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场畔触摸时光散文(经典3篇)
故乡的场畔触摸时光散文 篇一
小时候,我常常在故乡的场畔度过整个夏天。那里是我最美好的回忆,是我成长的地方,也是我触摸时光的地方。
每当夕阳西下,我总是会独自走到场畔,静静地坐在草地上,看着夕阳慢慢沉入地平线。夕阳的余晖洒在身上,暖暖的,仿佛温暖了整个世界。我闭上眼睛,感受着时光在指尖流淌,回忆起小时候在这片土地上奔跑玩耍的场景,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仿佛就在眼前。
在这片场畔上,我看着一棵棵参天大树,它们见证了我成长的每一个瞬间,记录着我和家人们的欢笑和泪水。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每一根树枝都伸展着对未来的期待。我触摸着这片土地,感受着它的温暖和包容,仿佛所有的烦恼和困惑都可以在这里得到释放。
故乡的场畔是我永远的依恋,它是我一生的记忆,也是我心灵的归宿。每一次回到这里,我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亲切和温馨。时光在这里凝固,让我可以永远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静谧和安宁。
故乡的场畔触摸时光散文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每当我走过故乡的场畔,总会被那一抹熟悉的风景所吸引。那里的田野一望无际,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夕阳映照下,泛着一种淡淡的金色,仿佛是上天赐予这片土地的恩赐。
我走在场畔的小路上,感受着脚底下的土地,那种沉甸甸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根植于这片土地上。我看着远处那座青山,它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一种深深的踏实和安宁。
在这片场畔上,我看着那些勤劳的农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片绿色的世界。他们的汗水浸染着土地,他们的辛勤播撒着希望,让这片土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故乡的场畔是我心灵的归宿,是我永远的依恋。每一次回到这里,我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亲切和温馨。时光在这里静静流淌,让我可以永远触摸到那份宁静和安宁,让我可以永远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故乡的场畔触摸时光散文 篇三
故乡的场畔触摸时光散文
故乡是用来怀念的,而时间将拉长这种怀念。
——题记
每个从故乡走出去的人,记忆中都有故乡的背影吧,或远或近,或浓或淡,不经意地,总是会牵扯出很多情怀。尤其对于那些远离故土,身处异乡的人们来说,尽管前方的路繁花似锦,阳光明媚,可是,他们老是禁不住以同一姿态去回望,回望那段或许青涩灰暗或许甜蜜忧伤的路程,回望那段魂牵梦绕却永远回不去的时光,那片麦田,那个池塘,那片安宁的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不管走向何方,不管走了多远,故乡的悠悠岁月永远是游子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的故乡是关中渭北平原上一个很普通的村庄,那里没有山,也没有水,记忆中有两条水渠安静的从村旁绕过,还有无边无际的青翠的麦田和高高的没有尽头的玉米林,每到冬天远远就可以看到屋顶上袅袅的炊烟,那里民风淳朴,人们生活悠闲而清静,没有都市的繁华与喧闹,也没有朝九晚五的匆忙,总透着一种自在悠闲的淡淡蕴味,却是古乡独有的味道。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人们把打麦场叫场畔,场畔就在村庄的东头,这里是乡村一年四季最忙碌的地方,宽阔的场畔周围堆积着大大小小的麦垛,麦垛的旁边是一排砖木结构的房屋,那成排的房屋是生产队的仓库,村民们把收获的粮食都存放在那里。场畔是村庄人气最旺的地方,这里除了交通便利之外,最主要的还是离村庄比较近,村民们都喜欢聚集在场畔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有时吃饭就围在场畔上,他们把简单的快乐留在这里,春种秋收,年复一年。
那时我们还有忙假秋假之说,每到放忙假的时间,就是村民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时候,场畔就是村民的战场,一年的收成都要在哪些天见到结果,淳朴的村民把梦想种植在希望的田野,把收获的喜悦留在喧闹的场畔上。
三夏大忙季节,场畔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紧张繁忙的大戏,清早起来先“摊场”,把收割回来的小麦,在场院中间均匀的摊开晾晒。晌午,还要几次“翻场”的,把底下的小麦翻腾到上面,让太阳充分晒干,利于脱粒。最初开始时,由牲畜碾,每天人跟在牛后面,不知转上多少圈,才进行翻场,然后再碾,这样反复几遍后便开始收场。收场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出动,这也是最累的时候。碾场是一道道繁琐而复杂的程序,劳动强度特别大,天还没亮人们得很早起床干活,不到天黑进不了家门。后来,有人买了手扶拖拉机,用手扶拖拉机碾,比牲畜碾场轻松了许多,但人的劳动强度还是很大。
记忆中麦收结束后,场畔经常演电影,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大人、孩子就带上小板凳围着银幕坐下来,那时的几部电影还记忆深刻,除了国产电影《神秘的伴侣》、《一江春水向东流》,还经常上演一些外国片子,《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回故乡之路》、《宁死不屈》、《卖花姑娘》有些电影的故事情节还常常若隐若现的`浮现在记忆之中。
电影散去,我常常去捡大人抽过的烟头,那时候还没有过滤嘴香烟,因为我家老奶奶抽水烟,就把捡到的烟头带回去,她一个个拆开放在盘子里,可以用那些烟头抽好长时间,记忆中的老奶奶还是一个小脚老太婆,经常坐在家门前的树下抽水烟。
每年碾场完毕,场畔的四周都堆满了麦垛,我们一帮小孩学骑自行车,那时个头还不高,还不能坐在座垫上骑车,就从自行车大梁下面把腿伸过去踩在踏板上练习,经常会连人带车一起摔倒,还好,每次摔倒在麦垛旁,还感觉不到疼痛,就那样,每天下午去练习,也学会了骑自行车,有时逢年过节走亲戚,也可以骑车带家人走很长的道路。
小时候,我们的课本很少,感觉只有语文、算术两门课,每天的作业在学校已经完成。那时,家家户户都养猪养羊,放学后要不就去割草,要不就去场畔玩耍,女生在场畔玩沙包,跳格子,男生在场畔滚铁环、摔泥巴,玩具都是自己亲手做成的,很少看到买来的玩具。
场畔一年之中最热闹的一天,可能就是春节过后的闹元宵了,美轮美奂的舞龙、舞狮,憨态可掬的大头娃娃、嘴含烟斗的丑媒婆,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处处如真似幻的美妙仙境,把围观的人们看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伴随喧天的锣鼓声响,表演踩高跷的艺人多扮装成戏剧人物,打扮成刘备、张飞、关云长等模样的社火表演者,挥舞着大刀、钢鞭、长枪穿行而过。每个人背上还绑着一个背架,上面“站”着一到两名小孩,十分威武霸气。社火巡游中,望得最远、看得最全的恐怕是那些骑在爸爸妈妈肩头的孩子们。在锣鼓和鞭炮声中,同步缓行,煞是热闹。大家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容。
场畔的最南头,有几间房子,记得下乡的知青住在那里,我们一群孩子放学后也经常到知青的房间去玩,他们几个人轮流做饭,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戴眼镜的知青每次去都在看书学习,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的书桌上摆满了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他闲下来的时候就不停的做题,桌子上到处都是演草纸,我们有不会做的题他很乐意帮我们解答,就在我小学毕业的那年,那个知青考上大学离开了村庄,临走的时候还送了我一本书《卓雅和舒拉的故事》,那本书也陪我走过了很长的时间。
故乡的场畔,是我儿时的乐园,故乡的场畔,记载着我童年的欢乐,直到今天,我仰望星空的时候,好像还是背靠着一堆麦秸,置身于月光明媚的场畔上。我是一个十分怀旧的人,虽然我已经远离了村庄,远离了故乡的场畔,但心里永远忘不了那片多情的土地,忘不了那片带给我童年欢乐的场畔,乡村是我的根,故乡的场畔就是我生命的摇篮。
故乡,永远与童年相连,而童年是我们永远回不去的,却一直都在意的那份情怀。儿时的那片土地和岁月,给了我们最初的成长,给了生命最初的疼痛和忧伤。使我的血液里永远流着故乡泥土的气息, 丝丝萦绕的乡情,是我永远无法挣脱的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