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优秀5篇)
生活随笔 篇一
近日,天气渐渐转凉,一阵阵秋风吹过,带来了一丝凉爽。我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树叶渐渐变黄,仿佛在向我述说着秋天的故事。这个季节总是让人感到安静而惬意,仿佛时间也跟着缓慢流动。
在这个忙碌的都市中,人们总是为了生活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去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美好。但是,正是在这个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才更需要懂得停下来,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比如,每天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每天晚上的星空,每天和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光……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却蕴含着无限的温暖和幸福。
或许,我们总是在追逐着更多的物质和金钱,却忽略了生活中最本真的幸福。而幸福,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美好。
让我们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懂得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温暖,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段时光。因为生活,就是由这些平凡的幸福构成的,让我们好好珍惜,才能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生活随笔 篇二
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被琐事所困扰,忘记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而有时候,一个简单的举动或者一段美好的回忆,就能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
记得有一次,我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人,他手拄拐杖,步履蹒跚。我主动上前帮他搀扶着,送他到了目的地。老人满脸感激地看着我,告诉我他是一个孤寡老人,家人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有人帮忙。我心里一阵酸楚,同时也感到一种莫名的温暖。
这次简单的帮助,让我重新认识到生活中的善良和温暖。或许,我们总是被忙碌所迷茫,却忽略了身边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而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关注,用心去帮助,就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生活中,总是充满着许多美好的瞬间,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或许,幸福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只要我们用心去爱,用心去感恩,就能让生活充满阳光和温暖。
让我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学会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用爱去温暖身边的人,用善良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为生活,就是由这些美好的瞬间构成的,让我们珍惜每一刻,让生活更加美好!
生活随笔 篇三
寒风中,妻子等我回家
我和妻子都是农民,去年,我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妻子则留在农村照顾老人孩子。由于路途遥远,我去年没回过一次家。
春节一天天临近,由于工厂放假较晚,火车票很不好买。妻子隔三岔五打电话,问我车票是否买到,什么时候能回来。等我好不容易买到车票,把准确的归期告知妻子,她这才安下心来,并在电话里一再叮咛,要我路上小心,别出什么意外。这些小细节似乎不值一提,可回到家后,卧病在床的母亲告诉我,妻子为了盼我回来,差点受了风寒。
原来,那天火车临时晚点,手机偏偏被偷。妻子见我迟迟未归,十分担心。每每听到屋外传来脚步声,她便打开门,站在门口张望,可总不见我的身影。情急之下,她索性跑到大路口,站在那儿等我回来。那天气温很低,一向怕冷的妻子竟然在寒风中痴痴地等了一个多小时……听了母亲的叙述,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深深感到:妻子对我的爱,全融在了她的默默付出中。
结婚三年,从贫穷到温饱,从苦难到幸福,妻子为了我,为了孩子、老人,为了这个家,究竟付出了多少、奉献了多少,已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统计。随着时间的流逝,妻子对我的感情,已由爱情转化为亲情。这种亲情值得我用一生去品咂、去回味。
真爱是一种付出。当初,妻子没有嫌弃我窘困的家庭条件,毅然决然地嫁给了我。结婚后,我的母亲生了重病,一直卧床不起,妻子将婆婆当作亲娘一样照顾,每天为老人做可口的饭菜,每天按时给老人端屎端尿、翻身按摩,几年如一日,从不叫苦叫累。前两年,我想到城里学门技术,妻子主动承担了农活和家务活,让我放心地去。学成后,我想到南方打工,妻子仍然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临行前叮嘱我好好工作,不必记挂家里,她会照顾好老人和孩子。这些年来,妻子很不容易,她用柔弱的双肩撑起了一个家。
回到家,看到家里一切安好,我被妻子的真诚付出感动,她将自己的真爱化作了点点滴滴的行动,谱写成了一首婉转悠扬的岁月之歌。
生活随笔 篇四
别“不好意思”
最近,有朋友很郁闷,跟我吐槽。说是自己工作因为赶工期,都是在夜以继日忙的一塌糊涂,这个时候,他的上司把他叫去“委以重任”帮他写评高工的论文。面对领导满脸堆笑、口口声声夸他文笔好,还说只有朋友写的论文他才放心等等,朋友在内心“咆哮”的情况下应承了下来。
于是乎,当别人做完自己的工作下班时,朋友还要忙着收集论文资料,当本该回家躺下休息时,朋友还在满脑不停构思文章篇幅。朋友最后对我总结说“遇到这样的上司,真的是悲催。”
其实,我想对朋友说的是,这都是他历来“不好意思”的性格惹得祸,不能怪上司。我所说的“不好意思”不是朋友本性的胆怯、害羞,而是他的“抹不开情面”。
朋友是典型“不好意思”的老好人。比如大学期间他自己穷得都没饭吃了,同学问他借钱买电影票,他不好意思拒绝,咬牙借给别人,结果别人把这当小事给忘了;再比如,参加工作后朋友自己省吃俭用买了车,结果自己总共加起来没开二十次,他哥哥以“换了工作不方便上下班”为由,问他借车用用,从此一“借”不复返,朋友就只是名义车主而已,等等,这些都是因为他的“不好意思”的结果。
在生活中,像朋友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我们经常因为事前“不好意思”,事后扼腕跺脚。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或许是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都要求“让、让、让”,即便在家庭中一群孩子一起玩耍,大人们要求的都是“大的必须让小的”,不管“小的”有没有道理,在学校,一直被要求谦卑内敛、先人后己,课本还有“孔融让梨”的故事,慢慢的这种不与世人争、委曲求全的观念就潜移
默化成了思维观念和处事方式。
不是“不好意思”的处事方式不好,而是凡事不能过度,一旦过了某个临界,所谓的“不好意思”演变成了“死要面子”。其实,“不好意思”这类人大多本性善良,不忍伤害他人,总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把委屈和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和快乐留给别人。任何事情不懂拒绝,不好意思说“不”。
从心理学角度讲,一味的“不好意思”,并不能赢来尊重,换来感恩,相反,有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让人得寸进尺,甚至拉来仇恨。
相邻两家老张和老李,院子之间就一个竹篱笆隔开。某日,“爽快”的老张对“谦谦君子”老李说,他计划在篱笆处搭鸡棚养鸡,虽然老李想到了未来难闻的异味,但不好意思拒绝,也就说“没事没事,远亲不如近邻”。过一段时间,老李发现篱笆越来越往自家院子靠进,就小心翼翼问了一句老张“你家的鸡棚是不是扩建了?”,此时老张却理直气壮的回答“那是我家的事,与你无关!”,老李“不好意思”撕破脸皮,只能腹诽“真不知好歹……”
其实,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
先生也是一个“不好意思”的人,几年前他的发小想换房,首付时还差两万,于是四处筹借。问了很多同学朋友,都未果。当问及先生时,先生把当时家里仅有的一万元存款借给了他。两年后,家里需要钱用,正好听发小的老婆说她买股票赚了几多几多,于是先生就问了发小“方便的话看能不能还”。结果钱是还了,发小从此与先生断了联系,先生一直觉得莫名其妙。直达有一天遇到另外一个朋友,才知道事情原由是因为先生去“讨了债”,发小觉得先生没给他面子。用朋友的话说就是“你看,当时我直接拒绝没借给他,我们反而仍然是朋友,你当时不好意思拒绝,现在是仇人了!”
由此可见,当别人“好意思”提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意思”拒绝?当我们都已经把钱都借给别人了,我们干嘛“不好意思”要求借钱人写借条呢?拒绝别人不是错,别让当时的“不好意思”影响自己未来的生活。很多时候,“不好意思”不但委屈了自己,而且未必能成全别人。试想,可能因为你“不好意思”指出同事工作中的错,最后导致他被单位开除;也可能因为你的“不好意思”,最后就成了小品《有话您说》的郭冬临……
谦让、礼让、恭让虽然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多元化,人和人之间仅靠中庸之道相处,估计难以维持我们内心期望的礼尚往来、夜不闭户的美好相处模式。别“不好意思”不是说不需要礼让三先,也不是说不要救人于危难,而是千万不要让“不好意思”肆意泛滥,最终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绊脚石,一定要“分清轻重、适可而止、量力而行”,不能让“不好意思”绑架了善良的你。
别“不好意思”!当面对超出自己能力所控制的范围,请大声的说出“不!”结果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生活随笔 篇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