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私语优美散文【最新6篇】
古道私语优美散文 篇一
在那深山老林里,有一条古道,两旁树木葱茏,溪水潺潺,仿佛置身仙境。每当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树梢洒在这条小径上,古道便如一条银色绸带般闪闪发光,令人心旷神怡。
古道崎岖不平,却有一种别样的美感。或是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或是一株婆娑的参天古树,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岁月的痕迹,仿佛在述说着古道的故事。走在这条古道上,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传奇的世界,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滋养。
古道上偶尔会有一两位行人,他们或是古装打扮,或是现代穿着,但无一例外,都会被这条古道所吸引。有的人慢慢行走,细细观赏路边的风景;有的人闭目凝神,仿佛在听古道私语;有的人则默默地盘算着人生得失,寻找内心的答案。
在这条古道上,时间仿佛不再流逝,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与安宁。或许,这就是古道的魅力所在,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丝慰藉和安慰。
古道私语优美散文 篇二
古道弯弯曲曲,似乎通向远方的天边。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古道上,照得古树参天,青苔如绒,仿佛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行人穿行其间,不觉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仙境。
古道两旁是高大的古树,枝叶繁茂,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道的故事。小溪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溪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如同镶嵌了无数颗宝石。
古道上时常会有行人匆匆而过,或是一对恋人手牵手漫步,或是一位独行者默默思索。每一个身影都留下了属于古道的痕迹,让这片古道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走在这条古道上,仿佛可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它的神秘和美丽。古道私语,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是一种对内心深处的呼唤。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远离尘嚣,享受片刻的宁静与安宁。
古道私语优美散文 篇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沙》
当秋的悲凉苫盖了夏的魄力,继而西风的悲壮飞卷起那几经纷飞的枯叶,沙土弥漫中,传来了一声金石开烈般的马的嘶鸣,尘埃落地,一匹骨瘦嶙峋的弱马眼含沧桑地驮着一位游子缓缓走向远方,此时,一只昏鸦睐起懒洋洋的双眼落在了光秃秃的枝头,残阳西落,但这残阳是千年以前的残阳。
至今,往日的尘烟没有淹没古道那一方隅地,踏入古道的一瞬,枯叶依旧纷飞,心中所感之空寂是古道内默默诉说的是千年的幽怨与离别的愁绪,西风所拨弄得不是离人泪,却诉说着离人泪,小桥流水人家已无处考究,却留与游子内心一幕见景思乡的空寂残阳。这一切虽已随历史的河流东逝了,留下的也仅仅是几幅画面几种染色了的心情而已,但此种情感与境界却已汇进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每段生活的生命,整个社会的生命。
所以古道诉说的不仅仅是千年之前的境况,还反映了如今的社会现实,古游子与古道的联系皆因游走所至,不论这种游走是背井离乡还是颠沛流离,是奔波生计还是避灾逃难,可反映的都是因社会现实所致的离泪弹奏的别曲。而今,古道私语仍诉说着现实,我们泛舟蓝海,集各地之英才,会此宝地,但大多是离开家乡,客学在此,与客游古道之游意境相似,但唯一不同的是,古游子游走古道,关系社会,而我们之游走,因心系对理想的追求,而竞争的学习生活是现今的“古道”。我们涉足于“古道”,仰望夜空却是头顶一轮残月,意境是举头思乡,低头思家般的空寂与悲凉,为了未来,为了理想,我们听寂寞在歌唱,遥望家乡,我们忍灵魂在哭泣,友情城可贵,师生之情价更高,但最无法割舍的却是对故乡的眷恋,虽分别仅几星期而已,但我们的心仍会滴血,因为我们在这里的每一秒均是耗费父母的青春!虽然岁月让他们不再年轻,但在中年却依然显出疲惫中的矫健,为我们的成长,我们的未来忙碌着,他们太累了,像一朵花一样脆弱,可能我们在此耘学之成绩为优时是沐浴阳光,而成绩为劣时似雨浸潮衣。我们在耗费他们的青春与生命。但这种付出是否有回报呢?我们是否是用荒于嬉之业来让亲情成为生命中无法承受的谴责呢? 于是我们的心滴血了,然红了残阳,印证了嬉戏的那一段凄凉可悲的时光,而今,家长会在即,当每一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亲母亲看见那一份成绩时,是否已心碎了呢?但这一次的挫折归结了往日的庸碌,但从此我们的命运会在这次跌倒中转弯,因为从此我们的生命将步入正轨,我们的梦在这里启程。
金秋的夕阳随暮霞一起抚摸金色的时光,那古道昏鸦将在那一片火红中浴火重生成彩凤,瘦马在西风的磨砺中化身苍老,彩凤所落之处不是秃枝,而是日益繁茂的亲情树,那是它蜕变了源泉之起点之基石,历史的河流在时间的桥梁下流过,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远方昌盛的人家是我们的祖国走向了富强。古道的一切生命在夕阳中复活,那古道私语,诉说了千年的幽怨与离别的愁怅,同时也讴歌了现实,描绘了未来,窃窃中几分神秘超越时空,私语里,道出了理想,唱出了真情与希望。
夕阳渐落但朝阳已然孕育,发展中,古道私语又在陈述新的未来华章。
古道私语优美散文 篇四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的词清新、刚毅、干脆、利落。我很喜欢。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上饶写的,写的是夜行黄沙岭,虽然写的是夜行,但后人读来却没有一点辛劳凄苦的感觉。似乎辛老祖宗把一切内心的感怀都融进了对大自然的陶醉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黄沙岭是一座山岭,古时从上饶到铅山八都(现在叫稼轩)、石塘一带常要翻越此山岭。从上饶到黄沙、上泸,也经过这里。
读过这首词我就想走走黄沙岭,体验一下辛老祖宗笔下黄沙岭的风光。七十年代我曾为寻找一个黄沙乡的同学而走过这座山岭,可惜那个年代是不可能有这种欣赏心情的。现在空闲了,我打算从上饶走尊桥去翻越黄沙岭,
辛卯兔年的三月初六,我决定成行了。上午九点五十分,天虽然阴着,既然决心已定,我也就不管天气如何了。我骑着一辆旅行自行车出发,经茅家岭、尊桥、后坪、骆村、于十一点半到了黄沙岭北面山脚下的石上村。乡村公路也就到此为止,接下来便是翻山的古道了。
一 石上村
在我的印象中,石上村在七十年代时是很繁华的。那时人们乘车出行的少,徒步出行的多。即使出远门也有不少人无钱坐车而只好艰辛地徒步而行,所以黄沙岭岭南和岭北的人往来几乎都是翻山越岭的。处于岭脚下的石上村便是行人打尖歇脚的地方,也就显得特别热闹。
如今的石上村已风光不再了,寂静清冷,除了路边一两家小卖铺外几乎看不到行人。因为造了新房子,原来的旧房子和繁华的村街都成了残破的古迹了,而田地也荒多种少,显得有点凄凉。和小卖铺的人一聊,说是现在打工更能挣钱,年轻人谁还愿意种田啊。
我快要走出村庄时,竟然惊动了一些村民,他们惊呼:有一个人,有一个去黄沙岭的人。虽然现在不是稻花香的季节,但仍然可以看出,农民们并不怎么关注是否丰年的问题了。呜呼,风霜依旧,沧海桑田。
二 从岭北登黄沙岭
走出石上村便开始了艰难的黄沙岭山道行了。我看了一下时间,十一点五十分。
黄沙岭路程不算长,上山五里,下山五里,但坡度比较陡。所以翻越黄沙岭还是累的。特别是以往的民众,一般都是负重而行,听老一辈的人说,一提到要走黄沙岭人们都有点害怕。挑担从山脚到山顶,短短的五里路,途中要歇息十几次。
刚走上黄沙岭的一段路还不能称之为山道。因为这段路的周围都是田地,农民们为了便于下田操持农事,对这段路会经常整修,因此只能算是田间小道。 走在这段路上,我的心情较好,眼前豁然开朗。看着这还未春耕的田地,我竟有了“听取蛙声一片”的感觉。
是的,还没到蛙声一片的季节。清清的田水中小蝌蚪已长大而不见了,小青蛙却又还没出来。即使蛙声季节,大白天的蛙声也没那么欢,但此时的鸟声却是太美了。这个季节有两种鸟叫得最陶醉人,一是咕咕鸟,二是水刮刮鸟。
咕咕鸟,学名叫鹧鸪。在江南水乡,一开春漫山遍野一片“咕咕咕——咕”的清脆鸟叫,这便是咕咕鸟的叫唤声。咕咕鸟的叫声听起来有一种深远、柔情、甚至一种少女乞求爱情的凄凉感觉,让人欲听不忍,欲罢不能。
水刮刮鸟也是开春以后叫的。叫起来是“水刮刮,水刮刮……”连续好多遍不停,煞是热闹。上饶人根据这种叫声便把这鸟称之为水刮刮鸟。一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种鸟的学名叫什么。水刮刮鸟的叫声响亮、欢快、有一种陶醉于得到了宝贵爱情的感觉,让人既感到嫉妒,却又喜欢欣赏它的欢乐。
这两种鸟的叫声混杂在一起,有时此起彼伏,交替唱和,有时又同时相融,混声交合,简直就是一组报春的交响乐。听起来让人梦醒,又让人欲睡,陶醉其间。
就在这一片美妙的鸟鸣声中我推着自行车走上了山道。随着登高,周围的田地都到我的脚下去了,山上没有大树,茂盛的灌木丛覆盖着山体,一片郁郁葱葱。杜鹃花也稀稀落落地开在了绿色的灌木丛中。有人喜欢一片红,而我却更喜欢这万绿丛中的点点红。红绿相衬、相偎、相映,给人以祥和、融洽、温馨,不似那清一色的单调、枯燥、乏味。
这里的山道基本上是原始的古道,路面铺就的鹅卵石经人们的常年踩踏和山水的冲刷,已残缺不全了。而一些横跨小山沟上的桥则是石块水泥搭建的,很明显这是现代人所为。 一路上虽然春意盎然,心情愉悦,可是体力却渐渐地不支了。一百多斤的人还要伺候一辆笨重的自行车,在这样的路上行走确实让人感到费力。
劳累让我想歇息一会儿,正好转过山包一个凉亭忽现在我眼前。我好高兴,顿时想起了辛老祖宗的词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忽”啊,这个“忽”字啊,真是神来之笔。只有在这弯弯的山道上,你才会体味到这个“忽”字的精彩啊。
在凉亭中歇息了一会儿,我又继续推着自行车攀登。抬头看看,离山口不远了。我又望着这讨厌的自行车,心里想,翻过山顶下山了你总不可能再折磨我了吧。正想着,迎面从山口上下来一男一女两个看样子约五十多岁的人。他俩一看到我大为惊讶,当得知我是户外活动的他们就更惊讶了。“干嘛这么作践自己呀?”说着摇摇头顾自己下山去了。望着他们的背影,我同样惊讶得茫然无措。本来就体力不支,兴致大减,又被他们一说,更如凉水浇顶,浑身乏力了。无奈何,还是一步一挪地登上了山口。
登上山口一看时间,十二点五十分,刚好花了一个小时时间。
山口是一块几百平方米的平地,山路右边一个大凉亭,里面供奉着神像;往前过去有几栋房子,好像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左边有一栋房子,里面也供奉着神像。而靠路左边则有一硕大的焚香炉,奇怪的是炉外写着“洗国耻”三个大字。因为山口处没有其他人,所以不清楚这种设置是怎么回事。
站在山口,四周一片寂静,没有鸟鸣,灌木丛也稀落了。我忽然想起辛老祖宗的词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明月怎能惊动树枝上的鹊儿呢?半夜蝉会鸣吗?据说在两种情况下蝉会鸣,一是白天,二是气温高。既是清风就不大可能热,又是半夜,我真不懂,是我糊涂,还是辛老祖宗糊涂。
休息了一会儿,体力恢复了,精神也有了。想着刚才被那俩下山人嘲笑一事,现在也释然了。嘲笑,善意的嘲笑啊。我对着他俩下山的方向大喊:谢谢你们的善意!接着是一连串的回音:善意,善意,善意……
太惬意了,带着这份在大自然中得到的满足,我开始从岭南下山而去。
三 从岭南下黄沙岭
下山时看了一下时间,十三点。
上山确实太累了,现在下山总会好些吧。心里想着,人也就感到轻松了。放眼一望岭南的山,山沟里都是干枯的茅草。山体几乎都是裸露的黄色的土石,而风化了的就与黄沙差不多。我想,这大概就是黄沙岭名称的来历吧。
这天也是,却又洒起雨点了。还好雨点不大,老天也体谅我,知道我是来体验辛老祖宗词中的意境的,也就给了两三点雨。于是我又想起辛老祖宗的词,“明月别枝惊鹊”,“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真是的,真是的,既有明月,又有七八个星,何又来两三点雨呢?这辛老祖宗真是糊涂了吧。我却又猛然想起了不是有太阳雨吗,诗中也有“东边日头西边雨”的诗句,辛老祖宗夜行黄沙道的时候,莫非是半天星月半天雨吗。唉,不想了,困难又来了。
原以为下山轻松,却不知更麻烦。推车上山只需用力,下山你却拉不住它。你要刹车,他就不走,你不刹车,它拼命往下冲,人跑不过它。刹车太急,它一个猛停,能让你猛向前而摔一个跟斗。真没想到伺候一辆自行车,下山比上山更难。于是我只好采取点刹的办法,慢慢地伺候它下山。
岭南的路比岭北的路更陡峭,路面损坏也更严重。一路下来,走走停停。由于没什么值得观赏,所以比较寂寞。于是我放开嗓子唱了起来:
山路弯弯不见人,
大山巍巍不见边。
我唱山歌解烦闷,
只愿有人在眼前。
山路弯弯不见人,
大山巍巍不见边。
我唱山歌心里乐,
只愿山美泉水甜。
唱着走着,走着唱着,不知不觉又见一凉亭。我在凉亭中停好自行车便走出凉亭,站在山坡上向下望。山下村庄历历在目,却没有了那袅袅吹烟,也听不到那“哞哞”的牛叫。时不时传来的几声汽车喇叭声告诉我,大山沟里也在朝现代化迈进。我又忍不住向着大山高喊:留住大自然!同样一连串的回音出来了:大自然,大自然,大自然……
太爽心了,带着对大自然的崇敬,我离开凉亭下到岭南山脚下的大屋村,再骑行到了辛老祖宗词中写的茅店。我终于完成了翻越黄沙岭的行程,一看时间,十三点五十八分。
古道私语优美散文 篇五
自横岭关到狮子铺,再往前走,就到了岔路口转山。
转山是一座山,更是戳站在山西晋南三个县交汇地方的一座路标。
因一山属三县,绛县、闻喜、垣曲,山顶有一块三角形的界碑,是1997年冠国务院名竖立的,是三个县的分界点。转山下面的村子也因山而名叫做转山,是个地名,属绛县冷口村管辖。
转山是道古衢,走过转山,有两条古道直通古老的垣曲县城。
一条是绕着转山一路往前,直走三五里,便到了闻喜县的马家窑村,沿着路旁的十八河曲折绕行,又三五里便到垣曲县的上官,再下行就直通古道驿站皋落城。过去是一条可供车撵行走的古道,陆路可通河南济源,水路可达偃师,是潞盐南运,跨过黄河,直通中原的重要通道。直到现在,垣曲县的自然博物馆镇馆宝物,仍是从黄河古渡济民渡附近出土的一级珍贵文物店下样,它是宋代销售潞盐的盐商们,行规自律打造的三个店下样中的其中一个,另两个分别设在安邑、汉口(今冷口)。自古出垣一条道,这条古道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太多的喧嚣,随着道路的拓宽改道,昔日繁华的古道印迹早己荡然无存,只留下一段凄凉的传说。
另一条古道,则是直穿转山这个古朴的小山村,沿着崎岖的小道,爬上高耸的转山,从坳口下去,就可直达垣曲的闫家池,再下去就是东西峰山、刘张、坡底等古老村落,直通垣曲北山一带。时光如梭,岁月沧桑,这条淹没在山林中的村间古道,更多的是挑夫们在山路上穿梭,坡道上用厚重石板铺就的小道,历经多年风霜,早已磨下步履深重的印痕,虽早已弃置不用,任凭风雨洗刷,但仍可辨别出不一样的痕迹,嗅出残存的余味。
简陋古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明,诉说着千年垣曲的风花雪月。
深秋时节,寒风瑟瑟。
我们一行向着转山峰顶,拨开山道两边的荆棘乱草,去探寻被岁月的风尘掩没的古道。
山谷的秋风呼呼吹着,追逐着我们攀登的脚根,肆虐地撕扯着我们的衣襟,像无数条毛毛虫无孔不入地钻进袄袖里,钻进领口里,横冲直撞,浸蚀着我们的肌体,考验着我们的毅力。到了半山坡上,野风更是裏卷着山坡上的残枝落叶和飞沙走石,无情地拍打着泛红的脸庞,那种麻嗖嗖的生痛,更是无奈,像裸露着胸怀光着膀子去面对,更能体会到昔日挑夫们讨生活的那种坚强,那种不屈,是多么的可敬。
从闫家池村原有的峡谷一直往后走,凌厉而险峻的古道时隐时现,断断续续,时而平缓宽阔,可供车马行走,时而崎岖收窄,猛然凸起,只可侧身通过,石头、石板铺就的山道,还有人工凿修过的痕迹,历经多年风雨洗礼,仍然光滑自然,在雾茫茫的山上,仍然发出幽幽的光泽。
古道两边,是杂乱无序的野刺、荆条、藤条和野葡萄等,伴随着众多叫不出名字的乱草,疯狂的挤占着古道,使千年古道变成人迹罕至的野山坡,彻底归隐在山林中而难睹真容,我们一边用棍子挑着挡路的杂草,一边探寻者昔日古道的印痕, 从散落在古道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印辙,拷问着过去,拷问着自己。
到了坳口,再翻下去就是转山小村了,那一段古道更是羊肠小道,早已隐没在群山之中了。
坳口处,竖立着三县交界的三角界碑,分别指向三个县的版图。
站在坳口,望着三个县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村落,我试想着昔日鸡鸣三县的盛景,想着昔日挑着重担,牵着毛驴走在这条古道上的挑夫们,千里走单骑,三个县中,大概都有他们的亲人。
他们的艰辛,他们的喜乐,大概连他们的后人都不一定知道;他们的挫折,他们的无奈,也只有这条古道历历在目,默默无语。
这个坳口,这个转山,这道慢慢古道,不知接纳了多少南来北往的宾客 ,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雪月,演绎了多少悲欢传奇的故事。
到了1941年的5月,日军侵占了中条山,冷口到垣曲的古道驿站住满了日军。
这个坳口,成了日军重兵把守的隘口,横岭关上的炮兵阵地直接对着转山、马家窑、闫家池的崇山峻岭,对着一道道雄险的隘口,昔日的必经之地成了战略要塞,昔日繁华的商贸古道,被无情的炮火所阻隔,马家窑、路家沟、桥沟、转山、闫家池、东西峰山等一个个古道上的制高点,都变成了守卫中条山的立足点,战壕遍地,到处是抗战的疆场,无数英烈血洒古道,累累白骨见证着拼杀的惨烈。
一条古道,壮怀激烈。
一道风景,浓妆素裹。
古道探寻虽然迟了,但我们终究来了。
山上的枫叶鲜血般地红了,灌木丛的叶子也半黄半青,寒风吹过,枝飞叶舞,极目远望,层林尽染。
拨开残枝枯草遮盖着的千年古道,那种青石缝里渗漏出来的幽光,像一位历经沧桑、风烛残年的老人,弯曲的小道,就是那写满脸庞上的皱纹。
又起风了,凛冽的寒风席卷着古道,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思和惆怅。
千年古道,明年我们再来看你。
古道私语优美散文 篇六
本来,是能够按时回家的。不曾想到,一时疏忽竟然远离了,开往城里的最后一趟末班车。不得不在单位再小住一宿。
由于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仍然趴在电脑前的键盘上,随意的敲打,以至于快十二点了还是那样的亢奋,丝毫也没有一点睡意。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倦怠也渐渐浸入我的机体。顿时哈欠连天,不得不做了个简单的洗漱,倒床便睡。
学校四周围死一般的寂静,间或有几只蝈蝈在那儿低吟唱和,冥冥之中的我,陷入到深沉的休眠状态。也太困了,秋凉的晚风穿过窗纱,逼近我的身体,嗖嗖的凉意把我从睡梦中惊醒,睁开眼已经是天大亮。
老伴的手机铃声奏响,只见她欠起身子,从床头桌子上拿过手机,划开屏幕。手机的喇叭中传来:
“妈妈,今天是中秋节!您们十点钟能赶回宜昌家里么?”儿媳在手机的那头说着。
“应该是可以的!”老伴回应。
“今天过节,我们一家到当阳的跑马岗去赶中饭。”
“嗯,嗯,好得!拜拜!”
我们再也无心贪懒觉,翻身下床。洗脸、嗽口,煮了点饺子吃罢后,就直往州府口车站赶去,眼看就快要到了,只不过五十米开外,可是,仍然慢了一步,眼睁睁的看见一辆班车发车走了。我翻转手臂,看看左手腕上的手表,时针和分针正好落在九点过五分。时间不是太晚。
我们不得已只能搭乘下一趟班车,前往宜昌的乘客都陆续上了车,九点二十分左右发车了。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坐到宜昌北山坡下车,由儿媳开车来接我们。
小车顺着东山,直接进入到高速通道,走不多远,进入到G42沪蓉高速,眨眼功夫“当阳西”高速收费站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下高速再走一段乡村公路,我们按计划胜利的到达了目的地。
亲家,早就在门口迎候着我们,我们稍许歇息了一会儿,满桌美味佳肴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
“开饭罗!都往桌子跟前围。”亲家公、亲家母热情的招呼着。
我们也不讲客气,风卷残云一般,满桌佳肴所剩无几。
吃过中饭,亲家又要留我们吃了晚饭再走。盛情难却,只好作罢。
等吃过晚饭,已经是夜晚九点多钟了。我们坐在车上,在明月清辉下的狭窄的土路上,车身颠簸的十分厉害,四周围的乳坵,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就像一下子向我们聚拢来,晃得我们有些眩晕。
走之前,天空中一轮明月在我们车前,我们的车子跟着月亮追赶,她一下子害羞的钻进朵朵白云之中,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得游戏来。她一会儿钻出云层,一会儿又藏起来。
明月清辉下的山峦,远远近近 ,松涛是这样喧嚣又悠远,它有着浩浩的气势,波伏如潮,大起大落,时又悠然平和,淡淡而舒缓。我的心情,时不时被松涛抚摸,被松涛涌动,遂觉时间苍然而久远。望着被松枝抚蓝的那一方小小的天,一任松的涛声将我浮托而起,飘飘然然,天荒地远。这时候,时间在倒转,岁月在回流,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我不知道回转去多久,但我觉得是回转去好久,好久。
这里是一个土岗叫跑马堤(也叫跑马岗),跑马堤本没有堤,不但没有堤,那里原来是一洼湖地,大小水库、堰塘,星罗棋布。
相传,三国时期西蜀大将关云长与儿子关平曾在这一带镇守,关公忠义神勇,文武双全。他夜间研读兵书,白天习武跑马,经常横刀跃马于官垱得胜山、脚东跑马岗一带,然而,由于湖地常年积水,杂草丛生,给关公跑马带来极大的不便,老百姓看在眼里,十分不安。于是,下至河溶莫家湖,上至官垱郭家岗,莫、郭、陈、王、周等几大族乡民联合起来,修筑起一条十多里长的土堤。从此,关公在堤上跑马练武更加得心应手,同时长堤也起到一些拦截水患的作用。四方百姓敬关公如神,常因关公在此跑马而自豪,并习惯地称这段堤为跑马堤。
一千多年沧桑巨变,这里的绝大部分土堤或被洪水冲毁,或遭挖掘平整,只留下官垱响堂台附近一段土堤至今保存完好,这段堤长约五百多米,宽三十多米,高二十多米,全部用挖来的生土填筑而成,想当年筑堤工程之大,令人赞叹称奇。
今天的跑马堤,车辆南来北往,客商云集。东有繁华闹市,楼房鳞次栉比,南边荷浪无垠,莲子久负盛名,堤下数百亩精养鱼池,鱼肥味美供不应求。更有稻香醉人,百花争艳,好一处如诗如画的鱼米之乡。
在一刹那,一点点松涛休止的间隙,我忽然想,我如果是在此间搭上一个草棚,住在此间,日日静静地聆听松涛,哪里也不要去,那是有多美?白天,可以坐听松涛,也可以在松的涛声里,去种一块小小的菜地,或者花圃,入夜,夜的松涛,怎又不叫人向往?夜,明月清辉,洗净了一般,山岗上弥漫着月的清辉,淡淡飘忽,如丝如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