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古太原县城的散文(通用3篇)
行走在古太原县城的散文 篇一
漫步在古太原县城的街道上,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感受着这座历史悠久的小城散发出的独特韵味。古老的建筑依然屹立在街道两旁,斑驳的墙壁透露着岁月的痕迹,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走在石板铺就的小巷里,时而能听到古老建筑上的风铃声响起,清脆悦耳。古老的廊檐下,一排排小店铺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和当地特色小吃,吸引着游客驻足观赏。古老的亭台楼阁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仿佛一幅宏伟的山水画卷。
夜幕降临,古太原县城的街道逐渐亮起了灯光,繁华的夜市开始热闹起来。小吃摊上飘来阵阵诱人的香味,街头巷尾传来欢快的谈笑声,让人感受到了这座小城的热闹和生机。走在街道上,看着古老的建筑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仿佛能听到历史的悠久回响。
行走在古太原县城,感受着这座小城的独特魅力,仿佛能够与历史对话,与时光共舞。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岁月的沧桑和故事的丰富,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行走在古太原县城的散文 篇二
古太原县城,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小城,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走在这里的街道上,仿佛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络,看到岁月的痕迹。
古老的建筑依然屹立在街道两旁,斑驳的墙壁透露着岁月的沧桑,让人不禁感慨时光的流逝。走在这些古老的街道上,仿佛能够听到古人的谈笑声,看到历史的变迁,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古太原县城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生活气息,小巷里的老街坊们坐在门口聊天,街头的小摊贩们忙碌着为游客提供各种小吃。古老的亭台楼阁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祥和。
夜幕降临,古太原县城的街道灯光璀璨,夜市开始热闹起来。小吃摊上飘来阵阵诱人的香味,街头巷尾传来欢快的谈笑声,让人感受到了这座小城的热闹和生机。走在街道上,看着古老的建筑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悠久回响。
古太原县城,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小城,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行走在这里,仿佛能够与历史对话,感受到时光的流转,让人沉浸其中,难以忘怀。
行走在古太原县城的散文 篇三
行走在古太原县城的散文
一、失落的凤凰城
在太原市政府的旅游规划中,打算兴建一座新城,恢复一座旧城。这里说的旧城即是指古太原县城。
我手头的一份资料上有这样的介绍:古太原县城是坐落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的一座明代早期县城,它传承了2500多年晋阳古城的文脉,沿用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建筑格局,俗称“凤凰城”。
我知道湘西有个“凤凰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故乡,他的《边城》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真没有想到自己身边竟也有一座凤凰古城,多年来却不知不觉,真是憾事。
金秋之际,我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前去寻访这座曾经的“凤凰城”。
古太原县城位于晋源区,距市中心仅18公里,骑车也就半个多钟头的工夫。老城的东门紧邻新晋祠路,是新修的牌楼样式,已经不复古貌了。进门直走可达西门。西门外即是龙山,属于绵延逶迤的西山山脉,绿意层叠,风景优美,远观近眺,赏心悦目,故西门称作“赏翠门”。古城的南门已不复存在了,只遗留下一截厚实而斑驳的黄土夯筑的旧墙,作为历史的记忆,很不起眼地蜷缩在路边;倒是与之遥遥相对的北门已经修葺一新,门头上方镌刻着“德化”二字,寓“以德化民”之义。出北门,有古城营村,据说即是古晋阳城的中心。村内学校中有一塔,名阿育王塔。
四道门,分别连接了东西、南北两条交叉成十字的长街,商铺民居以及大小的各式庙宇就整齐有序的铺展在长街的两侧。
我们骑车游走在十字长街,一方面惊叹于古太原县城竟能有如此宏大的规模,远非邻近的几座古城如榆次、祁县、太谷等可比,一方面又惋惜这座县城古貌十之八九已经是踪迹难寻了,除了几截残墙、几座老庙和几处深宅旧院还牵扯着几缕记忆,能够让人依稀触摸到这座老城的沧桑外,几乎所有的见闻感受都与它既往的历史变得遥远而隔膜了。
这样有名无实的古城,即使历史再悠久,真的有修复的'必要吗?
据龙天寺一位姓关的师傅讲,曾有中央的有关领导就古城修复的规划来此考察,最后留下一句话:价值不大。轻描淡写的四个字,就使得几个亿的计划投资打了水漂,古城的修复计划也就此搁浅了。
依我看,古太原县城的修复也确实是价值不大。名义上是恢复古城旧貌,实质上是新建一座古城,这也属于造假的一种吧?所不同的,这样的造假却是打着保护继承文化遗产的名义,听起来堂而皇之,又有谁知道这只“文化葫芦”里到底装着啥药呢!不修也罢。
与其虚假的活在现实世界里,倒不如真实的活在历史记忆中。
我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我衷心的希望太原古城能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浴火重生,但如果是以这么一种文化造假的方式重生的话,我倒宁愿这只凤凰永远地失落在历史的传说和记忆里。
寂寞地飞翔在传说的天空中,也远远强过僵死在现实的繁华里。
老城有知,想必也会这样选择吧。
二、龙天庙里学问多
龙天庙位于县城南关。虽规模不大,形制朴素,但其历史渊源却极其深厚。
龙天庙亦称刘王庙。然而关于庙的主人究竟是谁,倒是有着多种说法。据多方考证,庙中祭祀的刘王,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圣智温良”“贤圣仁孝”著称的汉文帝刘恒。
刘恒是中国历代400余位帝王中难得的贤明帝君,他本是刘邦次子,在未继大统前在晋阳任代王一十七载,其长子刘启(即汉景帝)就出生于晋阳,十岁时随父至长安。刘恒父子统治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治世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刘恒在晋阳任代王时,重视农业,轻徭薄赋,谨慎节俭,与民同息,把太原地区治理的井井有条,成为当时有名的天府之地。入继大统之后,“专务以德化民”,终于开辟了一代清平盛世。晋阳百姓感念刘恒的仁德,立庙祀之,称“代王庙”或“汉文帝庙”。
晋地为刘恒建庙一事,史载甚明。清道光《太原县志·帝王》中载:“汉文帝讳恒,高祖中子,太后薄氏出。初立为代王,都晋阳……%故晋人立祀之。”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中注曰:“惠帝尊高祖(刘邦)庙为太祖庙,景帝尊文帝(刘恒)庙为太宗庙,行所尝幸郡国各立太祖太宗庙……凡祖宗庙在郡国者六十八。”
但为何不直呼“刘王庙”而称“龙天庙”呢?原来,到了汉元帝时期,朝廷因郡国所立的祖宗庙甚多,财政开支甚众,遂“罢祖宗庙在郡国者”。然而在民间却感念文帝的仁德贤良,不忍毁庙,于是就出现了改头换面的“龙天庙”,庙名真意即为“真龙天子庙”。
就这样,龙天庙就在晋阳大地代代相传。晋阳城毁400余年后,明代复建太原县城,人们依然在县城南关建起了这座龙天庙。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史迹湮没,人们反倒对庙中所祭者是谁不甚明了了。
我们来到庙里时,正是薄暮初起时分,空旷的院子里阒无人声,显得有些清冷寂寞。出来一位师傅,手中一束燃着的艾草,飘散着淡淡的药香。师傅关姓,旗人,喜四处漫游,见闻颇广。他饶有兴致的向我们谈到龙天庙的“三大怪”:
第一怪,中国的庙宇,非僧即道,非道即儒,而龙天庙却是不僧不道不儒,而是一种民俗的体现;
第二怪,就常规庙宇布局看,一般正门左右有钟鼓楼,所谓晨钟暮鼓,而这里却以磬代钟,讲究钟磬齐鸣。寄寓着希望大汉王朝成为“日不落帝国”的祝愿;
第三怪,中国传统的宗庙建筑,方位上多为坐北朝南,而这里却是坐南朝北,庙的正前方直对北面的德化门,人们以此来表达对“专务以德化民”的汉文帝刘恒的崇敬和纪念。
依我看来,如若理解了历史,理解了人们对仁德明君的感念之情,这三怪倒也不是什么特别值得奇怪的事了。
唐代诗人许浑《途经秦始皇墓》诗云:
龙盘虎踞树层层,
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
路人唯拜汉文陵。
始皇墓与汉文陵,一样的青山秋草,但是路人们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暴君终被唾弃,仁君永受礼敬,历史的评判最是严正无私。
龙天庙的存在应该就是做好的佐证了。
三、冷清的文庙
古太原县城里的庙宇,除了城南的龙天庙,还有太山寺、文庙等。据说城西还有一座属于藏传佛教的寺院,院中有白塔一座,这里我们没有去看。
太山寺位于县城东北角。西城外有太山,太山之上有太山寺,亦名龙泉寺,是为大太山寺。而城内的太山寺与之遥相呼应,称为小太山寺。寺内的建筑、雕塑并无特别处,倒是有个五方文殊殿蛮有点意思。殿中供奉着与五台山五个台顶相同的五尊文殊菩萨像,象征着五台山的五个台顶。这为因各种原因不能去五个台分别拜谒文殊菩萨的外地僧人和信众提供了一个变通的朝台方式,故称作“小朝台”。
像我们这样来此一游,轻轻松松地,也算是完成了一次朝台之旅,想想都觉得有趣。
县城里最值一去的应该是靠近县城中央的文庙。文庙即孔庙,夫子庙,是我国历史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有时,文庙也作为当地的学校来使用。文庙的布局,在全国基本一致。
这座文庙坐北朝南,包括照壁、棂星门、泮池泮桥以及前后大殿、东西廊庑、崇圣祠等。
先要进棂星门。何谓棂星门?原来棂星即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
过棂星门,即为呈半圆状的泮池和泮池桥。“泮”是古代的学校。考中秀才称为“入泮”,意即进入孔学之门。在官本位的时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代表着读书入仕的“入泮”成了文人们梦寐以求的路径,俗谚云:“一过泮池桥,功名利禄来。”
泮池桥变成了升官桥,富贵桥,名利桥,这恐怕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也始料未及的吧。
过了泮池桥就进入大成殿和其他建筑。殿前两株古柏,高大挺拔,
和我们在龙天寺遇到的一样,整个文庙大院里看不见人,静悄悄的。一路过去,前殿后殿,以及两侧的廊庑都是高门深锁,透过门缝窥视里面,空空洞洞的大殿里廊庑内凝固着的昏暗的光线,就像已经在梦中沉睡了几个世纪似的。弥满一院的寂寞冷清,湖水般漫上来,把我们渐渐浸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