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美文【优质3篇】
关于端午节的美文 篇一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一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传统习俗,以纪念屈原、祛病驱灾。端午节的由来虽然已经历经千年,但其意义和魅力依然深深吸引着人们。
端午节的习俗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吃粽子和赛龙舟。粽子是用糯米包裹肉、豆子或其他馅料蒸煮而成,每年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以示团圆和祭祀祖先。赛龙舟则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龙舟是一种长船,船头饰以龙首,船尾饰以龙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年端午节,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比如挂艾草、喝雄黄酒、插艾草等。挂艾草是为了驱邪避疫,喝雄黄酒则是为了祛病驱邪。这些习俗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有些地方的龙舟比赛已经变成了一项体育竞技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参赛者。而有些地方则将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节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传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共同祝愿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关于端午节的美文 篇二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过端午节,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但都是为了祈福健康、团圆幸福。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国家的兴亡、人民的疾苦感到痛苦,最终投江而死。为了纪念他的牺牲和忠诚,人们就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端午节,以示缅怀和纪念。
端午节的习俗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粽子是用糯米包裹肉、豆子或其他馅料蒸煮而成,每年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寓意团圆和祭祀祖先。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参赛者,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挂艾草、喝雄黄酒、插艾草等习俗也是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意驱邪避疫、祛病驱灾。
在当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有些地方将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节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而有些地方则将龙舟比赛打造成一项体育竞技活动,吸引了众多参赛者和观众。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传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共同祝愿国泰民安,万事如意。愿大家在端午节这一天,能够与家人团聚,共同享受这份浓浓的亲情和温馨。
关于端午节的美文 篇三
沙枣开花到端阳
“五月里来五端阳,
杨柳沙枣插门上(呀哎嗨呦),
雄黄的那个药酒你就高升上呀,
高升上呀,
杨子柳叶青”
古浪民歌《刮地风》
一年一度过端午,常常会想起这首古老的山乡小调,《刮地风》虽然那歌名实在已经土得掉渣,老掉牙了,但细细品味,仍然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就像一种绚烂多彩的奇花异草,又像一盘清香敦厚的山珍野味,歌词里所描摹的风情是那样的纯朴自然,曲调里所激荡的韵味又是那样的婉转悠扬……
在我而言,对这样的民歌小调可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都是从小灌下的耳音,哼几句也是“熟流熟淌”。它们曾是催我入眠的摇篮曲,又是养育我长大的小米汤,仿佛早已浸入了骨髓,浸透了灵魂。有一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不单是山药蛋、蕖蕖菜一类物质的基础吧,当然的还包含着这些方言土语,民歌民谣,童话童趣,乡风乡俗,……属于精神、“文化”层面的涵养。简短解释,若说是前者养活了我们的身体,后者则无疑滋润了我们的性灵……
按照小时候的习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古浪方言,多有讹读为“过单五”的),是娃娃们老早就盼望着的属于整个夏天的节日,和“六一”节一样重大的节日。如果说“六一”节是轻松、红火而开心的欢乐节,那么端午节就是丰盛、温馨而解馋的美食节。
“美食节”是绝不以吃“粽子”为标志的,所谓“粽子”,不过是一种用棕树叶子包着的饭疙瘩,凉州并不出产这种树,那是好事者引进的“洋吃法”。也不知别人以为若何,反正我是直到现在也想不通,在这美好的节日里吃什么破“粽子”。始终觉得这些带着青草味的冷饭团,实在远不如我们乡里的“油饼子卷糕”更香甜。
“油饼子卷糕”,那是我们过端午最经典的“好吃喝”,犹若过腊月二十三的灶坨坨,过清明的穰皮子,过八月十五的花馍馍月饼,过腊八的扁豆饭,有色有香,有滋有味。
常常怀念小时候母亲亲手烙的油饼子,黄葱葱的看着眼馋;那些油饼子有“荤油子”(猪香油、羊油碗坨子)的,也有清油(菜籽油、胡麻油)的,各具风味,即使不“卷糕”也足以让人香得咂舌;还有用雪白的大米熬的“米糕”,卷在饼子里,吃得奢侈;如果有一年用了专门的糯米做的糕(古浪话读“luo米”),那就更是难得的珍馐。至于在米糕里还要放上红糖拌上枣儿,搅得朵朵的,吃在嘴里甜香拔牙,那可真是美妙绝伦了……
“荷包吊穗子”和“花绳子”则是这一天特别的纪念品。
我小时记事早,印象很深的是在我两岁多的那一年端午节,母亲教姐姐搐了香草荷包(用碎绸布做成,略呈三角形,扣线绣的图案,里边包着一种奇异的“香草”),用五彩丝线搓了花绳子,给我们小“姊妹”(古浪方言,兄弟姐妹里只要有一个女的就可以统称“姊妹”)几个戴在脖子里,拴在手腕上,绾在脚巴骨里。
后来过了多少天,母亲就说我们的“花绳子”该剪了。在一晚明亮的月亮下,让年长的大哥抱着哄着,把我们的“花绳子”统统剪掉了,且撂到刘家院子的墙头上去,说是要给喜鹊子衔(古浪方言,读qie)着,飞到“天河”边,给天上的牛郎织女搭彩桥去……
端午前后,大自然最精彩的安排,就是正好逢着沙枣花开的时节!五月初夏,遍野青青,沙枣花开,馨香郁郁,沙窝边上童话一般的世界到来了。
我们永丰滩上的人家,“春天”是完全属于黄风的,基本没啥鸟语花香的风光可以回忆。直到临近端午,夏意渐深,“遍道四处”的沙枣花开了,这才是一年里值得留恋值得骄傲的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说起沙枣树,乃是我们这里特有的一个树种,圆疙瘩模样,壮实的腰身,根扎得广,树杆子硬,耐风沙耐干旱,即坚韧也刚强,“泼皮”得很,随便丢到哪塔都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很像乡党们的秉性。
近些年里,我已有好几个端午节都没有回家去了,小时候留下的记忆反而更加清晰。想起从前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家老院子门前的几棵沙枣树都会开出一桠杈一桠杈又繁又密的花,香满庭院。庄前屋后远儿近儿的沙枣树也都开满了花,那一颗颗金黄色的小骨朵,灵巧而精致,繁茂而丰盛,象一只只的小喇叭,又如一个个小铃铛,挂在银灰色的树叶之间,一串串地拥挤在枝条上,不留下一点点的空隙……
每到这时候,整个世界都是属于沙枣花的。在我们六墩子周缘,不论你走到哪圪,一个庄子连一个庄子的走,上上下下,远远近近,里儿外儿,前儿后儿,随处都是一股攒一股攒的沙枣林,到处都是满树满枝的金灿灿的沙枣花。这时候,少年贫瘠的沙枣花也终有机会让人见识着她的大气和豪爽,没有一个人敢说没受过她的馈赠,没有一个人敢说不是深深地沉浸在香甜的沙枣花的海洋里,天天心醉,夜夜沉迷。
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娃们散了学没有急着要回家的。大家呼朋引伴,欢声笑语,徜徉在路边地头的沙枣林棵之间,流连忘返。或则摘一串新鲜的沙枣花含在嘴里品咂,享受那一种涩里带甜的香味;或则折几支最繁最密的花枝,回家去插在“各股式样”的瓶子里罐子里。丫头们则是每人盘一个金灿灿的花环箍在头顶上,做一番娇态,显出别一种清新香甜的美气。全不怕树上的尖刺扎着了手脚,钩破了衣衫。
这样的日子里,家家户户的门楣上也就断然不会缺少新折来的枝条,家家户户的书房里厨房里,满屋子的空气里也都无不弥漫着沙枣花那种独特而甜腻的馨香。
咳!行文至此,作者都已经心醉了,仿佛手指上也已经沾上了沙枣花的香气。这香,幽幽的、浓浓的、甜甜的、冶冶的,毫
无遮掩地飘散着,奢靡着。这香,沁人肺腑,绵绵不绝,使人神魂颠倒。沙枣花是我见到的开花结果的树种里最香的花。
沙枣花开的时节,端阳佳节里,在我心里是最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