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随笔及反思(最新3篇)
高中语文教学随笔及反思 篇一
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到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责任重大,需要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多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思考,让他们明白语文的魅力所在,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其次,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运用的机会。因此,我尝试引入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比如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写作实践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最后,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总的来说,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需要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随笔及反思 篇二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需要不断反思和探讨,以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让他们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到情感的力量,提升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其次,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因此,我尝试引入一些跨学科的内容,比如结合历史、哲学等学科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其他学科的综合能力。
最后,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多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高中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反思和探讨,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语文教学随笔及反思 篇三
高中语文教学随笔及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随笔
——重新解读新课程
课程标准指出:“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高中语文教学随笔及反思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第一,具备探究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的需求。社会竞争和发展都需要思想敏锐、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来看,高中学段注重培养探究能力具有必要和可能。第二,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来看,积极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能有效地保持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实践证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不断产生的思维成果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多想出智慧”,“我思故我在”,思考和探究对学生智力发展,逐渐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达到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位。但是,语文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都清楚,高中语文教学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就有着很大的反差。要贯彻语文新课程关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至少有两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要有真正的问题意识。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传统的课堂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的质量要反思。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意识?首先,提问的出发点是为“学”设疑,有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而不是推动“教”的程序步骤;提问的最终目的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追求问题答案,更不是唯一答案,而是逐渐养成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资料共享平台
《高中语文教学随笔及反思》(https://)。其次,提出的问题应该成其为问题,是一个问题,有思考的空间,有探讨的价值。进一步地说,如果把提问的立足点定位在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那么教学中的问题应该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或师生一起探索的问题,而不是为验证而学习的假问题。问题的内容应该是语文的
',即人文性工具性兼备的问题。既是人文性,那么在设计的内容上应该很宽泛,举凡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都在探讨之列。既然有工具性,那就要提供语文知识的支撑,有“工具”可用,或有助于掌握终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很宽泛。有学科层面的基本知识,有能力层面的知识,还有方法论方面的知识,过程或方法论方面的知识等等。没有这些知识显性或隐性的支持,思考探究会偏离科学轨道,事倍功半。作为语文课,许多知识的动态性更明显。不少领域的知识还得师生一起建构,建构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以新课程的观念来认识语文教学,这里头有大量的文章要做。还有提问的角度、难度,提问的方式都要有周到的思考。总之,问题意识和提问方式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首要问题,而且衡量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学生对提问有没有兴趣,是否能够提出有一定分量的问题。第二,探究能力的培养拒绝教学的功利倾向。功利性倾向是基础教育的痼疾。据上海学生学习价值观调查显示,54.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为了升学或“谋求理想的职业和社会地位”,15.4%的学生认为是“期望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上有所成就”,学生功利性学习观占主导(2005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只要略作反思,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与我们从事的基础教育密切相关。
新课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和思考过程,过程即目标,过程即成果,而不能把追求问题的答案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更不能作为唯一目标。探讨问题中,不仅允许而且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爱护学生发表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个人见解。教学中的急功近利行为主要表现在流行的学习价值观上:对考试有直接作用的称之为“有用”,否则被斥之为无用。可是真正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一些与“有用”无关的东西。众所周知的道理,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作用”,在研究之初是很难看出来的,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才见出其改造世界功效的例子并不少见。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使受教育者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