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原文(推荐3篇)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原文 篇一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雪花飘飘,飘到我的窗前,飘到我的眼前,带给我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快乐。恍惚间,仿佛置身于童年时光,那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跑出去,用手接住那些飘飘洒洒的雪花,感受着它们在指尖融化的温度。
雪花的快乐,是一种纯净的快乐。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人们总是被各种琐事困扰,心灵常常被无谓的忧虑侵扰。而当雪花飘落时,它们带来的只有纯粹的美好和宁静。看着窗外银装素裹的世界,我仿佛看到了内心的清澈和平静,一切烦恼都被这片雪的洁白吞噬。
雪花的快乐,是一种与自然的交融。当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时,我感受到了自己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仿佛成为了这片雪的一部分,与它们一起飞舞,一起降落。这种融合让我感到无比轻盈和自由,忘却了一切束缚和拘束,只剩下心灵的飞扬和舒展。
雪花的快乐,是一种对生命的赞美。每一朵雪花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在空中自由飘舞,有着自己的轨迹和节奏。正如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着自己的轨迹和价值。雪花的飘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奇迹,让我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和感激。
雪花的快乐,是一种永恒的快乐。当雪花飘落时,我看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迁。但即便是在冰雪覆盖的严寒冬日,我依然感受到了内心的温暖和喜悦。雪花带给我的快乐不会因季节的更迭而消失,它会一直存在于我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永恒的记忆。
雪花的快乐,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的意义,让我看到了世界的美好和奥秘。在这片洁白的雪地上,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安详,感受到了生命的深刻和神奇。愿这份快乐伴随着我,永远。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原文 篇二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雪花飘洒,飘洒在空中,飘洒在我的心间。雪花的快乐,是一种深沉的快乐,是一种超越言语的快乐。它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美好,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个世界和自己。
雪花的快乐,是一种对孤独的拥抱。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和寂寞,每个人都需要一种安静和宁静来抚慰内心的不安。而当雪花飘落时,它们带来了一种无声的陪伴和温暖,让我感到孤独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雪花的快乐,是一种对美的追求。每一片雪花都是那么纯净和美丽,它们在空中舞动时,如同一群优美的舞者,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风姿。看着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我仿佛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人生的价值,让我对美的追求和追寻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雪花的快乐,是一种对自己的思考。在这个繁忙的社会里,人们往往被琐事所困扰,忙碌的工作让他们失去了对自己内心的感知和探索。而当雪花飘落时,我停下了忙碌的脚步,静静地聆听着心灵的声音,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和生活。雪花带给我的不仅是外在的美丽,更是内心的净化和洗礼。
雪花的快乐,是一种对世界的理解。每一片雪花都是那么微小而晶莹,但它们却汇聚成了一片片辽阔的雪原,让大地仿佛成了白色的海洋。这种集体的力量和力量,让我看到了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了世界的多样和奇妙。
雪花的快乐,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个世界和自己。它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奇迹,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愿这份快乐伴随着我,永远。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原文 篇三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原文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原文,还有阅读!
简介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写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正式发表于一九二五年的“现代评论”。在雪花的快乐中,徐志摩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那潇洒飞扬的雪花为意象,“她”是诗人想象中的情人,更是升华了的神圣的爱情,巧妙地传达了诗人执着追求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他是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十分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着,是诗人自明和自觉的结果。实际上,诗人是穿越现实去获取内心的清白、坚守理想的高贵。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着。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的曙光找寻,正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原文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赏析
徐志摩的诗中,爱情诗是他全部诗作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这些爱情诗抒唱了他对爱与美的追求。他有时以自己的感情基础,有时则以假想的异性为对象。而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把它作了升华,既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包含着反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体解放的积极因素,热烈而清新,真挚而自然,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诗分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
雪花是诗人的自喻,全诗传达的是诗人自己的快乐我们知道,徐志摩当时所处的环境,无论是从固有的旧的伦理道德,还是外在周围的舆论来看,都不以他的爱恋追求为正当,而他全然不顾。徐志摩受国外新思潮和五四运动个性自由与解放主张的影响,他认定“真伟大的消息都蕴伏在万事万物的本体里”。在他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灵魂和生命,都在自身,每样东西除自身外没有另外的'主宰。这首诗从追求爱情这一方面体现了他的个性,释放了他的纯真的诗情。
全诗笼罩着回旋飘飞的主旋律,雪花纷纷扬扬,潇潇酒洒,它裹挟着爱情向一定的方向飞扬,飞扬最后消溶到所爱的人心里。看似浪漫主义地抒写,其实用语异常精致,像“飞扬”消溶”柔波”这些动词与名词构成的意象,都非常切合喻体、主体与客体。正因为诗人避开实的藩篱,把全诗情境的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有许多读者超越诗中隐含着的个人对象因素,而将它看着是诗人对新世纪曙光的追求与寻找,“形象大于思想”,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徐志摩不像闻一多那样苦吟深求诗的技巧,但他也十分注意诗美。虽然《雪花的快乐》这首诗的韵律,有人说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但作者还是在构筑诗型方面作了讲究的。诗节与诗行十分均齐,每个诗行基本三顿,每个诗节的三四行都退后一格。句后加上破折号,从视觉上赋予诗节以错落有致的动感再加上每一节,都有三句排叠,造成雪花飘飞的意象动感,从听觉上赋予诗的往复回环的韵味。
和谐灵动的音韵美。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曲。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给人以轻快的感受和向上的激情;“消溶,消溶,消溶”带给人的则是舒缓,随音调而飘动、沁人心脾“娟娟地飞舞”“清幽的住处”“朱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隔行短语的运用,使诗句节奏鲜明,如同乐曲中的回环复沓,旋律鲜明,一叹三咏,注重押韵,使得诗句朗朗上口。在用词上,富有想象力和象征性,如最后两节中的“她”可以象征诗人的心上人,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向往的自由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1924年诗人爱恋上了富有才情的陆小曼,同年底,1924年12月30日写了这首诗,诗人借以雪花自喻,抒唱他对爱与美的追求。此诗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
后世影响
《雪花的快乐》被收录于多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中。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