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随笔散文【通用3篇】
芳华随笔散文 篇一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总是被各种琐事所缠绕,忙碌的生活让我们几乎忘记了芳华的美好。回首往事,那些年轻的时光仿佛就在眼前,清晰而又朦胧。
曾经的我,那个年少轻狂的少年,总是满怀梦想,渴望征服整个世界。每天早晨醒来,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我总是充满活力地起床,迎接新的一天。无忧无虑的时光里,我和朋友们一起奔跑在校园里,笑声和欢乐洋溢在空气中。那时候的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对生活充满热情。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梦想也被现实的琐事所淹没。工作、家庭、责任,种种束缚让我们变得沉闷而又疲惫。回想起曾经的芳华岁月,心中总是涌起一丝淡淡的忧伤。或许,我们需要停下脚步,去寻找那个曾经的自己,去感受那份曾经的激情和活力。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我们往往被物质与功利所困扰,忽略了内心的渴望。或许,让心灵放飞一下,去感受那份曾经的芳华,才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找回那个年轻的自己,重新审视世界,重新审视生活,重新审视自己。
芳华随笔散文 篇二
每个人的芳华时光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遭遇,而我的芳华则是在一座小城里度过的。那里的风景如画,那里的人情淳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温暖而又宁静。我静静地躺在床上,回想起昨天的点滴,回味着生活的滋味。小城的街道上行人匆匆,但我却喜欢慢慢地走,感受着每一处风景。那里的人们总是友善而热情,他们的笑容像一缕阳光,温暖着我的心房。
在小城里的日子里,我学会了享受生活,学会了珍惜眼前的一切。或许,芳华就是这样,简单而又美好。每一个细微的瞬间都值得被铭记,每一段经历都值得被珍藏。让我们把握当下,感受生活的美好,让芳华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灿烂。愿我们都能在芳华的路上,找到自己的幸福与快乐。
芳华随笔散文 篇三
芳华随笔散文
我坐在家里的书桌前,给你写信。手机里放的是药师寺宽邦所唱的般若心经,因是日语所唱,其实听不太懂,却好听得很。昨日我点开他的live,演唱会中,他光着头,垂着眼,似乎不用换气似得这般唱出佛经。我想,这世间所有的事物,都不应该拘泥于旧时的模样,是谁说佛经只能念不能唱呢,又是谁说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其实今早五点多就醒了一次,实在不想这么早起,又挣扎地卷回被窝,试图睡个回笼觉。可是我的梦,三番五次地拒绝了我,我感到困惑,感到不安,感到无能为力,于是在六点半的时候,再次醒来。
昨日去了一趟深圳图书馆,事先在豆瓣上标记想读的.书,好几本都没有。好不容易确定了四本想读且在馆的书,到了图书馆,却只找到了一本《流浪苍穹》,王朔的《看起来很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和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都找不着。我按着索书号找,找到了前面和后面的区域,却怎么也找不到它们所在的区域,仿
佛无缘无故地空了一块。因此,本来满怀希望而来的我,最后却不得不空手而归,除却《流浪苍穹》,我又顺手借了一本刘心武的《班主任》。我在印象笔记这么写道,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没有人知道。从一开始,有些书便慢慢从书店里撤了下来,再然后,有些堪称经典的书从图书馆慢慢蒸腾成水蒸气,到最后,书就彻底消失了。下午和朋友相约冯小刚的《芳华》,从十月份我就很是期待,撤档,删减,终于等到了十二月份上映,因此便在回国的第二天匆忙去看。看完之后,有些失望,失望的原因大概是期望太高,似乎期望导演和编剧能够走得再深一些,而不是浮于表面。但是整体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很奇怪的是,按照时间,冯小刚应该算作第五代导演,但是两年前当我写论文的时候,似乎从来没有想起过他,原因有二,一是我未曾看过他的电影,二是他好像确实算不上第五代导演。当年的陈凯歌拍《霸王别姬》,张艺谋拍《活着》,田壮壮拍《蓝风筝》,而冯小刚拍了什么呢?他好像等了这么多年,慢了这么多拍,才拍了《芳华》。
读刘心武的《班主任》一书,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李娟说的时代的印记。不管本人再怎么试图否认,时代的印记却是永远抹不去的。刘心武的作品自然也满是时代的印记,遣词造句,文章立意,而在第五代导演们的电影里,也满是时代的印记。对于冯小刚和严歌苓来说,他们的时代印记,也都呈现在了自己的小说和电影之中。因此,电影才会显得分裂,因这时代的印记如此不同,甚至背道而驰。我现在非常想读严歌苓的《芳华》小说,去看看刻在她灵魂里的时代的印记,与冯小刚的究竟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