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叙事散文:盲人看【最新3篇】
毕淑敏叙事散文:盲人看 篇一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邂逅了一位盲人。他的名字叫李明,是一位失明多年的老人。我被他那双空洞的眼睛所吸引,却又心生怜悯。
李明告诉我,他虽然看不见世界的色彩,但却能用其他方式感受到它的美。他告诉我,他能够通过触摸来感知物体的形状和质地,通过声音来辨别方向和距离。他告诉我,他用心灵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看到了普通人看不到的美丽。
我跟随李明走过街头,看着他用手指在树叶上轻轻摩挲,用耳朵倾听着鸟儿的歌声,用心灵感受着风的拂过。他告诉我,这个世界充满了奇迹,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看到它的美好。
在与李明的交谈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世界。李明告诉我,他虽然失去了眼睛,却从未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他告诉我,即使看不见,也能用心感知这个世界,用爱来包容一切。
与李明的相遇让我深受触动,我学会了用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学会了珍惜眼前的一切。我知道,即使有时候看不见,但只要用心,就能看到更多更美的东西。感谢李明,让我看到了盲人眼中的世界,看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毕淑敏叙事散文:盲人看 篇二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我邂逅了一位盲人艺术家。他名叫王志,是一位失明多年的艺术家。在他的画作中,我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光彩和希望的世界。
王志告诉我,他用手指感知画布上的油彩,用心灵描绘出自己眼中的世界。他告诉我,即使看不见,也能用画笔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用色彩来描绘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他告诉我,失去眼睛并不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看到更多更美的东西。
我跟随王志走进他的画室,看着他专注地作画,听着他细腻的描述。他告诉我,每一幅画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种色彩都有一种情感。他告诉我,他用画笔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用艺术来表达内心的世界。
在王志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世界,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他告诉我,即使看不见,也可以用心感知这个世界,用艺术来传递爱与美。他告诉我,失明并不是生命的终点,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看到更多更美的东西。
与王志的交谈让我深受启发,我学会了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学会了用艺术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我知道,失去眼睛并不意味着失去一切,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看到更多更美的东西。感谢王志,让我看到了盲人眼中的世界,看到了艺术的无限可能。
毕淑敏叙事散文:盲人看 篇三
毕淑敏叙事散文:盲人看
每逢下学的时候,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穴。那是家长等着接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息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有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爸,咱们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起盲杖,一同横穿马路。
多年前,这盲人蹲在路边,用二胡奏很哀伤的曲调。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断续续地抽噎,叫人听了只想快快远离。他面前盛着零碎钱的破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底。我偶尔放一点儿钱进去,也是堵着耳朵近前。后来,他摆了一个小摊子。有一天,我买了一堆杂物,然后放下了50块钱,对盲人说,不必找了。
我抱着那些东西,走了没几步,被他叫住了。大姐,你给我的是多少钱啊?
我说,是50元。
他说,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大的票子。
见他先是平着指肚,后是立起掌根,反复摩挲钞票的正反面。我说,这钱是真的,你放心。
他笑笑说,我从来没收到过假钱。谁要是欺负一个瞎子,他的心就先瞎了。我只是不能收您这么多的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我知道自己错了。
他不知在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便从乡下找了一个盲姑娘,成了亲。
一天,我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妻相跟着,沿着花径在走。四周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想,这对他们来讲,真是一种残酷。闪过他们身旁的时候,听到盲夫有些炫耀地问,怎么样?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好好看看吧。
盲妻不服气地说,好像你看过似的`?
盲夫很肯定地说,我看过,常来看的。
听一个盲人连连响亮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得有些滑稽。
盲妻反唇相讥道,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啥时看到这里好景色的呢?
盲夫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儿不比别人少啊!
他说着,用手捉了妻子的手指,沿着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你看到了吗?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
那一瞬,我凛然一惊。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后来盲夫妇有了果实,一个瞳仁亮如秋水的男孩。他渐渐长大,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接送。
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慢慢胆子壮了,绿灯一亮,他就跳着要越过去。父亲总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着柏油路说,让我再听听,近处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动……
终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讲,爸,我给你带路吧。他拉着父亲,东张西望,然后一蹦一跳地越过地上的斑马线。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无所顾忌地前行,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
孩子越来越大了。当明眼人都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