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大山深处的歌谣的优美散文
流淌在大山深处的歌谣的优美散文
山,一座挨着一座,似情侣,难舍难分;像母子,相偎相依;如兄弟,各持一方,独占鳌头。造型各异,千姿百态。
有山必有水,连绵起伏的山与山之间,水哗哗地流着。山沟便是起伏的群山和不断流淌的溪水的产物。正像母亲分娩孩子一样,山形赋予了
山沟大体的轮廓。或大或小,或曲径幽深,给人以神秘之感。大山孕育了山沟,山沟装扮了大山。山亦高而陡,山沟便呈现出深而宽,那便叫涧,高山深涧并不无道理。有水的深涧,那水便从峭壁上倾泻而下,溅起团团水花,如山中男儿,热血方刚,激情澎湃。山势平缓,山沟便是小溪,如纯情少女,面带一丝红晕,若隐若现。
山与山之间,若有一块平地,一座天然的舞台便形成了。峭壁是舞台的墙壁,太阳、星星和月亮是彩灯,各种花草树木是无以计数的听众。在这里你可以无拘无束纵情高歌。
山歌里唱出了“山”味,唱出了“土”味,也唱出了“情”味,唱来了恩爱的夫妻和幸福的家庭。一条山沟把两座陡峭的山峰一切两半,男左女右,布阵设擂。男的先唱:“岩上画眉叫一声,岩脚有个钓鱼坑。你要钓鱼放长线,你要跟哥放宽心。”女的接唱:“岩上画眉叫一声,林中竹笋出一根。多出一根成双对,少出一根打单身。”你来我往,声音不绝于耳,其间夹杂着欢笑声、掌声、口哨声,回荡在山村上空。
山歌伴着山里人在时间和空间的漩涡里旋转,他们唱过了春夏秋冬,唱醒了草山丛林,周而复始,不厌其烦。男的`由放牛娃唱成了小伙子,由小伙子唱成了小丈夫;女的由小女孩唱成了大姑娘,由大姑娘唱成了年轻妈妈。声音或粗壮,或沙哑,或尖细,或高亢。
山歌不是山里人的全部,山里人更关心的是圈里诚实的牛、烈性的马、驯服的羔羊和拱槽的猪仔。一家人的支出都指望着几亩耕作了几代人的土地和换了一代又一代的牲畜。日出而作,日落而栖,背着背篓或背架,手提镰刀,便是一副简单的山里人速写图。山里人没有埋怨上帝没赐给他们财富,只惦念着油盐酱醋茶的多寡,柴禾的多少,以便在赶集的日子,好给家里买进或卖出点什么。
集市对大多数庄户人家来说都是遥远的,稍近点的几里十里,远的则有三四十里。每逢三六九,山里人从四面八方三三两两陆续赶来了……拄木棍的,背背架的,驮马的,形形色色,应有尽有。最惹人眼的要数那些大姑娘,小媳妇肩上挎着的绣花包,边上那一缕缕随风起舞的红丝线儿,衬着一对大辫子是山道上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在集市上购置好物品后,山里人免不了要给肚子充饥,更何况那娃儿拽着中年妇女的衣角,眼睛却直勾勾盯着凉粉摊或小饭馆门边灶上白生生的米线条儿。店主们见此情景,有意无意把锅盖掀起,锅内沸水冒出团团的热气。凉粉摊前,小板凳上已经坐了几个人,摊主赶紧弯腰,准备洗出几个干净碗,那筷子“刷刷”的声音格外响亮,不用说,这是他们吸引顾客的“绝招”。赶集的男人们是不会在意这些的,他们少则三五个,多则七八人围成一圈,借一个“丰收”碗,满满的盛满一碗酒,点上一支“金盆景”。拉家常,谈收成,一圈下来,碗空空如也。此种情景免不了会有女人参加,俗话说:“女人天生半斤量,”大火地的张二妹就是典型,她一口就可以喝完一“丰收”包谷酒,令很多男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男人们的脸随着“丰收”的传递渐渐地变红了,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在偏西的太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滑落下来。山里人用手背一搓,额头便布满了痕迹。小孩们也吃得饱饱的,不时用手擦拭着嘴角。街上的人已渐渐稀疏起来,山里人沿着来时的路,踩着夕阳的余晖,翻过山沟、山梁,时断时续地传来沙哑的调子:“山歌要唱两个人……”歌声绵长,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