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醉翁亭记》【最新3篇】
赏析:《醉翁亭记》 篇一
《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作者在醉翁亭与友人畅饮畅谈,借酒消愁,抒发心情的故事。这篇文章以写景为主,兼及人物描写,情感抒发,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被誉为唐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开篇就以“夫子今以四大五常,为德行;而我以酒为文,以醉为字,以醒为句”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饮酒之乐。接着,描述了醉翁亭的风景,石梁断崖,清流激石,映日荷花,山环水绕,构成了一幅幽静清雅的画面。作者在此景之中,与友人畅谈,借酒消愁,情绪高涨,抒发心情。
在文章中,作者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语道出了自己的心境。他认为,醉酒之乐不在于酒的味道,而在于身临其境的山水之间,与友人共享美景的愉悦。作者通过描写醉翁亭的山水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以“舟船满渚,楼阁崇城,眼底风光,心头落花,归家而弔众,抱琴而悲歌”来结束整篇文章,表达了对美景的留恋和对友情的眷恋。整篇文章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综上所述,《醉翁亭记》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成为了唐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赏析。
赏析:《醉翁亭记》 篇二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人墨客饮酒作乐的散文,作者欧阳修以饮酒为载体,以山水为背景,以友情为主题,展现了一种忘忧、畅谈、共享美景的生活态度。文章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寄托了作者对友情和自然的向往与珍视。
在文章中,作者对醉翁亭的山水景色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如“石梁断崖”,“清流激石”,“映日荷花”,“山环水绕”等,构成了一幅幽静清雅的画面。作者通过对景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同时,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之情。他与友人在醉翁亭畅饮畅谈,借酒消愁,共享美景,情绪高涨,抒发心情。作者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语道出了自己的心境。他认为,醉酒之乐不在于酒的味道,而在于身临其境的山水之间,与友人共享美景的愉悦。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以“舟船满渚,楼阁崇城,眼底风光,心头落花,归家而弔众,抱琴而悲歌”来结束整篇文章,表达了对美景的留恋和对友情的眷恋。整篇文章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综上所述,《醉翁亭记》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成为了唐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赏析。
赏析:《醉翁亭记》 篇三
赏析:《醉翁亭记》
导语:《醉翁亭记》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欧阳修《醉翁亭记》赏析,欢迎阅读!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8-9]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此文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为下文的.活动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作者接着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兵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兵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之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但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