得那正是陶渊明的“停云,思亲友也”的“图解”,又觉得李白的“浮云游子意”似乎是这幅画的注脚。但当然,最好你不要去问她,你问她,她会谦虚的否认,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学问没有理论的画者,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直觉的画了出来。 那阵子,与法国断交,她放弃了向往已久的巴黎,另外请到两个奖学金,一个是到日内瓦读美术史,一个是到比利时攻油画,她选择了后者,她说,她还是比较喜欢画画。当然,凡是有能力把自己变成美术史的人应该不必去读由别人绘画生命所累积成的美术史。
有一天,一个欧洲男孩把自家的一棵樱桃树指给她看:
“你看到吗?有一根枝子特别弯。你知道树枝怎么会弯的?是我爸爸坐的呀!我爸爸小时候偷摘樱桃被祖父发现了,祖父罚他,叫他坐在树上,树枝就给他压弯了,到现在都是弯的。”
说故事的人其实只不过想说一段轻松的往事,听的人却别有心肠的伤痛起来,她甚至忿忿然生了气。凭什么?一个欧洲人可以在平静的阳光下看一株活过三代的树,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却被连根拔起,“秦时明月汉时关”,竟不再是我们可以悠然回顾的风景!
那愤怒持续了很久,但回台以后却在一念之间涣然冰释了,也许我们不能拥有祖父的樱桃树,但植物园里年年盛夏如果都有我们的履痕,不也同样是一段世缘吗?她从来不能忘记玄武湖,但她终于学会珍惜石门乡居的翠情绿意以及六月里南海路上的荷香。
席慕容经典优美散文 篇四
二岁,住在重庆,那地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金刚玻,记忆就从那里开始。似乎自己的头特别大,老是走不稳,却又爱走,所以总是跌跤,但因长得圆滚倒也没受伤。
她常常从山坡上滚下去,家人找不到她的`时候就不免要到附近草丛里拨拨看,但这种跌跤对小女孩来说,差不多是一种诡秘的神奇经验。有时候她跌进一片森林,也许不是森林只是灌木丛,但对小女孩来说却是森林,有时她跌跌撞撞滚到池边,静静的池塘边一个人也没有,她发现了一种“好大好大蓝色的花”,她说给家人听,大家都笑笑,不予相信,那秘密因此封缄了十几年。直到她上了师大,有一次到阳明山写生,忽然在池边又看到那种花,象重逢了前世的友人,她急忙跑去问林玉山教授,教授回答说是“鸢尾花”,可是就在那一刹那,一个持续了十几年的幻象忽然消灭了。那种花从梦里走到现实里来。它从此只是一个有名有姓有谱可查的规规矩矩的花,而不再是小女孩记忆里好大好大几乎用仰角才能去看的蓝花了。
如何一个小孩能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池塘边窥见一朵花的天机,那其间有什么神秘的召唤?三十六年过去,她仍然惴惶不安的走过今春的白茶花,美,一直对她有一种蛊惑力。
如果说,那种被蛊惑的遗传特质早就潜伏在她母亲身上,也是对的。一九四九,世难如涨潮,她仓促走避,财物中她撇下了家传宗教中的重要财物“舍利子”,却把新做不久的大窗帘带着,那窗帘据席慕蓉回忆起来,十分美丽,初到台湾,母亲把它张挂起来,小女孩每次睡觉都眷眷不舍的盯着看,也许窗帘是比舍利子更为宗教更为庄严的,如果它那玫瑰图案的花边,能令一个小孩久久感动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