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经典散文【通用3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经典散文 篇一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忙忙碌碌地度过每一天,却很少有时间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然而,当我们停下脚步,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时,便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让人心动的美丽。
就像那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所描述的那样,即使是微小的苔花,也能散发出与牡丹相似的美丽。或许它们没有牡丹花那样的艳丽和壮观,但在它们柔软的叶片上,却能倒映出微风拂过时的涟漪,宛如一幅宁静而温暖的画卷。
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有它独特的美丽之处。我们不妨停下脚步,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或许是一只蝴蝶停在花朵上的瞬间,或许是一缕阳光透过树叶间的光影,又或许是一处角落里静静绽放的小花。
让我们学会像苔花一样,即使微小如米,也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让我们学会像牡丹一样,即使绚烂如锦,也能保持内心的谦逊与宁静。让我们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发现那些被埋没的美好,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观察,用手去触摸,用心去体味。
生活中处处都有让人心动的美丽,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珍惜,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经典散文 篇二
第二篇内容待续……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经典散文 篇三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经典散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经典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初识这首诗,是从歌里听到的。一位曾在山区支教的老师拿一把吉他带着他的学生在央视舞台演唱,孩子们是合唱的演员。一首歌曲,让嘉宾席和观众席一个个泪流满面,屏前的我也是眼睛濡湿……
他说他是大山的孩子,不是最俊的那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个。他从来没有当过老师,下决心去支教的时候,一直在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
因不会作曲,他就把古诗照搬过来,用吉他自弹自唱,按照自己哼哼的曲调写下来,支教前他弹唱了八首。2013年到了贵州某一山区小学支教后,他把这几首歌教给孩子们,没想到孩子们竟然特别喜欢,在唱歌中不仅学会了古诗,还懂了诗意。
孩子们的兴趣给他极大的鼓励,于是,一首首经典的古诗词演变成了他的歌词。在吉他的伴奏下,孩子们干净的声音犹如天籁,清泉般洗涤了他的身心。他在那所小学支教两年后回到城市,和他的孩子们分别了许久。
登上央视舞台,伴唱的是阔别几年的孩子们。他问孩子们记得我教你们的'《苔》吗?一群孩子齐齐点头。
我很敬佩那位支教山区的梁老师,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古韵享受优雅。
乡村诗人余秀华,她患了脑瘫,她也招惹了一些是是非非,但是无可厚非,她的诗歌写的极好。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她支撑着摇摇晃晃的身子,写出了一首首令人赞赏的诗歌。她卑微到尘埃,她的光华不及小小的苔米,可是当她闪亮的才情展露时,足以和牡丹媲美了。
余秀华之所以能被世人注意,是她坚持不懈的努力。她和乡村的庄稼一样,经历一茬又一茬的风雨。她用不屈的意志走出了一条路,这条路尽管不很平坦,但是,我相信,只要她继续跟着庄稼走,就会结出累累果实的。
人生在世,不管你的出身如何,不管你的身体残疾与否,只要朝着梦想努力,向着目标前进,终有春暖花开的一天。
那年我在外地务工,一个车间十几个女孩,只有我是外地的。有个夜班,不知道是谁打瞌睡,做了一堆次品货,车间管理验货的时候,不分青红皂劈头劈脑就凶我。她心里歧视外地人,认为只有我这个外地人技术不熟练,心思不端正,才会以次充好。
我没有争辩,委屈的泪水却长流不止。我坚信,再大的浓雾也会散开,再弱的阳光也有温暖,我只要做好自己,做到问心无愧就好。
如今,每每想起过往发生的一切,我都会坦然一笑。那些年因了苔米般的不被重视,遭受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也正是因了那些经历使我变得无比坚韧,再大的风雨也能淡定面对。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红尘滚滚,我们是最平凡的那一个。不拘于物,不拘于貌,努力绽放自己就是最美!
《眼中有笑,心中有暖》
终于迎来了和煦的春日,我特地到了郊区的寺院。
寺院前边的河水破开冰的封锁,潺潺流动,像小蛇一样滑溜,逶迤着流向远方。寺院半山的蔷薇还没有盛开,一株白色的叫不出名字的花,却亮闪了我的眼睛。这倒是应了“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之幽美意境。
少了初一、十五的香客,寺院显得很平静,只有三五个人散落在光的线条中。那位年纪最大的奶奶八十多岁了,他是寺院方丈的老母。
老太太身体安康、精神矍铄,看到我们一行人上来,她很热情地让座。尤其看到随行的母亲,更是亲热得不得了。她拍着身边的椅子,让我母亲坐在她的身边,像是久别的亲人,絮絮叨叨地拉着家常。
她指着不远处的小城说,夜晚的时候,山下灯都亮了,亮灿灿的,好看极了,还说让我母亲别走,在山上住上几天,说山上空气好,水质优良,心静神宽。
看着老奶奶神采奕奕的双目,我的内心莫名感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想,如果人人能像老奶奶一样,无欲无求,心无尘埃,那么岁月肯定是无限静好的。
沿着寺院幽静的竹林款款而行。这些年,因了诸多牵袢,我回寺院的次数越来越少。少了这片空灵世界的洗涤,浮躁了许多,如今再次回来的时候,心已然明静了。只有在这个地方,迷茫的身心,迷恋的虚名,才会消淡。
在毛绒绒的光线里,两个孩子闯进了我的视线。一个我认识,几年前小城救助机构把流浪无居的他送到了寺院,托了方丈照看,衣食有了保障。
那孩子话很少,穿僧衣,吃斋饭,几年过去了,倒也长得结结实实的。他看到我的时候羞涩一笑,继续忙手中的活。不知怎地,我还是感到了心疼,这个孩子似乎没法沟通,他的家就是未知数了,不知道他的父母为了找寻他落了多少泪,付出了多少代价。
另外一个孩子却是陌生的面孔。我坐下那会儿,时不时听到他哈哈大笑几声,接着安静片刻,而后又大笑几声。我有点毛骨悚然,问做饭的居士,他这是怎么了。
居士说那孩子十三四岁,脑子有点问题。在家里父母担心外出惹事,便把他日日关在家里,孩子的精神更加糟糕了,脾气暴躁,看到啥东西就砸,家里一片狼藉。父母无奈把他送到了寺院,但求晨钟暮鼓能让他安静下来。
说来也怪,那孩子来到寺院后,除了偶尔哈哈大笑几声外,其它都很正常了,他会帮老奶奶搬椅子,会帮居士摘菜,会去佛前诵经。她母亲看他情况好转想把他接回去,他跪在佛前死活不离开。
两个孩子犹如寺院的两眼清泉,每一汪都清澈剔透。我看那两个孩子的时候,他们也正在偷偷看我,我施然一笑,他们分明也笑了,眼睛里清凌凌地照射出寺院的影子,阳光照在他们光溜溜的脑袋上,灿烂生花……
我离开的时候,寺院门口的那簇药牡丹刚刚抽芽,大概再有一个多月就要开花了。我喜欢那花,和莲花一般,纯洁,安静,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