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豆包散文【优质3篇】
蒸豆包散文 篇一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早餐就是妈妈亲手做的蒸豆包。每当一大早醒来,就能闻到那阵阵扑鼻的豆香,总是让我食欲大增。蒸豆包的外皮金黄酥脆,内馅软糯可口,简简单单的食材却能制造出如此美味的早餐,让我一直念念不忘。
妈妈总是在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蒸豆包的材料,先将黄豆浸泡在水里,待到第二天早上起床时,黄豆已经变软了。然后,妈妈将泡软的黄豆放入石磨中磨成豆浆,用布袋子过滤掉渣滓,留下纯净的豆浆。接着,将豆浆加热煮沸,再加入适量的糯米粉,搅拌均匀,待凉后就可以包馅了。
包馅是最有技术含量的一步,妈妈总是将豆沙包得又饱满又不漏馅,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小小的香囊。而我总是包得零零散散,豆沙总是从包裹中蹦出来,让妈妈不停地帮我重新包。包好后,将蒸锅烧热,放入蒸架,摆放好蒸豆包,盖上锅盖,等待蒸汽腾腾的豆香弥漫整个厨房。
蒸豆包的做法虽然简单,但却需要耐心和技巧。每一步都需要细心呵护,只有如此,才能制作出口感鲜美、香甜可口的蒸豆包。小时候的那个味道,一直留存在了我的记忆中,成为了我永远难以忘怀的美味。
蒸豆包散文 篇二
蒸豆包,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也是我心中最爱的早餐之一。每每想起蒸豆包,就会想起小时候的记忆,仿佛闻到了小时候妈妈烤豆包的香味,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小时候,妈妈总是在清晨烤制蒸豆包,那香气扑鼻,让整个家里都充满了幸福的味道。蒸豆包外皮金黄酥脆,内馅软糯可口,一口咬下去,豆香四溢,令人回味无穷。每当妈妈端出一盘热腾腾的蒸豆包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拿起一颗,小心翼翼地吹着,生怕烫着嘴。
蒸豆包的制作虽然简单,但却需要耐心和细致。豆浆要磨得细腻,豆沙要包得饱满,蒸的时间要掌握得恰到好处,才能做出口感松软、味道浓郁的蒸豆包。小时候,我总是在一旁看着妈妈包豆包,学着她的动作,时而手忙脚乱,时而包得顺利,不时还会被豆沙弄得满手都是。
如今,小时候的蒸豆包早已成为了珍贵的回忆。每当我吃到外面卖的蒸豆包时,总是觉得和妈妈亲手做的味道有些许不同,缺少了那份家的味道。蒸豆包,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让我永远怀念着家的味道。
蒸豆包散文 篇三
蒸豆包散文
东北农村的冬天是漫长的农闲时节,寒冷的天气里,大人小孩都猫在家中无所事事,期待着过年。进入到腊月,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过年的事项了,最先要做的,是蒸豆包。
蒸豆包的面用黄米面,学名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馅用小豆或花豆。黄米和小豆是秋天就备好的,找出来,把米用清水淘洗干净,稍作滤水晾晒,再磨面,因为有淘洗的过程,所以辽西把蒸豆包简称为淘米。
那时一个村子只有一台磨米的机器,有的村子甚至还没有,家家户户都要磨米,磨米房前排了长长的'队,还经常停电,着急的人家怕潮湿的米捂坏,只好用碾子压,压一遍,还得用筛箩子筛,然后再压,再筛。
磨好或压好的黄米面还要掺上玉米面,兑水和好,装在粗矮的缸里或大盆里,放在炕头
上,用棉被盖严,等待自然发酵。然后把小豆放在大锅里,加水烧火,直至烀得稀烂,豆馅烀好了,面也就发好了。蒸豆包一般都选择在晚上,白天风大有尘土,晚上温度低,蒸好的豆包容易冻,不粘连。蒸豆包的过程繁琐耗时又长,自家人是忙不过来的,需要邻居亲戚之间互相帮忙,谁家的姑娘干活干净,谁家的媳妇勤快利索,都是大家愿意找的人选。
包豆包是个技术活,要大小均匀,光洁圆滑,女人负责坐在炕上包,男人把包好的豆包整齐地摆在蒸屉上,放进锅里,把灶坑的火烧旺,大火蒸,热气冒出来,弥漫着整个厨房,黄橙橙的粘豆包蒸好了,一锅又一锅。新出锅的豆包要放在屋外的帘子上充分散开冷冻,又热又粘,必须手蘸凉水才能捡。在寒风中冻了一夜,硬邦邦如同石头,存储在大缸里,一直吃到出正月。
从淘米的数量能看出家庭状况,淘米多的人家往往是经济状况较好的,有的人家用粘高粱代替黄米,用粘高粱米面蒸出的豆包,黑褐色,远没有黄米面的看着悦目。那时候各家的生活状况差别不是很大,没有特别的富裕,基本都能维持吃饱饭,大米白面只有过年过节时才吃一顿两顿,小米是留着招待客人,或给坐月子的产妇吃的,黄米面的豆包应该算作是细粮了。
寂静的冬夜里,热乎乎的炕,腾腾的热气,手上干着活,嘴里唠着家长里短,时而爆发出一阵开怀大笑,一派温暖祥和的氛围,经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