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赵正光老人谈八家户往事散文【优选3篇】
听赵正光老人谈八家户往事散文 篇一
赵正光老人是八家户的老居民,他年事已高,但对八家户的往事却记忆犹新。每逢夕阳西下,他常坐在自家门前的竹椅上,迎着微风,慢慢地述说着八家户的历史。我常常有幸听他讲述,那些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八家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传说在千年前就已存在。赵正光老人告诉我,村里最古老的建筑是一座庙宇,据说是唐代时修建的,供奉着当地的土地神。庙宇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墙壁上刻满了历代村民的祈福之辞,看着让人心生敬畏之情。
除了庙宇,八家户还有一座古老的井,据说是当地人挖掘的第一口井。赵正光老人说,以前村里没有自来水,人们都要到井边挑水,生活艰辛。但那口井却从未枯竭过,为村民们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如今,虽然已经有了自来水,但村民们仍然视井水为宝贝,珍惜使用。
八家户的村风淳朴,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赵正光老人讲述着曾经发生在村里的感人故事,让人感受到那份浓厚的乡情。他说,村里的人们虽然生活简朴,但心中却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听着赵正光老人讲述八家户的往事,我仿佛穿越到了过去。那个古老的村庄,那些朴实的村民,他们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画面,在我心中永远留下深深的印记。赵正光老人的讲述让我明白,家乡的情结,是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也是我们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感。
听赵正光老人谈八家户往事散文 篇二
赵正光老人是八家户的一位老者,他年事已高,但对村庄的往事却了然于心。每当黄昏降临,他就会坐在门前的石凳上,慢慢地述说着八家户的历史。我常常有幸倾听他的讲述,那些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八家户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赵正光老人告诉我,村里最有名的景点是一座古老的桥梁,横跨在一条清澈的小溪上。这座桥梁建于明代,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赵正光老人说,桥梁两侧的石雕栩栩如生,传承着古代建筑的精髓,让人叹为观止。
除了桥梁,八家户还有一座古老的祠堂,供奉着当地的祖先。赵正光老人说,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村民们都会聚集在祠堂前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祠堂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祖先牌位整齐摆放,显得庄严肃穆。
八家户的村风淳朴,人们以务农为生,生活规律而安稳。赵正光老人讲述着村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那份乡愁之情。他说,尽管时光荏苒,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村民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却从未改变。
听着赵正光老人述说八家户的往事,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村庄。那里的景色宁静祥和,那里的人们勤劳善良,他们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画卷,在我心中铭刻了永久的烙印。赵正光老人的讲述让我明白,家乡的情结,是我们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也是我们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感。
听赵正光老人谈八家户往事散文 篇三
听赵正光老人谈八家户往事散文
家住西八家户路北一巷,原八家户村三队村民,七十五岁的赵正光老人说自他出生到现在的孙子辈,已经六代人在三队生活,是这里的大户人家。八家户名字起源于清朝的乾隆年间,因这里居住着八户人家而得名,这八户人家是:张、王、李、赵、杨、马、沙、陈,后来又来了一大户人家,姓周,变成了九家。
解放前,八家户是一片片荒林、荒地和灌木丛,大部分是空地。在这里,新开垦土地,有的土层厚,有的土层薄,有些地方尽是树根、石头,挖起来很费劲,有些不成材的树,半个活半个死的阴阳树,索性挖掉。
那时这里有狼、狐狸、野兔、鸹鸹鸡、斑鸠,野生的东西很多,晚上因为怕狼袭击,单独一人是不敢出门的。来这里生活的人家,并不是谁想在这里开垦土地就开垦土地的,想开垦多少就向当时的迪化县政府购买多少,政府给你发一张“土地所有证”,在获得土地所有权以后,你方才可以在这里按土地所有证上所划的范围内进行开垦耕种,在未获得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是绝对不能随意开垦的。有的买了这里的土地,耕种不过来,就让自己的亲戚帮助耕种,也不给报酬,时间长了直接划给亲戚一片自己耕种,以维持生活,也有的人家有钱了,在外面开了工厂,这里的土地不想再种了,于是就转手卖给了愿意在这里耕种的人家。
耕种这里的土地也不是白种,每季的收成要向当时的官府粮食局上交公粮,按所种植土地的亩数交纳,容器用的是担、斗、升,一担是十斗,十升是一斗,一斗是十六两秤的四十斤,一升是十六两秤的四斤,不像现在人们都用公斤,那时没有公斤,只有市斤。
当时的八家户叫八家户保,掌管这个保的有两个保长,一个甲长。两个保长一正一副,正保长姓杨,副保长姓张,解放后没有几年,两个保长就相继死去;甲长姓周,活了六十多岁。保长和甲长的任务负责这里耕种土地的`人家交公粮和草,只要按要求交了,保长和甲长就不会找你麻烦,不交纳就会将你送到官府判你进监狱,赵正光老人说他的父亲就因此蹲了十几天的监狱,原因是由于荒滩太大,所修的水渠因工量太大没有修好,水浇不上来,庄稼干旱减产,成本到了,实际没有打那么多粮食。为此,赵正光老人的哥哥找到平时关系比较好的富裕户,借了些粮食,补交了公粮,父亲才得以从监狱被放了出来。
那年,赵正光老人才十二岁,全家人在这里开垦耕种了三百亩土地,家里农活太多,他只上了一年学,就辍学回家帮助家人干活,因年龄小,太繁重的活干不动,他就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譬如:喂牛、放牛,地里拔草,家里劈柴禾,给地里庄稼浇灌,有时浇灌一遍需要一昼夜或两昼夜,不管刮多大风,下多大雨,都要坚持浇灌完。有一回,他在巡着水渠浇灌庄稼时实在是太累了,就将衣服脱下铺在地上,躺在上面打盹,还不时遭到蚊虫的叮咬,好不容易睡着了,猛不防,水流过来了,直到将他铺在地上的衣服浸湿透了他才醒过来,饿了,就吃家里带来的馍馍,渴了就喝几口家里带来的茶水。在地里浇水太废鞋,两天就是一双,为使鞋子不被磨破,他用牛皮窝子裹着脚丫子,在地里跑来跑去。虽然年龄小,他有时也套上老牛帮家里犁地,犁是铁的,很重,换辙时,他往往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才能将犁提得起来。他说哥哥比他大八岁,干的活比他还重,都是大人们干的活,不能和他攀比什么。他说当时有老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年年盼着年年富,年年穿着没裆裤。
赵正光老人说那时的三队仅有七、八户人家,有汉、回两个民族,直到后来才有了维吾尔族村民落户。他上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家里劳动力多,生活还可以,就是没有钱。家里有马车的人家有时会砍些柴禾,套上马车到当时的乌鲁木齐市西大桥去卖,卖上几个零花钱。
新疆和平解放以后,八家户实行了人民公社领导,赵正光老人全家所住的这个地方被更名为黎明公社八家户三队,实行了互助组、合作社。此时,村民开始在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下,统一和乌鲁木齐市蔬菜公司签订送菜合同,也就是将采摘下来的蔬菜送到当时地处乌鲁木齐市北门的蔬菜公司,然后排队等蔬菜公司的工作人员评等次,被评了等次后,送蔬菜的各自依照自己的蔬菜等次,再将蔬菜送到当时的南门、大十字、小十字、友好路等市蔬菜公司设立的蔬菜门市部,远近都由不得自己决定。那时给蔬菜公司送菜,有毛驴车的套上毛驴车,没有毛驴车就用人力车,很是辛苦。往往是提前采摘好蔬菜,装好,有时光准备就准备到了晚上的十二点或凌晨一点多钟。第二天天不亮,就要拉上菜往北门的蔬菜公司排队,有时因为提前太早,蔬菜公司的工作人员都还没有上班,就原地坐着,一直等到人家上班。好在给蔬菜公司就送了两年后,蔬菜公司就通知村民不再送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五队实行后,三队的村民所种的蔬菜也可以自产自销了,村民的手头也宽余了,家里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日子过得真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乌鲁木齐市的“撤村建居”工作实施后,按政府每人给安置费5.4万元的政策规定,赵正光和妻子共领到了10.8万元的安置费。另外,按每人一年工龄帮助1000元计算,赵正光35年工龄,妻子25年工龄,他们又领到了政府给的6万元工龄补助。
用赵正光老人的话来说就是:“穷了一辈子,这才有钱了,这个钱不能乱花!钱到手,饭到口,房子盖起来对外出租才算有!”
2006年,赵正光花了17万元,盖起了上下两层小楼房。
现在,赵正光老人一家住在这座既美观、又宽敞漂亮的小洋楼里,衣食无忧,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