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十哲谱散文
孔门十哲谱散文
必须看到,孔子所在的时代,是一个混乱不堪的时代。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人讲究“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的做人原则,而儒家则以积极的入世姿态,试图以仁德救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冉求和子路在仕途上的一路颠簸,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政治良知。
对于冉求从政,孔子认为“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为宰也”,“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没有问题。季子然问子路冉求可算是大臣吗?孔子说算吧,季氏又问他们会一切顺从上级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情,他们是不会顺从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很小看季氏之流操纵鲁国国政的小人作派的,但他相信他的弟子不会同流合污。
官场风云,变幻莫测,冉求做得并不够好,而且有些毛病还很突出。如:季氏越礼去祭祀泰山,孔子让他劝阻,冉求拒绝,当面办了老师的难堪;季氏盘剥人民,富比周公,冉求仍替他搜括,增加更多的财富,气得夫子大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另一回,季氏将伐颛臾,为把持鲁国政治消除隐患,冉有、子路持支持态度,被孔子痛斥不尽其责,明确指出季氏“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来果真被孔子言中;在著名的《侍坐》一章中,子路、冉求表现出对政治的不谦虚也不被孔子欣赏。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冉求实际上就是个政治工具。
观察一下孔子对冉求的'教育培养,可谓煞费苦心,可惜冉求终非灵玉,只会一知半解。“君子周急不继富”(君子只是雪里送炭,不去锦上添花)被他当成了耳旁风;事权贵大大地缺钙;学习不深入持久,还找了个“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的借口,被孔子讥刺;善理财却错理了不义之财,被孔子宣布要断绝关系;多有才艺却做事退缩,往往需要老师给他壮胆……其实,这也不奇怪,这些行为用孔的“仁”和“礼”来看是不可取的,在政治人生中却有可能是常态,看似无法忍受,实则无可厚非。就是这样一个不让老师安生的冉求,在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师统率,打败齐国入侵,并趁此机会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很难想象,一个在政治上谨小慎微、从不表现个性、似乎也没有什么大局意识的刀笔小吏,在关键时刻能振臂一呼,挽狂澜于既倒,而这一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维护师道尊严,为了儒学的根基永固,这种意识,这种胸怀,这种气度,给了世人仰视他的机会,也充分释放了他屈膝政治的正能量。
关于子路,他应是孔门中最真实、最率性、最可爱的一个,读《论语》认识子路,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对他的评价:孔门痴儿,干臣良将。孔子对子路:容而爱之,须臾难离。从政不是他的强项,但他用他的人格魅力,把他的从政之路渲染的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论语》记载子路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忠师随侍。子路一生忠于孔子,保护孔惟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孔子说过:“自从我得到仲由,就没有听到过恶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随孔子周游列国,《论语》中记载有7次,像问路叩门讨水求宿的事,子路几乎包办,其实,他只比孔子小九岁,也进入老年行列,却勇当老师的护道使者。在陈绝粮食,他有点坚持不住了,发出“君子亦有穷乎?”的感叹,孔子只好安慰他:“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当孔子想通过卫君夫人南子走门路时,子路认为老师自掉身价,大不高兴,逼得孔子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2、勇而断,不悔行。孔子曾讲:“由也好勇过我”、“由也果”、“由也喭 ”、“野哉,由也”,其“行行如也”的外露性格曾使孔子担心“不得其死然”。孔子还说过“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的话,但
总体上讲孔子还是认为“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子路的勇是忠勇,他愿意相信,所以他果断做事,不畏手畏脚,他最后死在乱政的屠刀之下,依然是以勇而舍身成仁3、重情义,爱交友。《公冶长》篇载,孔子让子路和颜回各言其志,子路说了一句热血沸腾的话:“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篇载,子路问怎样才可以叫“士”了呢?孔子说“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恰恰”。在同门中,子路同冉求走得最近,两人配合默契,很多问题共同来扛,《论语》中关于两人同在一处的记载有6次之多,占有相当的篇幅,可知二人关系非同寻常。也正是他们俩,成为十哲中的理政的代表。
4、尊师更重道,为学不拘礼。子路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经常与孔子展开相互批评,能闻过则喜。他曾抛出“有人民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的观点,被孔子斥为强嘴利舌,告诫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们讨论为政之要,孔子认为“必也正名乎?”他认为这是孔子的迂腐。他向老师打听鬼神之事。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又问生死之事,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很欣赏子路的坦诚,认为他不藏私,不怯短,不违过,对他学问修行的评价则是“升堂未入室”,并用“知德者鲜矣”来肯定和鼓励他。
5、政德明,政声清。《公冶长》篇载,孔子认为“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子路姓仲名由,曾为季氏宰,故又称季路,冉求也曾为季氏宰,却没称季求。孔子对子路疼爱有加,经常勉励他事君要“勿欺也,而犯之”,从政要“先之劳之”而“无倦”,为官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子路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他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政治志向并不夸张。
今天我们讲从政,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念贪欲之害,实际上,在仕途上,能力也许没有定力重要,公平永远要大于水平,介入不如深入,参与更须融入,讲理不如讲礼,爱人更须恕人,勇气不如勇敢,律己更须宽人,政治的残酷性总是要用人性的温暖去漂白,舍生取义也好,杀身成仁也罢,有时候真的是成败不必在我,但求无愧于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