饸饹面的魅力散文【推荐3篇】
饸饹面的魅力散文 篇一
饸饹面,一种源自四川地区的传统美食,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碗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味蕾的享受。
首先,饸饹面的制作过程十分独特。选用上等的面粉制作面团,擀成薄片后切成细条,再通过手工拉面的方式将面条拉长,这个过程需要师傅们的技艺和经验,每一根面条都是经过精心制作的。面条煮熟后,配以各种鲜嫩的蔬菜和香气四溢的调料,再淋上热气腾腾的鸡汤,一碗香气扑鼻的饸饹面就做好了。每一口面条都带着弹牙的口感,每一口汤汁都充满了鸡肉和蔬菜的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其次,饸饹面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饸饹面作为四川的传统美食,承载着当地人对美食的热爱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四川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人们围坐在饸饹面摊前,边吃边聊,这种悠闲、舒适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四川人的生活态度。而在家庭中,妈妈们也会用饸饹面款待亲朋好友,这也成为了四川人之间交流感情的方式之一。
最后,饸饹面的美味更是让人无法抵挡。那一口口鲜美的面条,那一口口浓郁的汤汁,让人在品尝中感受到满满的幸福和满足。无论是在冬日的早晨暖胃,还是在夏日的午后解馋,一碗饸饹面总能带给人满满的幸福感。而且,饸饹面的味道也十分独特,无论是辣味、麻味还是鲜味,都能让人欲罢不能。
总的来说,饸饹面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生活的享受。它的制作过程独特,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而且美味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这碗饸饹面,感受它的魅力所在吧。
饸饹面的魅力散文 篇二
饸饹面,一种富有魅力的美食,不仅仅是一碗面条,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达。
首先,饸饹面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可忽视。作为中国传统美食之一,饸饹面在四川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地人的生活中,饸饹面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餐馆里,总能看到人们围坐在饸饹面摊前,享受着这碗美味的面条。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让人感受到了四川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其次,饸饹面代表着一种生活的态度。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美食的品味和对生活的享受。而在品尝一碗饸饹面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慢下来,感受每一口面条带来的幸福和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尽情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感受生活中的点滴温暖,这种态度也成为了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一种表现。
最后,饸饹面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食物不仅仅是一种物质需求,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表达。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朋友聚会中,一碗饸饹面总能让人感受到亲情、友情的温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尽情倾诉心中的情感,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这种情感的表达也让人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总的来说,饸饹面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达。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这碗美味的面条,感受它所蕴含的魅力和温暖吧。
饸饹面的魅力散文 篇三
饸饹面的魅力散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饸饹面的魅力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俗话说:“千里去做官,为的吃和穿。”这一个首要的“吃”字,是放在“穿”字的前边儿,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吃”对于人,是多么重要。想想也是,一个人可以不穿衣服的存在,但是不能没有吃的活着。
谈起这一个“吃”字,有人关注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河南,却没有几个人关注舌尖上的郏县——因为它是一座小县城。一个拥有60万人口的小县城,说小也不小,辖管14个乡镇,这里的人们,在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贫贱富贵之人,他们都是吃着美味的饸饹面长大的。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郏县人,不能例外,也是吃着饸饹面长大的。
如今常年漂泊在外,与友人在一起,吃多了大鱼大肉,脑海中漂浮的美味佳肴,不是海参鲍鱼,而是我时常念念不忘的家乡郏县的饸饹面。若是从外地带朋友到郏县,一路上谈起郏县的风味小吃,就是从小不点儿的年岁,吃到老大不小年纪的饸饹面了。这些从外来的朋友,听着我绘声绘色描述饸饹面的风味,讲述饸饹面的古往今来,仿佛早已经嗅到饸饹面的'味道,脸上洋溢着即将吃到饸饹面的笑容。正愁这座小城何以招待他们大鱼大肉的胃口,当我瞧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忽而为郏县拥有饸饹面而骄傲了。
一碗饸饹面,不足为贵,不但廉价,而且实惠。若是南方人到我们北方郏县做客,郏县人热情地用一碗饸饹面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一定会惊吓得你退却三步,然后面对饸饹面发呆地说一句:“这么一大碗面,怎么吃啊?”是呀,南方人吃饭,用惯了小碟小碗,吃的一个细腻。北方人吃饭,家庭用的碗就是很大。尤其是这一碗饸饹面,而且不是一般的大,那一个粗瓷大碗,它就像是一个盛菜的盆子,如果扣在一个人的脑袋上来形容,可以当做一个瓜皮帽子炫耀。
这么一大海碗饸饹面,上面散着葱花,羊肉,辣椒油,鼓起的是滚圆的面,如筷子最细一端一般粗细。食客拿起筷子搅拌一下饸饹面,羊骨头和羊肉熬成的汤水里,忽地漂浮起一层诱人心脾的辣椒油,那火红的辣椒油,十分显眼,而且鲜艳夺目。别看那辣椒油红艳艳,就是不爱吃辣椒的人,不要担心,莫要害怕。看起来很辣,吃起来不辣,且香而不腻,这就是郏县饸饹面的特色之一。
我每次携妻带子回郏县,无论如何的事务繁多,总是拗不过妻子和儿子要吃饸饹面的呼声,而且我是何尝不想吃呢?我们一走进郏县这一座小县城,耐不住脑海中期待已久的饸饹面,钻进一家饸饹店,先是品尝一碗饸饹面,然后再说急需要办的事情。只要能吃上一海碗饸饹面,一切要办的事情,都不算什么事情了。这就是饸饹面的魅力之一。
好吃的美食,都有其独到的特色。其主料羊肉和大骨头,都是郏县农户散养的山羊肉,纯绿色食草动物的山羊熬制的高汤,其羊肉汤内含有当归、西洋参、桂圆、红枣、枸杞、麦冬等几十种调料。羊肉汤有补寒冷,润心肺,壮筋骨,补肾强身,美容养颜等功效。羊肉不同与猪肉,吃得越多,人的血脂越高,结果是吃出一个高血压来。吃羊肉滋补身体,老少皆宜,一日三餐天天吃,也不要担心身体会吃出一个毛病来。
郏县饸饹面,现在是用电机带动挤压而成的。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饸饹面的加工非常简单,压饸饹面的师傅借用杠杆的原理,一端的下方整一个钢制的漏子,底下有同样大小的圆孔,在漏子里放上揉好的饸饹面,上面压上一个木头,一个长长的平行的木杠子放在上面,压面的师傅一屁股坐在木头杠子的另一端,他使劲往下压,饸饹面从漏子里挤压出来,直接下进一口开水沸腾的锅里。这一口锅,可不是一般的家庭使用的锅。农村过年的时节,杀猪用的锅你见过吧?无论南方人,或者是北方人,我不信你们农村不养猪——养猪就有杀猪的,没有杀猪锅,能成吗?杀猪用的锅,下一锅饸饹面,沸腾的开水煮熟了,师傅拿起一双特制的筷子,那一双筷子,很粗,很长,就像是音乐指挥家手中拿的指挥棒。师傅有节奏地挥舞着类似音乐指挥家手中一般粗细长短的筷子,经过一番入锅捞面,挑面,在杀猪锅的边沿截断长长的面的过程,然后挑起一团面放进锅的一侧摆放的粗瓷大碗里。几乎是瞬息间的功夫,一二十碗面,甚至是三十多碗面,就这样犹如“蛟龙出海”,“龙盘虎踞”每一个海碗。另一个眉清目秀的女人,当然也不全是美女,也有少妇和爷儿们,她或者是他端起一碗碗冒着热气的面,拿着一个勺子,在葱花、羊肉、辣椒油的盘子一番舞动,在一口羊肉大锅里舀出鲜汤冲进碗里,这一碗饸饹面就算是完美无缺了。再看那一口杀猪锅前,早已里三圈外三圈地围满了食客,他们的眼睛盯着那一碗碗色彩鲜艳的饸饹面,有的吆喝着:“这一碗是我的吗?”有的食客早等待不急了,忙不迭地伸出手去,端着一碗饸饹面就走……人很拥挤,也有排队的店铺。老板用个尺子模样的板尺,但是比尺子长多了,这个板尺下面压着张三或者李四的钱,按照顺序排号。我每次前去吃饸饹面,总是惊奇店老板,他的记忆力是如此超强:“ 板尺下面压着各种大小不一的纸币,哪一张钱是张三的,哪一张钱是李四的, 师傅竟然不会搞错了。”这就是饸饹店师傅善于经营的魅力之处,他的经营方法,截然不同于其他地方饭店的排号。
最早的饸饹面,使用荞麦面,如今农村,无人种植荞麦,就使用麦子面粉,而且是上等面粉,不然压不出滚圆的饸饹面。
凡是有名气的地方小吃,犹如全国各地山水风景区一样,都有它的传奇,有它不平凡的传说和故事。郏县饸饹面也不例外,据传说,最早是西汉薄姬皇后葬郏县,饸饹面从宫中传入郏县,至今已经有2100多年历史。还有传说,饸饹面,曾称为“河漏”又称“活络”清朝康熙年间,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康熙看到“河漏”名字古怪而感兴趣,引起关注,并食之说“河漏”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心中不愉快,就挥笔把“河漏”二字改为“饸饹”。另一传说是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初,总督孙传庭兵出潼关,与河南李自成军作战,为丰富将士饮食,令将士携带桦木饸饹机。后来,孙传庭在郏县东南讲武场交战溃败,把桦木饸饹机遗留在郏县,至今有300多年历史。
其实,书中也有记载饸饹面的轶事。如名人张居正的《昌黎先生文集缉补》一书,有韩愈一段话:“元和年间,自蔡屠贼归,途食郏河漏。”《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汤温和大辣酥。”这“热蒸河漏”和“途食郏河漏”,也许能说明一点什么。另据郏县县志记载,说是郏县的饸饹面从明初由陕西传入。
过去的,总归过去,现在的,不会有假。《中华风味饮食总》一书称郏县饸饹“舒脾艰胃,养生至宝”,1998年,美国《华商时报》就曾发表《郏县饸饹俏纽约》的文章赞介中国郏县饸饹面。著名艺术家范军,毛爱莲等人,曾到郏县食饸饹面,对此赞不绝口。原新加坡市长王永元到郏县筋面郎饸饹店之后,为该店题字:“郏县饸饹面,味道就是美!”
若有朋友到郏县,别忘了只顾游玩,而忽视了饸饹面的风味。如今,郏县饸饹面已经荣获河南“老字号”、“特色名优小吃”、“河南之星”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