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密院: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散文【实用3篇】
地密院: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散文 篇一
在城市的喧嚣中,有一个角落,名为地密院。这个名字充满了神秘和诗意,仿佛是一个隐藏在人群中的宝藏,等待着被发现。
地密院位于城市的中心,但却鲜为人知。它的围墙高高的,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幽静的空间,让外界的喧嚣无法侵入。院内绿树成荫,花草蔓延,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清脆的水声让人心旷神怡。院内的建筑古朴典雅,仿佛是时光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立在那里,述说着曾经的故事。
每当夜幕降临,地密院更显得神秘而诗意。灯火辉煌的城市渐渐沉静下来,只有地密院内依稀可见的灯光在闪烁。夜风拂过,带来淡淡的花香,院内的树影在月光下摇曳,仿佛跳动着柔美的舞蹈。在这样的夜晚,人们仿佛可以听见岁月的呢喃,感受到心灵的安宁。
地密院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名称,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在这个城市的喧嚣中,地密院是一个让人沉静的角落,一个让人心灵得到慰藉的所在。它如同一个守护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幽静的空间,等待着那些迷失的灵魂前来寻找。
地密院: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散文 篇二
地密院,这个名字仿佛就是诗意本身。在城市的喧嚣中,它是一处让人心灵得到慰藉的角落,是一个让人远离喧嚣,感受内心宁静的所在。
走进地密院,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院内绿树成荫,花草蔓延,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清脆的水声让人心旷神怡。院内的建筑古朴典雅,仿佛是时光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立在那里,述说着曾经的故事。在这个角落里,人们仿佛可以忘却世俗的烦恼,沉浸在宁静的氛围中。
夜幕降临,地密院更显得神秘而诗意。院内的灯光闪烁,勾勒出一幅幅迷人的画面。夜风拂过,带来淡淡的花香,院内的树影在月光下摇曳,仿佛跳动着柔美的舞蹈。在这样的夜晚,人们仿佛可以找回内心的平静,感受到岁月的韵味。
地密院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处美丽的风景,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在这个城市的喧嚣中,地密院是一个让人忘却烦恼,感受内心宁静的所在,是一个让人远离喧嚣,感受诗意生活的角落。愿每一个来到地密院的人,都能找到心灵的安宁,感受到内心的美好。
地密院: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散文 篇三
地密院: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散文
有朋自远方来,要看看咱陕州地坑院。
邻居老李头是个陕州通,年届古稀,在地坑院生活了几十年,我邀他作陪。
他欣然答应:“好啊,咱那儿的地密院真值得去看看!”
“什么‘地密院’?如果顺路的话,咱就把地坑院和‘地密院’都看看。”朋友来了兴致。
“什么呀,”我笑着解释,“‘地密院’就是地坑院。 ‘地坑院’是它的大名;‘地密院’是当地百姓的叫法,一个既古怪又土得掉渣的名字……”
“别不懂装懂好不好?”老李头不客气地打断我的话头,“‘地坑院’是她的‘贱名’,‘地密院’才是她的芳名。你翻翻词典,看看带‘坑’字的词语有几个是吉利的?什么‘地上深陷处;地洞’,吉利吗?汉朝东方朔《七谏》说‘死日将至矣,与麋鹿同坑’,多晦气!什么‘焚书坑儒’,那‘坑’是活埋是意思,多血腥!什么‘坑蒙拐骗’‘坑害’,多龌龊!什么‘水坑’‘火坑’‘穷坑’‘万人坑’,是人住的地方吗?就连我们当地也把厕所叫‘坑’和‘茅坑’,有诗意吗?当然,‘坑’偶尔也入诗,像晋代潘岳《西征赋》中有‘儒林填于坑阱,诗书炀而为烟’、唐朝韩愈《送灵师》中有‘同行二十人,魂骨俱坑填’,但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有愿意把自己住的院落叫‘坑’的吗?我想,不会吧。我们当然也不会。在‘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旧社会,那些居住在城里的阔人才把我们的‘地密院’叫做‘坑’,他们讥讽我们说‘塬上人,命里穷;没住的,挖坑坑’。住‘坑坑’怎么啦?这并不表明我们低人一等,反而说明我们不向命运屈服,说明我们穷则思变,说明我们聪明、精明!于是我们回击道:‘塬上人,生得精;没住的,挖坑坑。’我们就把‘地坑院’当作‘地密院’的‘贱名’,激发我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老李头的一番话,将我的思绪带回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远古时代。在榛榛莽莽的陕塬之上,一群衣不蔽体的人们为了生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披荆斩棘。这里虽然平平展展,但是十年九旱,远离水源,远离山林,没有天然的洞穴供他们栖身,没有高大的乔木供他们像有巢氏那样在上面居住。于是他们凭着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凭着体内迸发出来的洪荒之力,也许还有从挖井汲水的实践中产生的灵感,在平地“挖坑坑”造窑洞,创造出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地坑院”……
“你说‘地密院’是她的芳名,有讲究吗?”朋友的问话将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
“当然喽。”老李头不无自豪地数起家珍来,“你看,我们的祖先多么聪明,他们不光能够在平地挖出一个个院落,开出冬暖夏凉宜人居住的窑洞,又在院子里下挖一个能排水防涝的渗水井,还会在窑洞的侧壁或后壁的隐蔽处——譬如火炕、水缸遮蔽的地方——挖上一个或数个小型窑洞,取名叫‘拐窑’,用来储藏财物或作战乱时躲避兵匪的藏身之所。窑顶地面也不闲置,那是他们农忙时节打场和晾晒谷物的场所。为了便于将晾晒好的粮食运回窑洞,或将铡好的麦秸送进储草的窑洞喂养牲畜,他们有的会在这些窑洞的顶部打一个小小孔洞,使粮食或麦草直接从孔洞流进谷仓或草仓,省时又省力。当然,平时这些孔洞的上面会用砖石盖得严严实实,不必担心雨水渗漏的。你说,如此聪明的人们,怎么能够不给自己的雅居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呵呵,‘地密院’的雅号就这样被他们想出来了。”老李头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像说评书的艺人似的卖起了关子。
“这名字这么个好法呢?”朋友果然经不住“诱惑”,迫不及待地问道。
“‘地密院’的妙处就在一个‘密’字,这个字在古代有好几个意思。”老李头得意地咬文嚼字,“古时候,‘密’的本意是像堂屋一样的山,这是《说文解字》中说的;引申为隐蔽之处,如《周易·系辞》就有‘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又引申为静谧,如《汉书·扬雄传》的‘七年之间而天下密如也’,颜师古就注解说‘密,静也’;《尔雅》中还说‘密、康,静也’,意思是说‘密’和表示安乐安宁的‘康’是同义词,都有宁静、安定的意思。你说,这‘密’和地密院宁静祥和的环境相称不相称?”
老李头看了一眼似乎要插嘴的我那位朋友,笑了笑说:“你大概是想说我这是牵强附会吧,别急,听我慢慢说。其实,‘地密’一词还真不是我杜撰出来的,早在近两千年前王充的《论衡》中就出现过。王充是东汉初期人,括号:生于公元27年,卒于公元九十七年。”老李头模仿相声大师郭德纲的`口吻这样说,很有点卖弄的味道。
他说:“王充《论衡》第十一卷有《说日篇》,是批驳儒家关于太阳的种种说法的,其中引述了儒家这样一种说法:‘天北际下地中,日随天而入地,地密鄣隐,故人不见。’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的北边比天的南边低,一直低到大地之下;太阳随着天运转也就降落到大地之下,被大地和山峦遮隐,所以人们看不到它。这里的‘地密’是被大地隐藏的意思。‘地密院’,即被大地隐藏的院落,或隐藏于大地之下的院落,够贴切的吧!”
老李头似乎要给我们留下回味的时间,停了停补充道:“这名字是哪位先辈妙手偶得的,我不知道;陕州的古志中是否有记载,我孤陋寡闻,也不清楚;但是我们祖祖辈辈就是这么叫的,估计大概要超过两千年吧。由于方言的影响,有的人将她讹误为‘地窨院’或‘地阴院’,一点美感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至于有人因不了解这名字的历史渊源,又厌恶‘地坑院’这个‘贱名’,挖空心思为她生造出个‘天井院’的名字,则大可不必,甚至有点不伦不类。因为‘天井’古时候指四周为山之间低洼之地,被《孙子·行军》视为‘必亟去之,勿近’的绝地,不吉利;古时候它也指‘承尘’,就是今天所说的天花板,更是与地坑院风马牛不相及。《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天井’也有两个义项,一个是‘宅院中房子与房子或房子与围墙所形成的露天空地;院落’,一个是‘某些地区的旧式房屋为了采光而在房顶开的洞’。我们地密院连房子都没有,何来‘天井’?我说过,我们喜欢‘地密院’这个芳名,但也不排斥‘地坑院’的‘贱名’,因为她激发了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
是啊,“地密院”,隐藏于大地之下的院落!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名字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沧桑和文化积淀,也确实充满了诗情画意。
于是我记下了老李头的这番话,分享给那些不知道地坑院前世今生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