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乡村的鞭炮声散文【经典3篇】
穿越乡村的鞭炮声散文 篇一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乡村的田野上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气息。远处传来阵阵鞭炮声,像是在庆祝什么喜事。我跟随着声音的方向走去,穿过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来到一个村庄。
村庄里人们正忙碌着准备一个婚礼,鞭炮声此起彼伏,充满了喜庆的气氛。我看见一位身着红色喜服的新娘,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花朵,她的眼中充满了幸福和期待。新郎则神情庄重,满怀憧憬地准备着迎接新生活。婚礼现场热闹非凡,亲朋好友们载歌载舞,祝福着新人。
走出村庄,我来到一处田间地头,几个农民正在烧香祭祀,放鞭炮庆祝丰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他们的劳作得到了回报,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感恩和尊重。鞭炮声仿佛在向天空传递着他们的心声,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情感共鸣。
夕阳西下,我走进了一家村民的院子,看见一群孩子正在玩耍。他们手里拿着小鞭炮,放着放着就笑成了一片。他们的笑声和欢乐感染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纯真和快乐。在鞭炮声中,我仿佛看见了小时候的自己,无忧无虑,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穿越乡村的鞭炮声,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彩和丰富。无论是喜庆的婚礼,丰收的祭祀,还是孩子们的游戏,鞭炮声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片宁静的乡村,鞭炮声不仅是一种庆祝,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共鸣。
穿越乡村的鞭炮声散文 篇二
漫步在乡村的小道上,鞭炮声突然响起,打破了原本的宁静。我好奇地跟随着声音走去,穿过一片片绿色的田野,来到了一个村庄。
村庄里正在进行一场祭祀活动,村民们手持鞭炮,燃放着庆祝丰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他们感谢大地的恩赐,感谢祖先的庇佑。鞭炮声响彻云霄,仿佛在向上苍表达他们的感恩之情,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敬畏和感动。
走出村庄,我来到一处田野上,几个孩子正在玩耍,手里拿着小鞭炮,放着放着就笑成了一片。他们的笑声和快乐感染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纯真和美好。在鞭炮声中,我仿佛看见了童年的自己,无忧无虑,充满了梦想和希望。
夕阳西下,我漫步在乡村的小路上,听着远处传来的鞭炮声,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鞭炮声不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情感,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在这片宁静的乡村,鞭炮声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慰藉和满足。
穿越乡村的鞭炮声,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丰富。在这里,鞭炮声不仅是一种庆祝,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无论是丰收的祭祀,还是孩子们的游戏,鞭炮声都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表的幸福和满足。
穿越乡村的鞭炮声散文 篇三
穿越乡村的鞭炮声散文
在乡村里,鞭炮声不外乎有这么两类:一类是过年及喜庆的鞭炮声;还有一类便是刻骨铭心的送葬的鞭炮声。
先说一说过年的鞭炮声吧。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大年初一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除旧迎新。有了“开门爆竹”的传统,所以现在春节前,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各家各户都要买鞭炮,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前,要燃放一串长长的鞭炮,一家人听听鞭炮声。若响声大、声音脆且连续不间断,预示着来年家道顺利,全家平安健康。接下来到了晚上十二点,还要燃放烟花和爆竹迎新年,接喜神。乡下人对年夜甚为重视。一大早,乡下人便忙开了。年夜,除了乡下人少不了猪肉外,还一定要有鱼。因为“年年有余(鱼)”的美好光景是乡下人为之向往,为之奋斗的。于是,就有了年夜里的吉祥菜——鱼。杀完鸡,弄好鱼,煮好饭,一切办妥之后,一家人围着圆桌甜甜美美、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大锅里盛满吉祥,酒杯里盛满富裕,话语里飘满欢乐,屋子里荡满喜气。吃过年夜饭之后,便是守夜。一家人围着火炉,在电视机前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待到新年的钟声敲响,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寂静的村子里此起彼伏。元宵节晚上各家还要燃放一次鞭炮,这年才算过完。
除了过年之外,结婚嫁娶燃放的鞭炮最多。男方迎宾车队出发前先放一次鞭炮,到了女方家门前再放一次鞭炮,女方家主事的人带着女方家门主要帮忙的人,把迎娶的客人接进家里,盛情款待。当把新娘子接上车时,还要放一次鞭炮,车队经过政府门口也要放鞭炮。新车快到家了要提前联系,家里院门前准备好几串大鞭炮,鞭炮放完后新人才进门。婚礼上新郎新娘就位后又要鸣炮庆贺。宴请宾客每开一轮酒席出正菜时,便要鸣一次炮。人们似乎觉得喜事办得是否体面、新人的幸福指数高低与鞭炮放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遇到黄道日子,街道上开业的商铺、酒店也要燃放鞭炮。亲朋好友赶来庆贺,都先燃放了鞭炮,再向主人道喜。人脉关系好的,来的人多放的炮就多,甚至从早到晚鞭炮声不断。炮放得多预示着未来生意就红火一样。这黄道日子也是搬家乔迁的好日子,还要选个吉时先燃放鞭炮再搬东西进门。乔迁之喜嘛,亲朋好友来恭喜的人都带着鞭炮,安排专人在那儿鸣炮,来祝福主人家住了新房能走大运。这样的日子,也会被选为修房、筑路、架桥的好日子。
而送葬的鞭炮声则是那么地令人感到悲凉和揪心。
“生死,昼夜之事也。”这句古语道出了生死的平常和无法预料。夜深人静之时,那山坳口突然传来一阵又一阵断断续续的鞭炮声。不用说,那肯定是又有人因车祸或别的什么遇难了,正连夜用车子送尸体回家的。那鞭炮声穿村越寨,惊天动地,最终消失在山的尽头。
我有一个儿时的老庚,因病过早地谢世了,去世时才三十多岁。他带着遗憾和留恋匆匆地走了,留下了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年幼的儿子跪在他僵硬的尸体旁,号啕大哭:“爸呀,爸呀,你走了,谁供我读书呀!呜,呜、呜”此情此景,令在场的亲朋好友无不泪流满面。送葬那天,他的妻子哭哭啼啼,哭得泪都干了。看着那场景,送葬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无不为之流泪,无不为之发出同情而又可怜的长叹。“噼啪噼啪,噼噼啪啪”,一阵急促的鞭炮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只见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着他的棺材走出了村口,向村对面的山脚行进。顿时,哭声响成一片。送葬乡亲们缓缓地行进在乡村的`山路上,默默地为他送行。于是,村对面的山脚下又多了一座新坟。这是我感受乡村那揪心的鞭炮声的最为深刻的一个场景。
常言道:“农家有三恼:娶媳、盖房、备寿料。”娶媳,是第一难事。没有钱娶媳妇,孩子就得打光棍。因此,作为父母的,累死累活也要拼命赚些钱,以便留给孩子娶媳用。娶媳后,接着第二件事,便是盖房子。现在农村盖房子也攀比了起来,一家要比一家盖得鲜亮、高级,你推倒砖房建楼房,我建了楼房讲装修。因此常常为盖房子而苦恼不已。接下来便是老人为自己准备后事。所谓准备后事,其实就是准备一副满意的寿料。在乡村,上了一定年纪的人,是以准备好一副好寿料为最大的安慰的。这些,没有哪一项不需要钱。
为了生活,村民们纷纷外出打工。打工是辛苦的,也是无奈的。别的不说,光是与亲人道别便充满了欲哭无泪的悲凉。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幅令人动容的道别图: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一大群赶早车的山里人,不顾寒霜的彻骨之冷,赶着山路,风尘仆仆地赶到小镇的车站搭车。野草丛生的山路两旁的露水打湿了他们的裤脚,寒风一吹,冷入骨髓。上车找好座位后,他们便纷纷下车跟亲人道别。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少妇,用脸紧贴着自己那约有一岁多的小孩儿,久久地不肯离去。那小孩儿的脸被寒风冻成了青紫色,嗷嗷地哭个不停。直到司机打响了催客的喇叭,那少妇才依依不舍地将小孩儿递到家婆的怀里,少妇一阵啜泣,家婆
一片唏嘘,小孩儿哭个不停。此情此景,让人动容。如果不是为了生计,谁又忍心离家远去,丢下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儿呢?打工是艰辛的,更艰辛的,在于返乡过年的旅途中。
因为,那穿越乡村的鞭炮声,不时飘荡在乡村平常的日子里,飘荡在游子的乡愁中,年年岁岁,岁岁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