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论散文【精简3篇】
立论散文 篇一
如何看待孩子的失败
孩子的失败是家长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之一。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很多家长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直接为他们解决问题,以期能让孩子少受一点伤害。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首先,孩子的失败是必然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是无法避免的。家长们应该正视孩子的失败,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承受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
其次,孩子的失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正是通过失败,孩子才能学会坚强、勇敢、独立,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挑战的勇气。如果家长总是为孩子解决问题,那么孩子将永远无法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最后,孩子的失败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次次失败却不知所错。家长们应该引导孩子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明白失败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未来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因此,家长们应该正确看待孩子的失败,不要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而是要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从中汲取力量,不断成长和进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立论散文 篇二
如何看待成功的背后
成功往往是一个人努力、拼搏和付出的结果,然而,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和付出。在看待成功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成功背后的努力和付出。
首先,成功背后的付出是巨大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汗水。成功的人往往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努力、不断奋斗,他们可能放弃了很多娱乐和社交,可能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但他们从未放弃,最终取得了成功。
其次,成功背后的辛酸是真实的。成功的人往往经历过很多磨难和挫折,他们可能曾一无所有、身无分文,可能曾被人嘲笑和怀疑,但他们从未向命运低头,坚持不懈,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最后,成功背后的故事是感人的。成功的人往往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他们或许曾经是一个普通人,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逐渐成长为一个成功的人,为他人树立了榜样,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因此,我们在看待成功的时候,不仅要羡慕和崇拜成功者,更要理解他们背后的辛酸和付出,从中学习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成功的秘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的道路,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立论散文 篇三
立论散文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立论》解读
在《立论》中,作者所讽刺和抨击的这种“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的情况,是旧中国时常可以遇到的一种社会现象。鲁迅曾这样说过:“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同样是以“取类型”的技法,来针砭当时社会的锢弊。作者对那种以发财升官之类的谎言来奉承别人的市侩,表示了强烈的憎恶。作者用犀利的笔,予以辛辣的嘲讽,从而告诉人们对这样的.人必须保持警惕,以防上当受骗。
然而,对说真话却遭打的老实人,作者表示了同情和赞赏的态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敢于面对现实,说出生活的真理,这是一个战斗者不可缺少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毁坏那个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黑暗的世界。
当然,这首讽刺性散文诗的主要锋芒所向,还是指向那对师生。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是非颠倒的社会里,“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说真话确实是“难”。但是面对这种现实,他们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也就是“既不谎人,也不遭打”的“哈哈主义”,这恰如鲁迅先生多次讽刺的那样:“我们中国人是聪明的,有些人早已发明了一种万应灵药,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二)》)这种“正视而不敢”的怯懦的处世哲学,是几千年的封建黑暗统治留下的“劣根性”的一种表现,是旧社会的一个锢弊。对这种既保护了自己
,又不得罪别人的市侩作风,鲁迅是很不满的,他曾多次加以批判。他说:“人世上并没有这样一道矮墙,骑着而又两脚踏地,左右稳妥,所以即使吞吞吐吐,也还是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华盖集?答KS君》)后来,鲁迅还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立的营垒日益分明,这种“哈哈主义”也必将越来越站不住脚。他预言:“‘今天天气,……哈哈哈,虽然有些普遍,但能否永久,却很可怀疑。”(《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二)》)这种对“哈哈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是十分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