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散文

唐朝市舶使周庆立的进贡与弹劾散文(实用3篇)

唐朝市舶使周庆立的进贡与弹劾散文 篇一

唐朝市舶使周庆立是一位勇敢正直的官员,他在处理进贡和弹劾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品德。在唐代,进贡是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也是展示国家实力和文化的途径之一。周庆立在处理进贡问题时,不仅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还能够审慎评估各国的实力和意图,保护唐朝的利益不受侵害。

周庆立深知进贡并非简单的赠送,而是一种交流和互惠的象征。他在处理进贡时,时常与外国使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国情和意愿,以便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回赠和对待方式。周庆立还善于利用进贡这一外交工具,拓展唐朝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和贸易往来,为唐朝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周庆立并非只会迎合外国使者,他在面对国内贪官污吏的弹劾时,也展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和果断的行动。唐代社会腐败严重,贪官污吏横行,损害了人民利益和国家形象。周庆立在职责范围内,不畏强权,不偏私情,果断处理那些涉嫌贪污腐化的官员,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维护了法纪和社会公正。

周庆立的进贡与弹劾工作,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公正才能,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秩序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事迹应该被后人传颂,作为楷模和榜样,激励我们勇于担当,坚守原则,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

唐朝市舶使周庆立的进贡与弹劾散文 篇二

唐朝市舶使周庆立在处理进贡与弹劾问题时,展现出了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才能。作为一名优秀的官员,他在处理进贡问题时,始终坚持原则,维护唐朝的尊严和利益,展现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周庆立清楚地认识到进贡不仅是一种外交手段,更是一种国家形象的展示和国际交往的重要途径。他在处理进贡问题时,不仅注重礼仪和规矩,还能够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回赠和交流,使进贡活动成为一种互利互惠的合作,促进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和贸易往来。

与此同时,周庆立在面对贪官污吏的弹劾时,也展现出了坚定的原则和勇气。他不畏权势,不徇私情,坚决打击贪官污吏,维护了法纪和社会公正。周庆立的弹劾行动,震慑了腐败分子,净化了政治环境,为唐朝的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周庆立的进贡与弹劾工作,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秩序稳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事迹应该被后人传颂,作为学习的楷模,激励我们在工作中勇于担当,坚守原则,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

唐朝市舶使周庆立的进贡与弹劾散文 篇三

唐朝市舶使周庆立的进贡与弹劾散文

  查阅《旧唐书·卢钧传》,玄宗开元(713—741年)初,“有胡人上言,海南多珠翠奇宝,可往营致,因有市舶之利”。又《新唐书·柳泽传》,“开元中,转殿中侍御史,监岭南选。时市舶使、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造奇器以进。泽上书曰:‘陛下新即位,固宜昭宜菲薄,广示节俭,岂可以怪奇示四方哉!’书奏,玄宗称善。”

  公元714年,即大唐开元二年,海内安宁。在遥远的南方海滨,安南市舶使周庆立和波斯僧广造奇巧,想进献给皇帝以赞颂这番歌舞升平的景象,但当时即位才三年、正励精图治的唐玄宗却拒绝接受。这一看起来平静的一年,却可能标志着一个重大的转移:中国的对外交通正在逐渐转向海洋。周庆立就是中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位海关官员,在他之后,一个繁荣的海外贸易体系已渐渐成形。

  唐代的对外格局是在此前历史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自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国对外交通的重心长期是面向西域的陆路。尤其在西晋覆亡之后的五胡乱华时期,大量不同文化背景的胡人操着不同的语言,沿着黄沙迷漫的丝绸之路跋涉而来,其结果不仅促成商品贸易的交流,外来文化(尤其佛教)还给中国文化开辟出全新局面。隋唐王室原本都出于北方豪族,定都长安也使他们无疑更着重放眼内陆亚洲;作为陆路丝绸之路终点的长安由此成为当时一座国际性大都市。那时输入的外来文明大多源出印度和伊朗,而承担这一交流职能的则主要是中亚的粟特胡商。粟特人不仅经商,由他们带来的美术、音乐等艺术也深深影响了唐人,盛唐时代也是粟特商人两三百年来在中国活动所达到的顶点。

  与之相比,当时尚未全面开发的南方在三国孙吴时期才开始发展海外交通,受国力和技术所限,直至南朝被隋吞并,南方在对外开放程度上仍与北方相去甚远。但在盛唐,一种新的趋势也在此时逐渐浮现:南方的海外贸易小传统已经开始复兴。当时闽粤一带仍被普遍视为遥远的蛮荒之地,但早在唐初武则天时期,广州已是南海边一个重要的国际商港。

  据《旧唐书·王方庆传》:“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这里说的“昆仑”,就是东南亚一带熟习水性的土著。

  据《唐大和尚东征传》,到天宝九年(750年)鉴真途经广州时,已看到广州海面上“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其舶深六七丈。狮子国、大石(食)国、骨唐国、白蛮、赤蛮等往来居住,种类极多”。

  因此,开元四年(716年)韶关人张九龄奏请开辟通往中原的大庾岭新路,以充分利用岭南对海外交通的优势:“海外诸国,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张九龄《开大庾岭路记》)虽然其中不无文学夸张的语气,但此路辟通为“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大路之后,确实极大地促进了岭南与中原的联系,重塑了岭南的商路。由此北江开始日渐繁忙,而以前通往广西的商路逐渐废弃(叶显恩等《广东航运史》),这又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唐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曾提到“南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安南、广州”,虽然著作的时代略晚,但也可见安南和广州长期是南海边的著名港口。

  文献中最早可见的中国海关官员,也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即开元二年(714年)的安南市舶使周庆立。

  安史之乱(755-763年)加速了这一从西域到南海的转移过程。说来讽刺,安史之乱的两个起事者安禄山和史思明,本身都有粟特血统,但正是他们不成功的叛乱终结了粟特人在中国的活动。在长期动荡之下,驻守西域的唐军内撤勤王,西域和河西走廊落入回鹘和吐蕃势力之手,中原势力从此绝迹于中亚长达一千年之久;而没有了帝国维护陆路交通的安全,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也就逐渐不复当年盛况,更不必说由于叛乱者的种族背景,胡人在中唐以后也遭到了中原汉人的敌视和歧视。江淮以南的南方当时并未受战火波及,由于北方藩镇割据,唐朝中央越发依靠南方在财力和人力上的供给以支撑摇摇欲坠的帝国结构。

  在安史之乱结束的`广德元年(763年),唐朝正式在广州设立市舶提举司,掌征收外贸商税、检查来往船只、收购专卖品。之所以设在广州,原因也很简单:自秦汉以来的数百年里,广州一直是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正如长安和洛阳是陆路丝绸之路的终点。当时珠江三角洲尚未完全形成,珠江口的海面远比现在开阔,广州是一座海滨城市,也是南洋商舶到达中国的第一个港口。唐朝继续以一种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的态度对各种各样的外来影响兼收并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唐以后大量海外珍奇如象牙、宝石、白鹦鹉等陆续从海路输入,甚至奴隶的来源也出现了转移。早先是粟特人口贩子转运的胡人妇女,而现在则出现了南洋来的皮肤黝黑且熟识水性的昆仑奴,他们成为唐传奇中新的角色。

  从8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和世界其他部分一样经历了一个“南方化”的过程:来自南方的各种文化因素(如饮茶习俗)开始扩散和弥漫到全国,而南方的闽粤航海传统自此得以全面兴盛,逐渐取代西域通道而成为此后一千多年里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改变了中国的外贸结构和文化取向,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市舶提举司在763年的正式设立标志着一个海洋中国的兴起,这本身也意味着当时的海外贸易网络已成长到不容忽视的程度。唐代广州的海路贸易,分东西两道,东道通往日本、渤海、流求等地,但最重要的则是向西南到东南亚、印度、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波斯、阿拉伯帝国的商路,尤其是穆斯林商人。原先承担驮运各种珍奇贩运到长安的主要是粟特、回鹘等中亚的胡商,而8世纪中叶以后到广州等地从事贸易的外商则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商人。据说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曼苏尔(745-775年在位)曾说:“这是底格里斯河,从这里到中国没有任何障碍,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从海上运来。”当时曾有大量来自西亚的穆斯林人口生活在广州,建造起怀圣寺、光塔(早先被称为“蕃塔”)。每年五六月间西南季风到广州时即有人登顶宣礼,并在夜间点灯(塔高达615尺),可以作为航道灯塔来导航,此后在几个世纪里都是海船从珠江口进入广州城时最高和最容易辨识的航标。到德宗贞元十一年至十七年(795-801年)王锷任岭南节度史时,广州参与海外贸易的程度愈益加深:他曾“日发十余艇”,且“周以岁时,循环不绝”(《旧唐书·王锷传》)地加入到商贸活动中去。

  当时经“广州通海夷道”来贸易的国家据说不下一百个——柳宗元曾记载:抵达广州的商人“由流求诃陵,西抵大厦(夏)、康居,环水而国以百数”(《岭南节度飨军堂记》)。晚唐时聚居在广州蕃坊的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的数量已经达到相当惊人的程度,当时广州“是商船所停集的港口,也是为中国商货与阿拉伯货荟萃的地方”。

  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逐渐关闭,原本依靠转运贸易致富的中亚城市开始慢慢走向衰败。与之相反,在盛唐时还被视为蛮荒异域的东南亚一带,接过了中国与印度洋沿岸的贸易中转,许多港口因此而发展了起来。海上贸易却对造船、驾驶技巧等技术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且海路相对安全——它只需要一系列和平开放的港口。在早先的陆路对外贸易中几乎没什么知名的中国商人,更别说移民国外了,而海路贸易最终却使中国人深深介入东南亚的经济结构,以及数百万中国人“下南洋”。商队在陆地行走速度较慢,骆驼所能驮的货物重量也远不及一艘大船,而遭遇抢劫的风险却远高于海上被海盗抢劫。因此在火车发明之前,陆路商队运输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只有非常贵重的物品才能负担得起远程陆路运输的成本。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昂贵的外国商品通常只有精英阶层才能消费,将之视为一种身份象征,其经济意义微不足道。

  但海路则不同,负载重的船只反而不易沉没,空船还需要用大量石头或瓷器等压舱,因此海洋使大量笨重的大宗散货(兼有压舱和出售两重用途)也得以进行贸易交换,而这些是平民也可以消费的。中唐以后闽粤商人将大量中国货物(瓷器、茶叶、丝绸等)运载到海外,并使东南亚等地的经济活动也为供应中国市场而组织起来,最终推动了区域性工业布局的形成。此外,海外运输还对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等各方面提出了技术革命的要求,催生了相关科技进步。

  西方学者曾用“早期全球化”(archaicglobalization)这一术语来描述中古时期这一交流网络的形成,异域货物、思想观念、文化力量等逐渐出现一个横跨各洲的联系。那是一个多中心的全球化,中国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中心——唐朝中国不仅是这个贸易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还是其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全球史学者JerryBentley认为,在全球性互动中,三种主要进程(大规模移民、帝国的建立和远程贸易)具有“超越社会和文化区域疆界的重大意义”,不难看出,这三者在海洋中国的时代同时在进行。

  现在提起唐朝,人们常常将它视为中国古代文明曾达到过的一个巅峰,而与之相连的则是一个外向、自信、开放、文化多元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唐朝在对外交流中的行为,塑造了今天人们所感知到的“盛唐气象”。但“巅峰”的意思是:你好不容易到达那个顶点之后,发现很难在那里长期停留,事实上唐朝也是两千年帝制中国时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它不仅见证了辉煌、见证了变迁,也预示了此后中国对外贸易的成功与失败。人们或许会遗憾:为何中国未能在一个国力强盛的时代,趁着转向南海的历史机遇,向一个海洋国家转型?但事实上,如果说那是一个机会,那么,这是一个必然会失去的机会。

  唐代海路贸易确实催生了一个颇有希望的“海洋中国”,然而这种繁荣,与西欧海洋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仅具有表面上的相似,而其背后运作机制则大异其趣。长距离的海洋贸易,在技术条件简陋的时代,是风险极高的行业。一旦有一批货物在海上沉没,普通商人大多就此破产。因此古代诸文明中,无论是埃及、苏美尔、中国,最初都是神庙或宫廷垄断海外贸易——也只有这样财力雄厚的机构才能消费这些特殊商品。在中国,自秦汉以降,皇帝一直竭力垄断对海外的贸易,早在西汉就有宦官代表皇帝去海外采购珠宝异物,所获利润也归皇帝的个人财库少府,而不列入国家税收。现代人出于一种观念的回溯,常把唐代设立的提举市舶司视为中国最早的海关机构,但必须记住的是:它远非现代意义上的海关。唐代向海外贸易征收的市舶税,实际上除第一任市舶使周庆立之外,其余均由宦官主管;也就是说,海外贸易的繁荣,最终获得好处的仅是皇帝个人。

  中国第一任海关官员周庆立之所以出现在《旧唐书.玄宗本纪》中,就是因为他和波斯人“广造奇巧,将以进内”——换言之,搜罗各种海外珍奇,想献给皇帝博取其欢心,以至于这种蛊惑皇帝的行为引起正直大臣的不满。

  研究海洋中国及东南亚贸易的史学家王赓武在《南海贸易与南洋华人》中指出:“市舶使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往往独立于地方当局之外,并由宦官控制”。这一内廷宦官主导海外贸易的传统一直沿袭到郑和时代都没有变化过。在这种情况下,海外贸易和政治合法性和皇帝私人财库密切相关,却不能增加国家财政层面的财富。这并不是一种企业行为和商品经济,从中是绝无可能萌生出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更别说使整个国家向海洋国家转型了。如果当时能向一个海洋国家转型,那必须有一个高度活跃的民间海外贸易为基础,并把整个国家当做一个贸易公司来经营(正如威尼斯、荷兰之所为),但这在唐代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唐代的官方海外贸易毫无意义,它至少提高了远程贸易量,而这本身也标志着跨文化互动规模的增长。

  但我们应当清楚地意识到:唐代的“开放”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开放”,它和历代一样严格限制内部居民流动:行旅往来于道路河川咽喉之地都要查验官府签发的通行证,更不许居民私自出国(所以玄奘和鉴真两位大师按唐代法律都属于非法出境);它也屡次禁止民间参与海外贸易,只是闽粤一带天高皇帝远,这一禁令收效甚微。

  至于中国第一任海关官员周庆立的结局,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他被弹劾后,史书可查的从公元722年开元十年的第二任韦某(某即名字)算起,八任中有七任都是宦官担任,只有德宗年间王虔休以岭南节度使兼任一段时间。可见非宦官是不受信任的,毕竟那是花花世界,诱惑众多,少了男女之欲、子孙之念的宦官,抵御诱惑的能力应该更强一些。

  据此分析,周庆立的结局不会太好。

  据《中国海关百科全书》姚梅琳记载,“周庆立,生卒年不详。最早见于中国史籍的市舶使。原为唐朝内宫高级侍卫武官,授右威卫中郎将职衔。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周庆立以其京官职衔出任岭南市舶使,并于当年同波斯僧人及烈一起,搜罗定制大量齐奇巧异之物进奉朝廷,引起当时担任监选司殿中侍御史柳泽上疏谏劾。”

相关文章

曲径现代散文(优质3篇)

初冬时节,在一片偏僻而又寒气逼人的树林里,脚下杂草丛生,每迈出一步都是那么艰难。我站在那里仔细的勘察地形绞尽脑汁想要朝前迈一步,几滴冰冷的露水打湿我的衣服,它并没有就此罢休,渐渐的它透过衣服渗透进我的...
散文2018-06-04
曲径现代散文(优质3篇)

名家游记散文(最新6篇)

游记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现在也多指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看看名家们都去过那里游玩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家游记散文,一起来看看吧。  名家游记散文 篇1  这回到南方去,游了三个湖。在南京,游玄武...
散文2013-07-01
名家游记散文(最新6篇)

冬日暖阳散文(优质6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日暖阳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
散文2017-07-06
冬日暖阳散文(优质6篇)

为你伤怀散文【通用3篇】

风清,月明。我孤独的站在窗前,仰望星空,泪水已经翻滚出眼帘,流入了相思的河。想你已成为了我的习惯,念你已成为了我的全部,是对你无声的留念还是对你呐喊的眷恋,我此刻一片茫然。我知道从你走进我的世界开始,...
散文2017-06-08
为你伤怀散文【通用3篇】

天山脚下的楼阁散文【通用3篇】

我的故乡,一个美丽可爱的好地方-------新疆.它坐落在天山脚下,这里物产丰富,资源辽阔;地大物博;建筑宏伟;景色袭人;冬暖夏凉,真可谓是一居神圣的殿堂,一座不朽的迷宫. 在我的故乡,有悠久的历史文...
散文2011-05-07
天山脚下的楼阁散文【通用3篇】

生命花散文

他的眼睛像水一样清澈,没有一点世俗的尘埃印在里边,对他来说,一切都是美好的、新奇的。他的小手打从爸爸放开的那一刻起,就上下挥动着,仿佛很愉悦,也仿佛什么也不在乎。娇嫩的脚丫套在软底的鞋子里,沿着长满青...
散文2016-04-06
生命花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