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张谷英散文(优秀3篇)
游张谷英散文 篇一
在这个炎炎夏日,我来到了张谷英,这座曾经的古村落。走在石板铺就的小巷里,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古老的房屋依然屹立在那里,每一块石头都透露着岁月的痕迹。
我沿着小巷走去,看到了一家老字号的小吃店。店里的老板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他告诉我,这家小吃店已经开了几十年了,是当地人最喜欢的地方。我点了一份当地特色的糯米饭,满满的一碗,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尝了一口,口感绵软,香甜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吃完午饭,我又去参观了张谷英的一处古迹——张谷英古戏台。这座古戏台建于清朝年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站在古戏台上,我仿佛能听到曾经的戏曲声响,看到曾经的戏子在这里表演。古戏台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它依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沧桑。
漫步在张谷英的小巷里,我看到了许多当地的居民,他们朴实、热情,带着一种古朴的气息。他们告诉我,张谷英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人文气息的地方,每年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我不禁为这样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村落而感到自豪。
游张谷英散文 篇二
今天,我又来到了张谷英,这座古老的村落。与上次不同的是,这一次我带着相机,想要记录下这里的美丽风景和独特文化。
我首先来到了张谷英的一处风景名胜——五龙潭。五龙潭位于村庄的一角,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美不胜收。我看到一些当地村民正在潭边嬉戏嬉水,他们笑容满面,尽情享受着清凉的水域带来的快乐。
接着,我来到了张谷英的一处古建筑——观音阁。这座阁楼建于明代,是当地人信仰的圣地,也是游客们的打卡之地。我爬上阁楼,俯瞰整个村落,只见屋檐翘起,青瓦闪烁,仿佛置身于一幅古老的画卷之中。
下午时分,我又去参观了张谷英的一处手工艺品店。店内摆满了各种传统手工艺品,有陶器、刺绣、木雕等。我看到一位老师傅正在现场展示木雕技艺,他手持木刀,娴熟地雕刻着一幅山水画,让人叹为观止。我买了一件木雕作品作为纪念,希望能够将这份美好带回家。
回到家中,我翻看着相机里拍摄的照片,每一张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每一幅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张谷英,这座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村落,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愿张谷英永远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风情,让更多的人来感受这份美好。
游张谷英散文 篇三
游张谷英散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张谷英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张谷英屋场,我还在17岁的时候就对它有了印象,那是1972年,我在岳坊水库修大堤,下雨天不好做工,就有人约我去看张谷英。
别人是一茬一茬地去看,我却是没有动心,每当下雨,我就懒在被窝里看书,这双脚就是没走进张谷英这个屋场。
张谷英就是一个大屋场,到底有好大,我那时候也是不知道的。我心里总是想,有什么看头,无非就是明清建筑,无非就是连屋搭栋,无非就是个大屋场。在我们老家那块地方,大屋场明清建筑多的是,我自己的老家铜盆冲就是个大屋场,也是明清建筑;赵再茂是个大屋场,我去看过;黄帝园是个大屋场,我也去看过;坪桥河是个大屋场,我也去看过。这几个屋场都是千人以上,都是连屋搭栋的明清建筑,张谷英再古朴,不也就是这样子吗?
那时候,就有人在我耳边嚼蛆了,说的就是张谷英的历史。说过去有一句顺口溜就是讲张谷英历史的,顺口溜说:渭洞有个张谷英,三十六岁得曾孙;竹林钻出撑天竿,内面必有老竹根。
我那时候懵懵懂懂,不知道这句顺口溜是损人的话,我只知道,张谷英人是不许别人在他们面前提这件事的。谁要是传说这句顺口溜,必须是在没张谷英人的场面才行。
我那时就想,36岁得孙子并不是稀奇事,旧时有早婚早福的观念,我的一个伯父16岁结婚,17岁得子;他的儿子也是16岁结婚,17岁得子。我的伯父还在34岁就做了祖父,现在的34岁男人还只是一个大孩子啊,36岁得曾孙那就不可想象了!我没有读过张谷英的《张氏族谱》,不敢随便置喙。
张谷英是以人名为居所名的,当年,就是这个叫张谷英的'人在这里建居立业的,随后,这个屋场也就叫张谷英了。张谷英这个名字有点女性化,就像叶剑英这个名字样,其实,他们都是男子的名字。
张谷英屋场座落在岳阳县东边的笔架山下,以前,这个地方叫渭洞,行政名称也是叫渭洞的,岳阳县所谓的“三田一洞”的“洞”就是指的这个渭洞。之所以改名叫张谷英,是因为岳阳县要将张谷英这个旅游品牌推出去,于是改名了。
儿子读大三的那一年暑假,我终于去了一次张谷英。我们是两家人一起去的,我一家,赵君一家。那时候,赵君在新墙联校当校长,我们去张谷英旅游也算是便利。
站在岭头的公路上看张谷英,只见这个建筑群就坐落在一个低洼的平地上,它的四周全是小山岗,有一条小河从屋场中央穿过。这个景象其实我也是见过的,我们的《岳阳县志》封面就是取的这个背景。
进张谷英屋场要经过
一张新修的大门,这里也是收票的地方。我们穿过这座大门,来到一个大地坪,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当大门”。这个建筑其实就是这个屋场的一张总门,类似于我们屋场里的那个“洞门”。大门上方有一块大匾,上书“当大门”三字,大门两边是一副木板对联“耕读经世,孝友传家”。有人解释说,所谓当大门,取意于大门两侧的石鼓,也就是门当。门当越大也就表示家族越旺、家势越大。门上方的横梁叫"户",表示一户人家,当大门的门户上刻有太极图形与门当彼此呼应,二者合起来就叫做"门当户对"。
进入当大门是一个不小的庭院,甬道两侧各有一个水池,被称为"烟火塘"。塘中水波荡漾,堪称一道景观。甬道尽头又是一扇门,进门才是当大门堂屋。当大门堂屋的布局是"五井五进","井"指的是天井,"进"是指堂屋的间数。五井五进是说当大门堂屋是由五个天井,五间堂屋构成的。堂屋的尽头供奉着张谷英老先生的塑像,每到年节,张谷英村的村民会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参加祭祀的人长袍礼帽,古老的仪式展示着这个家族悠久的文化传承。
张谷英的景点有“百步三桥”,所谓百步三桥,就是在百步之内有三座桥,这是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河上的一景。龙形山尾的上新屋也是一景,这个建筑群始建于清嘉庆13年,有房间172间,外观有点像庄园的形式,有6进7井8横堂屋,木结构为主,青砖、花岗岩结构为辅。接官厅也是一景,它占地不大,用材最多,做工最考究。接官厅比其他厅堂显得豪华、庄重。有人解释说,其上梁整个形状像一顶“官帽”,由三层做成,寓意在此接待的官客能够“连升三级”。最下面一层木梁呈“井”字形,寓意“井田制”,代表人们对土地的追求;第二层木梁呈“~”(即木枕形),寓意官运享通,高枕无忧;第三层是“*”型,像古代官帽上的“帽翅”标记,寓意高官在位,在四角还雕有四个鳌鱼头,是“独占鳌头”的意思;在正梁中间还雕有一个大铜钱,表示财富。我想一想,这接官厅建筑和我老祖仕安公修建的仕安堂屋结构极为相似。“进士第”也是一景,张谷英有“书香世第”之称。它历代有尊儒重教、读书为荣的传统,在大屋内兄弟同登金榜,祖孙共夺文魁的现象也是有的。有人统计:民国前有进士1名、举人7名、贡员1名、贡生6名、秀才45名、太学生33名,解放后大学生300余人、博士2人、1名留英博士。议事厅也是一景,村外和村里有了纠纷都在议事厅处理。厅旁两个木柱子下面的基石,有别于其他地方相对称的基石,这里外边一个上圆下方,内面是方的,天井也是外圆内方,表示“无规矩不成方圆”,它告诉人们在处世判事方面,对内讲规则、讲原则,对外讲灵活。王家塅也是一景,是整个建筑群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建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张氏第十六代云浦公所建,这里有“洞庭天下水,岳阳楼外楼”的美称,它的建筑风格近似于岳阳楼。整个建筑是一个典型的“丰”字型结构,屋脊上有“双凤朝阳”、“大鹏展翅”的造型,正堂两边各有巷道一条,叫“双龙出洞”。巷道纵横交错,成十字穿堂,宛如民间迷宫,门庭严谨,高墙耸立,有古园林庙宇风格,颇为壮观。
游览的过程中,我们还在那条小河边歇息了一会儿,照了几个相算是一个纪念,赵君的女儿还逗着我们笑了。
回来的路上我就想这张谷英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在我们湖南,到处都有这样的大屋场,凡是大屋场,其建筑都是明清建筑,因为现在的湖南人大都是朱元璋时代“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迁徙过来的,然后才有了后来的建筑,我年轻时代看到的铜盆冲屋场、赵再茂屋场、黄帝园屋场、坪桥河屋场和现在的张谷英屋场就毫无二致,也是青砖青瓦,也是几进几井,也是巷口联通堂屋,也是方砖面地,也是涵管排水,也是雕梁画栋。
不同的是什么呢?就是别处的明清建筑从70年代起就逐渐地拆除了,解体了,它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记忆里,而张谷英屋场却保留下来了,所以,养在深宫人未识的张谷英现在就走出了深宫,以古朴的丽质感动了世人。
有人说,张谷英是“天下第一村”,这个说法近似于吹牛,不知是张谷英人自己吹的,还是岳阳县或者是岳阳市给吹的,别的不说,它能和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比吗?它能和四川大邑的刘家庄园比吗?它能和安徽的西村宏递比吗?能和福建的土楼比吗?
说张谷英是一个书香门第还是可信的,那些统计数字就可以说明问题,这些数字有不有水分就不好说了。统计数字说,张谷英在中共建政后出了300多个大学生,这个说法很让人怀疑。我们屋场就是一个盛产大学生的屋场,而且远近闻名,也不过是五六十人的样子。他们300多个大学生中只出了2个博士,我们屋场里可是有5个博士,其中还有2个是留美博士。
旅游看什么,一是看自然景观,一是看人文景观,无论看什么,重要的就是不造假,如果是靠做作,那游客看起来也就索然无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