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的出彩人生散文(实用3篇)
耄耋老人的出彩人生散文 篇一
在这个充满着快节奏和变化的社会中,耄耋老人似乎渐渐被人们忽视。然而,他们的人生却可能是最为出彩和充实的。我曾经有幸结识了一位耄耋老人,他的人生经历让我深受感动。
这位老人名叫王爷爷,已经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他幼年时家境贫寒,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只能靠着自己的双手谋生。然而,王爷爷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在他的努力下,虽然没有读过大学,却能够谈吐自如,对历史、文学等领域有着深刻的见解。
除了对知识的追求,王爷爷还十分热爱书法。每天清晨,他都会拿出毛笔和宣纸,静心挥毫,写下一幅幅优美的字体。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县级书法比赛中获奖,成为当地书法爱好者的楷模。
尽管年事已高,王爷爷却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常说:“人生如行路,路上会有坎坷和泥泞,但只要不停下脚步,总会走出一片晴朗。”这种乐观的态度影响着周围的人,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王爷爷的出彩人生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大小,只要心怀梦想,勇敢前行,人生就会绽放出不同的光彩。让我们一起向这位耄耋老人学习,珍惜当下,努力奋斗,让自己的人生也能如王爷爷一样出彩。
耄耋老人的出彩人生散文 篇二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耄耋老人或许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然而,他们的人生却可能是最为丰富多彩的。我曾经遇到一位耄耋老人,他的人生经历让我深受触动。
这位老人名叫李奶奶,已经年过九旬。她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就帮助父母种田、养家。然而,李奶奶并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她勤劳朴实,乐观向上。在家务劳动之余,她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自学成才,成为当地的劳模。
李奶奶的另一个爱好是绣花。她的绣花作品精美绝伦,被誉为当地的“刺绣艺术宝库”。她用绣花的方式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每一幅作品都传递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尽管年事已高,李奶奶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她常说:“人生如绣花,需要耐心和细心,才能绣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这种乐观的态度让她的人生充满了阳光和希望,也感染着身边的人。
李奶奶的出彩人生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大小,只要热爱生活,坚定前行,人生就会绽放出绚丽的色彩。让我们向这位耄耋老人学习,珍惜当下,用心生活,让自己的人生也能如李奶奶一样出彩。愿我们都能在生命的路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耄耋老人的出彩人生散文 篇三
耄耋老人的出彩人生散文
在周至县西片,提起竹峪镇离休老干部王玺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三十多年来,他用照相机促进家乡建设发展的事迹,更是如雷贯耳。一个耄耋老人,他是如何长年累月,奔走在乡间,用照相机去捕捉生活的“真、善、美”,演绎着他的不凡人生!
甘当铺路石
事情还得从1982说起。那时,王老刚刚从周至县公安局离休。改革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王老欣喜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决定发挥照相的特长,为家乡的发展变化贡献余热。他说服家里人,背着相机,挎上背包,戴上草帽,骑上自行车,开始走乡串户。
“老王都
那么大岁数了,瞎折腾啥呢?在公安局照了一辈子相还没照够?现在好好歇歇吧。”熟悉的人都这样劝他。王老微微一笑:“除了照相,我也没有其他爱好。趁现在还能跑能照,为家乡建设出力,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退休生活,有何不好?”王老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1997年深秋,青化镇1000多吨辣椒销售不出去,菜农们唉声叹气、愁眉苦脸,这可是他们一年的主收入呀!王老得知这一消息,骑上自行车,背上照相机,冒着大雨,不顾道路泥泞,深一脚浅一脚来到青化镇椒农田边。看到红红彤彤的辣椒,“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丰产的辣椒烂到田里!”他忙取出相机,“咔嚓,咔嚓”地照了起来。照完相,他不顾椒农的挽留,骑上自行车又冒雨赶到县城把胶卷送到照相馆,并再三叮咛照相馆的人加急洗出。老板笑着感叹地说:“王老师,像你这样的人不多了,你太认真了。他们给了你多少好处费?”王老一脸严肃地说:“话不能这样说,农民种个庄稼多不容易,咱总不能眼巴巴看着那么好的辣椒烂在地里。一定得通过媒体把辣椒推销出去!”回到家里,连夜,他给照片配了文字,一组辣椒丰产的照片寄往《新闻汇报》。没过几天,四川等地的20多家客商拿着报纸来到青化镇。无人问津的辣椒一下子变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多日堆积在椒农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大家怀着感激的心情,来到王老家里,拉着王老的手说:“老王,你真是我们的恩人,我们不知道咋样感谢你才好!”
竹峪镇是我省最大的油桃基地,由于坡大沟深,地域偏僻,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油桃的销路成了人们头疼的事情。王老经过思索,决定以独特的新闻视觉,从面积、品种、产量、质量等方面拍一系列组照。为选好镜头,他头顶烈日,沿高爬低,累得腰酸背痛。很快,他拍摄油桃的照片被20多家报刊采用,为油桃带来了商机,滞销的油桃成了新闻热点,香港福海责任有限公司拿着刊登油桃消息的报纸来到竹峪镇,一下子买断了竹峪镇的所有油桃,积压在果农心头的阴霾一扫而光。
乐为“和事老”
在走街串户拍照的时候,王老发现农村一些家庭常常为教育子女、为赡养老人闹矛盾,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委屈,大伙也都愿意跟他掏心窝子,让他主持公道。在劝解、开导的同时,他还为公益活动免费摄影5000多张,创办了10多幅“移风易俗、好儿子、好媳妇摄影展”多次在农村巡回展出。
邻村有一个大龄青年王成辉,染上了,村民们谁都不愿意接近他,父母也是对他摇头叹气。王成辉自暴自弃,干脆整天沉迷。王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多么聪明的一小伙子,决不能让毁了一生。他找了一个机会,把报纸上成材人物的事迹讲给他听。“别人为什么看不起你,你知道是什么原因?”王成辉低下了头,“你越是,越叫人看不起,想叫人看起,就活出个样来,干一番事业。你难道希望就这样一辈子?”王老晓之义理,动之以情。王成辉终于被王老的一番苦心打动了,决定洗心革面。得知王成辉爱照相,王老又专门抽出了空,开始手把手的教。乡间的小道上多了一个背着照相机的小伙子。一年之后,王老帮王成辉在哑柏镇开了照相馆。在成婚的那一天,王成辉拉着新娘的的手跪在王老面前,泪流满面地说:“叔,没有你,就没有我王成辉的今天……”一时间,王老帮助失足青年重树人生在当地成了一段佳话。
王老不但热心帮助失足青年,还当了和事老。年轻媳妇刘兰英因家务事和公公闹别扭,执拗的公公一气之下,卧病不起。兰英非常后悔,不知道咋办,找到了王老。王老想了一会儿,背上相机,一进刘兰英的门,就对老人说:“兄弟,老哥哥我来看你来了,你看你家兰英多孝顺的,非要我来给你照相,你还不赶紧下来,外面的光线正好”。兰英的'公公忙下了床走到院子,兰英也搬来椅子,“爸,坐这儿”,两代人的矛盾化解了。退休干部王济民因病瘫痪七八年,大媳妇对老人十分孝敬,冬天背老人到外面晒太阳,夏天把老人背到阴凉处。王老非常感动,就拍了一张图名“好媳妇”的照片发在了《陕西农民报》。
几天不见,大伙就很想念他,他成了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知心朋友”,他用特有的宽厚、慈善的品质影响着周围的群众……
最美夕阳红
如今,86岁高龄的王老,已经皓首白发,身披荣光。回顾走过的路,他每一段都是无悔:竹峪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竹峪镇离休、退休老干部学习组组长,政协竹峪学习组顾问,竹峪地区老年协会顾问,周至影视协会理事,周至油桃协会顾问、宣传员,果业咨询委员会专家,特约通讯员、特约摄影记者;1986年被周至县政协聘为文史资料撰写员;2001年,他被县科协聘为高级顾问。他的事迹被10家省、市、县新闻媒体宣传报道;4次荣获省、市、县报优秀通讯员获二、三等奖;7次荣获省、市、县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5.12四川大地震波及周至,竹峪镇凤凰岭村两名学生遇难身亡,王老知道后,马上赶到学校,拿起手中的照相机计时纪录了受灾情况,并以竹峪镇老年协会的名誉组织老同志开展向灾区捐款活动,他个人捐款400元,组织接受捐款3000余元,义务拍照200余张,向20多家新闻媒体报纸发送照片48张……三十多年来,他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通讯员,先后在中央、省、市、县等50余家报刊杂志发表新闻和消息4000余幅照片,曾创下在全国报、月刊发表40张新闻图片的纪录……
最美不过夕阳红,王老在离休的三十二年间,用手中的照相机和一颗温暖社会的心,谱写了一首又首壮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