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优选3篇】
散文诗 篇一
夜幕下的星空
在夜幕降临之时,我走在熟悉的小巷里。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微风拂过树叶的声音。我抬头望向天空,漆黑的夜空中布满了繁星。它们点缀着夜空,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故事。
我静静地站在那里,感受着星星的宁静和安详。它们仿佛是宇宙中的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无边的黑暗中。我闭上眼睛,聆听着星星的呼吸声,仿佛能听见它们在跳动的心跳声。
星星,是那样的遥远而又那样的近。它们在我的眼前闪烁,却又无法触摸。我想起了远方的人,想起了曾经的梦想。在这宁静的夜晚,一切都变得那么清晰,那么真实。
我继续往前走,渐渐远离了小巷。星星依然闪烁着,给我指引着方向。我知道,无论在何时何地,我都可以仰望星空,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漆黑的夜晚,星星是我的信仰,是我的力量,是我的希望。
散文诗 篇二
晨曦中的花海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我悄悄睁开眼睛,感受着清新的空气。我起身走出房间,推开窗户,一股花香扑面而来。我朝着花园走去,只见一片花海在晨曦中绽放。
这里的花儿开得格外娇艳,红的如火,白的如雪,黄的如金。它们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让人陶醉其中。我走近花海,静静地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跳动的音符,唤起了我的心弦。
我闭上眼睛,聆听着花海的声音。仿佛能听见花瓣的呼吸声,仿佛能听见它们在绽放的欢乐。在这一刻,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好。花儿是大自然的馈赠,是生命的奇迹,是宇宙的璀璨。
我坐在花海中,闭目养神。我感受到了花的温暖,感受到了大地的慰藉。在这晨曦中,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花儿在我身边绽放,带给我无尽的快乐和美好。
清晨的花海,如同一首绝美的乐曲,让我沉醉其中。我愿永远守护这片花海,让它永远绽放,永远美丽。在晨曦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散文诗 篇三
散文诗两篇
教案示例一
第一课时 记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形象、生动、深邃、隽永、精炼、流畅的语言特色。
2.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体会作者迂回婉转的奇妙构思。
3.引导学生理解“记忆所蕴含的真谛”,使他们获得趋向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曾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今天请你以“记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你将会写些什么呢?(找3人提纲挈领地做个介绍)请同学翻开书,我们一起看看作家韩少华如何写的《记忆》?
板书课题:记忆
(二)诵读感悟
1.分组(四人为宜)诵读课文,要求一人读,其他三人听,并注意:①字音是否读准。②感情是否到位。
2.学生谈谈初步感受,重点是作家如何写“记忆”的?
3.请小组汇报朗读。再由学生讨论如何朗诵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诵读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把握)。
(三)揣摩品味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思考:
(1)“记忆所蕴含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2)找出文中能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语句。
(3)作者怎样一步步形象的揭示“记忆”的真谛的?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你比较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话,为什么?请具体说明)
2.学生讨论明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示:
(1)记忆是衡量人高下、贵贱、美丑的尺度;在人们的记忆中,庸人、叛徒、蠢货、懦夫将遭唾弃,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人将流芳百世。人生的真谛、人生的价值在于有崇高的理想,广阔的胸怀,绚丽的心灵和奉献精神,应远离罪恶,勇于牺牲,舍己为人,不作庸人、叛徒、蠢货、懦夫、争做智者和勇士。(文中没有对此做出现成的回答,需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意思相近即可)。
(2)三句:“记忆,是什么样?”“这说的是忘却,记忆呢?”“记忆究竟是什么?”
(3)以记忆为线索,迂回婉转,逐层深入。先从反面入笔,从“忘却”引入“记忆”;再从否定角度说“记忆”没有许多外在形式:重量、体积、色彩、标价,随后从肯定角度取譬设喻:“记忆”是“灰烬”“流水”“落花”;第三步作者引入两个有关记忆的传说,开是触及记忆的核心话题——记忆的本质;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作出评价,进一步揭示记忆的真谛。
(4)学生发言紧扣原文,言之成理即可。(当然,教师最好能引导学生抓住几个特点:①深沉含蓄,饱含哲理。②采用第一人称“我”(作者)与第二人称“你”(一个年轻朋友)交谈的假设情境的写法,如话家常,更显亲切。③多用排比和比喻,使文章既活泼灵动,又有典雅气象。)
3.齐读课文(或某一部分),进一步体会。
(四)布置作业,写一段的有关本文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俄罗斯女郎、门槛等的象征意义。
2.把握主人公典型形象,引导学生体会女革命家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壮美。
3.与《记忆》作比较,了解散文诗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和辨析。
二、教学步骤
(一)写作背景
屠格涅夫( 1818 ~ 1893 ),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门槛》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中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篇。作者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 1878 年 1 月,俄国发生了女革命家刺杀彼得堡总督的事件,同时,屠格涅夫受到女革命家彼洛夫斯卡娅活动的影响,受到女友伏列夫斯卡娅献身精神的感染,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钦佩不已。于是,集她们于“俄罗斯姑娘”之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二)诵读
教师可组织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叙述人、问者、俄罗斯姑娘和两位评者。
(问话应是“慢吞吞”和“不响亮”的,显出高高在上的威严;俄罗斯姑娘的答语,要加重语气,文章最后“一位圣人”,打了惊叹号,充满力量,寄托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更要读得响亮。朗读时要注意创造庄严、肃穆的情境和氛围。
(三)学生自读思考
1.文中的“大楼”象征什么?
分析:象征手法, “大楼”象征伟大而壮丽的革命事业。
2.“门槛”象征着什么?
分析:本文的“门槛”可以理解为参加革命与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的象征,也有人理解为“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以此为标题,可见它对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3.文中环境描写有什么象征意义?
分析:大楼、窄门,高高的门槛,门里
4.作者如何描写俄罗斯姑娘的?
分析:语言描写:①问语 -- 声音慢吞吞、不响亮,语调冷冰冰,语句长,陈述一切苦难,从反面表现正义事业的艰难,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②答语 -- 简短,坚决,果断,直接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③评语 -- 截然相反,表现出女主人公品格的伟大,也暗示出这种人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