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演讲稿范文大全5篇(精简3篇)
佛教演讲稿范文大全5篇
篇一:佛教的智慧与人生意义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佛教的智慧与人生意义。
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传播的宗教之一,它不仅影响了亚洲各国,也深深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佛教教义以智慧为核心,强调通过修行和觉悟来达到解脱和幸福。它提供了许多有关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首先,佛教教导我们要超越痛苦和苦难,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佛家有云:“生活本是苦难之源”,而痛苦则是由我们对欲望的执着和追求所造成的。佛教告诉我们,只有放下欲望和执着,才能摆脱痛苦的困扰,获得真正的幸福。
其次,佛教教导我们要关爱他人,培养慈悲心和善良品格。佛陀曾经说过:“慈悲为怀,如母爱护己子。”佛教强调我们要以慈悲心对待他人,帮助他人摆脱痛苦。佛教教义中的“六度”即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德,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智慧。
第三,佛教教导我们要正确看待财富和物质。佛陀曾经说过:“财富是世间的一种存在,但它并不能给予人们真正的幸福。”佛教教义告诉我们,追求财富和物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心灵的平静与冷静,不被物欲所迷惑,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最后,佛教教导我们要修行,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觉悟。佛家有云:“觉悟是智慧的源泉。”佛教强调我们要通过修行,培养自己的智慧和觉悟,超越对世间事物的执着和迷恋,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总而言之,佛教教义以智慧为核心,提供了深刻的人生思考和价值观。我们可以通过佛教的智慧,超越痛苦和苦难,培养慈悲心和善良品格,正确看待财富和物质,不断修行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觉悟。愿我们都能从佛教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寻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幸福。
谢谢大家!
佛教演讲稿范文大全5篇
篇二:佛教的和谐与平衡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佛教的和谐与平衡。
佛教是一门强调内心平衡和和谐的宗教。佛陀教导我们要超越对欲望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佛教的和谐与平衡思想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佛教教导我们要平衡物质与精神。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度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视了精神的培养。佛教告诉我们,物质可以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但它并不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幸福。只有通过修行和培养内心的和谐与平衡,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其次,佛教教导我们要平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关注自我,忽略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佛陀曾经说过:“慈悲为怀,如母爱护己子。”佛教强调我们要以慈悲心对待他人,帮助他人摆脱痛苦。只有关注他人的需要,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第三,佛教教导我们要平衡自我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度剥削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佛教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佛教教义中的“六度”即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德,其中包括禅定和精进,这些品德可以帮助我们与自然界建立和谐与平衡的关系。
最后,佛教教导我们要平衡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个人的利益,忽视了社会的需要。佛陀曾经说过:“众生平等,如同大地上的尘土。”佛教强调我们要摆脱个人的执着,关注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个人与社会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社会才能繁荣与进步。
总而言之,佛教教义强调内心的和谐与平衡,它对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平衡物质与精神,平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平衡自我与自然的关系,平衡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愿我们都能从佛教的和谐与平衡思想中找到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谢谢大家!
佛教演讲稿范文大全5篇 篇三
佛教演讲稿范文大全 第一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
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
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
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
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
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
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
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
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
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
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
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
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从五四运动开始打倒了“孔家店”,人们不再讲孔、孟,讲也是批判对象,把中国落后的原因不归罪于一言九鼎的皇帝和封建制度,而归罪于孔、孟,到了xxx更把孔子和xxx绑在一起批。
谁还敢再谈孔子
“谈孔色变”。
孔子是一个两千年前的历史人物,不谈就不谈吧,可是我们中国人,中华民族还有没有信仰
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今天有的人信仰佛教,有的人信仰基督教,这些都是外来的,不是我们民族本有的。
而且在全国人口中信仰佛教、基督教的毕竟是少数,而且带有浓郁的功利色彩,它们不能代表我们民族精神。
现在中央台“百家讲坛”正在播放诸子。
哪一子能代表我们民族精神
墨子的兼爱,不论是谁都一样爱
老庄的清静无为,不。
法家的只认法,不认情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仁义。
圣人孔孟,以其超人的智慧“得我心之所同然”。
人心都是一样的,人的本心是什么呢
是仁义。
圣人掌握了他,也就是掌握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为我们创立了儒家学说。
我们民族的精神是“仁义”,是孔子首先提出来,创立了儒家思想。
现在中国在世界各国创建了140多个学院,这个学院叫什么名
叫孔子学院。
为什么不叫别的名
庄子、墨子、荀子都不行。
只能叫孔子学院,世界各国也点头。
讲孔孟思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是关乎树立我们民族精神的问题。
圣人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程,说明在这一阶段,已经悟到宇宙,人生最根本之理,已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孔子还对曾子、子贡说过:“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悟到的理和贯串整个思想的“一”就是“仁”。
不过“子罕实利与命与仁。
”《论语》里共有109个“仁”。
大部分是孔子说的。
为什么还“罕言”呢
孔子说“仁”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是指人的品德一仁厚、仁慈,例如孔子说:“雍也仁而不佞。
”(冉雍的为人,仁厚但不善于口才),另一意义是指人的本心、本质。
《论语》里的“仁”,大都是仁厚、仁慈的意思,作人的本心,本质讲的很少。
所以十大弟子之一的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的“性与天道”就是“仁与命”。
宋朝理学家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解释的很好,他说:“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天命的义理微妙),仁之道大(总体宏大),皆夫子罕言也。
”孔子罕言仁,但弟子们,特别是接近孔子的弟子们都知道“仁”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都向老师问什么是“仁”。
记在《论语》里的,就有六个人,愚笨的樊迟一个人就问了三次。
我们把孔子回答弟子们问仁的答案综合在一起看:《论语》樊迟第一次问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
”(仁者先从难的做起,不计较所获的多少。
)樊迟第二次问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第三次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在家里恭敬、规矩、办事情严肃认真,和人交往要忠实诚恳)子贡问仁,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的一切顺利,同时也让别人一切顺利)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克服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冉雍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门办事如接待贵宾那么恭敬,传唤老百姓,如去承当重大的祭祀那么严肃。
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加给别人)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韧。
”(仁者,他是不轻易说话的)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哪五者
“恭宽信敏惠。
”从回答看,孔子是因材施教但都没有谈到仁的本质,明末大儒冯少墟在《疑思录》中说:“《论语》一书,论工夫,不论本体(形而上);论见在,不论源头。
盖欲学者由工夫以悟本体,由见在以觅源头耳。
”孔子是否知道仁的本质
当然知道。
前面已经说了,孔子已把“仁”和“心”连在一起“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孔子一再说:“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的每句话,都像宝玉那样珍贵,贯串其中的是“仁”。
5月19日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诸子”,头一位就是孔子。
(孔子、孟子是否属于“子”里面,有争论。
我家有两套子书,一套有孔子的《论语》和《孟子》,一套就没有我认为“四书五经是经书,不属于子书。
)易中天教授讲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解释仁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自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对。
但他没有说孔子把仁和人心连在一起,仁就是人的本心。
孔子没有直接给“仁”下定义,实际上已暗示了“仁”是人的本心。
孟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他的“人性善”的思想。
孔子之后,曾子、子思很好地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也有发展,但有局限性。
庄子说,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派,各发展了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
只有一百五十年后的孟子,在心性论、修养论、政治文化论三个方面全面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5月20日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了孟子。
他开始就说“今天孔孟并称,我认为孟子的影响比孔子的《论语》大。
”这是基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
我认为孔子的影响是孟子不能相比的。
孟子影响是强势人格自强不息,孔子教育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哪一个更重要
一、心性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心性论的思想,又有开创意义。
中国传统的人性论是“生之谓性”(生命的自然资质叫作性)说“生之谓性”,那么人性是什么样子就很难说了。
告子说人性如湍水,荀子说人性恶。
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另开了一个新领域一人性善。
没有把“仁”说成是性,因为孔子那个时候,人性问题还没有那么众人瞩目,但孔子把“仁”提出来了,而且境界那么高。
过去有人讲“仁”,但从来没有人达到孔子那么高的境界。
这就表明圣人孔子有创辟性的心灵。
到孟子出来,就从仁义礼智说“性”,把孔子说的“仁”,收到性里面来。
这完全是合乎逻辑的。
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上》第六章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比如,现在忽然看到一个小孩要跌到井里去了,无论谁都会有惊惧同情之心)孟子举的例子很有说服力。
首先他说“乍见”(忽然看到,事实的发生是突如其来的,事先人们毫无心里准备,来不及考虑。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反应最直接、最真挚。
当中很难渗入其他与此事无关的因素,可以说是本心当下的直接显露。
其次,说的是一个孺子(小孩),一个小孩抓到井边要掉到井里。
谁见了都要动心。
一个大人在井边,那感受就不一样了。
第三,孟子说这时你动心,不是因为你和小孩有什么关系,你和小孩的父母有什么关系。
你的心是自然而纯洁的,没有利害得失的考虑。
孟子说:孟子是怎样论恻隐之心的呢
他说:“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的开端,只是仁的一个开始,一个起点。
人生来可以成为一个好人,但不就是一个好人。
孟子在“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之后,接着说:“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就是说,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都是人的本性。
如果我们扪心自问,的确我们在恻隐之心之外,还有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是以他那创辟性的心灵,对孔子的理论做了很好的解说和发展,形成了儒学自己的理论系统,奠定了儒家内圣之学的基础。
孔孟的“性善论”,与世界伟大思想家对人性的论述,不谋而合。
佛教惠能法师的《坛经》里大讲人的价值,大讲人的能动作用。
他向人们宣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身有之。
”“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尽)在自性。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还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佛教认为人心里有佛,和儒家的人性善的精神是一致的。
德国大思想家康德对人性的看法与儒家的人性理论是很接近的。
康德认为:你只要是一个理性的存有,你就要有意志,要有意志的地方,你才有自由。
意思就是:人是一个理性动物,所以人有意志自由。
康德的意志自由是说人生来都是向善的。
譬如你要破坏公物,自然就涌起一个思想:破坏公物是不道德的。
譬如你对朋友撒了谎,自然就涌起一个思想:我骗朋友是不对的。
这些自然涌起的思想,不是由于有外力,而是发自人的本性。
正是因为有这“意志自由”,除少数人外,多数人能自觉改正错误,而不是愈隐愈深。
但是,孟子提出“性善论”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
《孟子》中的《告子篇上》就记下了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辩论。
譬如告子说人性好比急流的水,从东边开了缺口,水就向东流;从西边开了缺口,水就向西流。
告子的意思是说:人性的善恶在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孟子说:水的确可向东流也可向西流,但水的本性是向下流的。
人性表面上有善有恶,但人的本性和水流向下一样,是向善的。
孟子的根本主张是“生之谓性”。
(生命的自然资质叫做性)这是一条古训,是一个老传统。
这一条古训模糊了人与禽兽的区别。
你无论怎样讲究吃、穿、住,你还是个动物。
人除了与禽兽相同的气质之性外。
还有义理之性,具体说,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动物没有这四心。
因为人有四心,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
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人性善”应该是它的理论基础。
二、修养论“人性善”,但是否人人都会成为好人呢
理论上可能,事实上不可能。
因为人除了有道德心之外,还有受感性欲求所驱使的私欲。
私欲极易接受周围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把道德心(本心)蒙蔽。
所以,为了克服私欲,恢复本心的纯洁,必须加强修养。
“修养论”是《孟子》中论述的第二个重点。
孔子给学者捐出进德修业的总纲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第六章)人之所以为人,在仁的觉醒。
仁心虽与生俱来,但需要不断修养。
孟子认为,修养的关键是使受私欲蒙蔽的本心,重新呈现出本来的光辉。
这就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章句上》第十一章)如何去找回这丢失的本心
关键不是在别人,而在自己。
要主动自发地去寻找。
“(人的善性)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告子章句上》第十五章)怎样思
要“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就是要“自省”。
自省什么
要反省:往日的过错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什么才是我心中真正想要的
你自己会做出许多答案。
要知道,最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
在反省过程中,如果良心出来做主(而不是私欲做主),你就会醒悟到,自己良心的本愿是“仁”、“义”的概念。
原来,仁义不是别的,不是外来的,就是自己良心的本性本愿。
人若认请了自己,就能掌握住仁义;自己的言行,按良心的要求去做,就会合乎仁义,就是道德行为了。
这叫做“自得”。
“自得”就是根本的自觉,就是使仁义真正成为自己的性格。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章句下》第十四章)“自得”之后,也不是一劳永逸,还要面对环境,锻炼自己。
对内,随时警惕自己的良心是否放失;对外,要积极面对现实,使自己的言行合乎仁义。
一个人如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就会渐渐地在人格上显出其光辉来,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腾文公章句下》第二章)的大丈夫气概。
我们通常把心性论与修养论合称为内圣之学。
在这里,孟子没有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孔孟思想与宋以后的程朱学派不同的地方。
三、政治文化心性论的性善说,通过修养论得到证明。
一个人既有仁心的自觉,就不能独善其身,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第三十章),进而通向国家、天下,通向文化传统,扩充到“万物皆备于我”(《尽心章句上》第四章),扩充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尽心章句上》第十三章)。
这主是所谓的外王事业的开展与最后完成。
对外王事业的开展,孟子反对功利而主张仁义。
《孟子》开宗明义第一章,当梁惠王问孟子:“叟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这就是为孟子的政治理论定下了基础。
主张仁义的是王政,主张功利的是霸政,王霸之分的价值标准在义利之别。
孟子始终认为,政治是人文化成,而不是权利统治。
梁惠王、齐宣王、兵家、纵横家都曾显赫当时,他们也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实际只是杀人盈野、率兽食人罢了。
孟子立身于战国时代,首先要重建人性的尊严,肯定道德的价值,开发文化的理想。
他在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仁政”思想。
这一政治文化的外王开展,既是针对时代,同时也继承发扬了历史传统。
孟子外王理论的针对时代,一是以仁政王道责成梁惠王、齐宣王,以求一统天下,结束乱局;二是力辟扬、墨,驳斥许行,以求孔子之道大行于世。
前者是政治,后者是文化,合在一起为政治文化的外王学。
这是《孟子》论述的第三个重点。
孟子政治文化的理想,固然有来自人性的内在根据,但也继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圣王传统。
如尧舜禹禅让、大禹治水、汤武革命、文王行王道、周公兼夷狄等,这些都是行仁政的最高典范。
但是,圣王传统至周公而断,于是孔子作《春秋》,借用《诗经》蕴涵的褒善贬恶的大义,为外王事业建立了历史评价的标准(《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一章)。
孟子给自己定的使命是“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腾文公章句下》第九章)。
佛教演讲稿范文大全 第二篇
建议看看净空法师的《认识佛教》,这份资料讲了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带出大家都不知道的内里实质,应该挺适合对一般对佛教还不了解的朋友,可以从这里开始。
这里有些资料,含有很多介绍,以及上面提到的《认识佛教》,仅供参考: 《认识佛教》【节选】一、什么是佛法 净空法师讲述 前 言 正确的认识佛教,对于初机很重要
很多的同修对佛教的观念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广泛的印行、流通此书,初学,把佛教的正确观念树立起来。
虽然言未完全尽意,但是真诚的供养、真诚的发心,希望有缘的同修,都能欢喜,并得到真实的受用和法益
一、什么是佛法
诸位同修: 在修学佛法之前,一定要对于佛法有正确的认识。
假如我们把佛法认错了,即使费了许多的时间修学,到后来得不到结果,这就非常可惜
因此,我们先把‘什么是佛法’,给诸位同修作最简单扼要的一个会报。
佛教的创始人是xxx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
根据中国历史所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住世七十九年。
现代中国佛教,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盘的纪念日,便是用这个纪年。
历史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
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
我们想要认识佛教,首先要知道: 什么是‘佛’
什么是‘法’
什么是‘佛法’
什么是‘佛教’
这几个问题,对于我们修学,关系非常之大。
‘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
当年为什么不用‘智、觉’这两个字来翻译,而采‘佛陀’这个音译呢
因为佛陀的含意,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中国字汇里的智、觉二字不能够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
‘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
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
就体上讲,智有三种: 第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
第二、‘道种智’: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怎么产生的
从那里来的
现象、过程如何
后来结果如何
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叫做‘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xxx佛,具足这三种智。
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
智慧起用就是大觉。
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觉’也有三类:第一、是自己觉悟了。
第二、是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叫做觉他。
第三、是圆满的觉悟。
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自己觉悟。
他们自觉之后,还没有发心,主动的去帮助别人觉悟;经典里常常说这是小乘人。
大乘菩萨自觉之后,能够主动的去帮助一切希望觉悟的人。
‘希望觉悟’,就是机缘成熟,菩萨一定会主动的帮助他,使他从自觉到究竟圆满的觉悟。
这‘究竟圆满’正如同其他宗教里面赞美‘全知全能’的主——上帝——一样,在佛教称之为‘佛陀’。
佛告诉我们,这样圆满的智慧德能,‘觉’就是它的德能,它的作用,一切众生本来具足。
圆觉经中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也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换句话说,众生与佛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
现在我们把智慧德能都失掉了
怎么失掉的
佛用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这就是我们的病根之所在。
我们从佛境界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受妄想、执著之害;每天还在继续不断的搞生死轮回,也是妄想、执著;生活过得这么苦,还是妄想、执著。
妄想、执著的确是一切迷惑、灾难的病根啊
妄想、执著去掉一分,我们就得一分自在,就恢复一分的智觉;要把妄想、执著断得干干净净,我们的佛性就重新又恢复了,恢复到本来佛了,这个事实真相佛在大经里面明白的告诉了我们。
大智大觉的物件,就是无尽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万事万物。
这个‘万’不是数字,只是形容极多——无量的无量。
佛经上常说,人身上一根汗毛,或说微尘,这是讲小的。
‘正报’小的毛端,‘依报’小的微尘;大的可到虚空法界,这一切事物就是我们智觉的物件,佛用一个代名词代表这些万事万物,这个代名词就叫做‘法’。
所以‘佛法’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
中国人常讲‘佛法无边’,确实是无量无边。
所觉的物件没有边际,能觉的智慧也没有边际。
这无量无边的智觉,诸位要记住,是自己的本能。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件事情是我们很不容易体会的,那就是佛跟我们讲:‘我们本能的智觉与智觉的物件(宇宙人生万事万物),是一不是二。
’这个我们很不容易理解。
实在说,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思惟、观察:假如佛所说的这句话真的能成立——这个智觉是究竟圆满的——,那这句话就可以相信,我们便应该相信;如果说‘能知’跟‘所知’是对立的,这个智与觉就很难讲到圆满;换句话说,那是有限的,不是究竟圆满的。
但是佛告诉我们,‘能知、能觉’与‘所知、所觉’是一不是二。
这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一真法界’,也就是华严最真实、最圆满、最高的境界。
净土宗讲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属于一真法界。
以上,我们明了‘佛法’这个名词的含意,对于什么叫‘佛法’,会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佛教演讲稿范文大全 第三篇
耶稣诞生于释迦摩尼佛之后四百~五百余年。
网上有篇文章说耶稣的基督教脱胎于佛教之净土宗。
其中许多说法是被基督徒强烈反对的。
可以参考一下吧。
最近在阅读一本叫做《Jesus lived in India》的书,中文可以翻作《耶稣居住在印度》。
这本书这十来年来引起了很多基督xxx的异议,原因就是书内引证很多历史证据有力地推测基督教《新约圣经》里面所记载的耶稣事迹其实已经被当时罗马教庭给扭曲了。
而耶稣所传的福音是原自于当时已被传到埃及的佛教。
还证实了摩西出埃及后最后到了犹太人的被承诺的国度其实是在克什米尔(Kashmir)内靠近Srinagar,即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有领域争执之地。
其实当年在民国政府成立后,近代禅宗大师也是复兴五宗的虚云老和尚当时该是有一百多岁高龄了,在他和xxx先生和xxx的分别对话中被问及基督教(xxx先生为基督xxx)和佛教的关系和区别时,虚老曾说过基督教乃源自佛教,也指出耶稣基督曾在印度学佛,其教义有很浓厚的佛教影响。
现在看来这些话没有太大的惊奇,但是虚老当时说是听洋人所说。
但是当时来华的洋人除了做生意的之外就是传教的。
而对于耶稣的真实背景研究和与佛教的渊源也是在1894年一名叫Nicolai Alexandrovitch Notovitch的俄罗斯历史学家在克什米尔附近的一个藏传寺院(Hemis Monastery)里面无意中发现文载后才开示兴起。
但是还是被卫道者打压和尽可能推翻以保基督教的不可置疑真理。
在1910年才有另外一名俄罗斯学者针对这话题在出一书,名为《The life of Saint Issa》或中文可翻译为《圣耶萨的一生》同样将耶稣被佛教影响的说法罗列出来。
这一切的发现都发生在虚老的老年时期,并且在外国,虽说虚老从洋人中得知,但里面的详细内容估计虚老并不知情。
可是且看以下载录自虚公于一百零四岁时为xxx,戴季陶,何应钦等做的佛法开示“答蒋公问法书”的内容:基督教亦脱胎于净土宗《xxx》。
试观耶稣身上搭衣。
与佛相同。
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
耶氏亦说天国极乐。
净土往生分九品。
耶教李林天神谱。
亦言天神分九品。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耶氏亦言你不在人间立功。
上帝不许你到天国。
净宗二六时念佛名号。
求佛接引。
耶氏亦以早晚祈祷上帝哀佑。
至佛门有灌顶之法。
耶氏亦有洗礼之仪--观此耶氏教义。
与净土宗趣。
大致相同。
而耶氏诞生于释迦后千有余年。
当是曾受佛化。
得阿弥陀经之授。
归而根据之。
另行创教。
似无疑义。
且耶氏曾晦迹叁年。
当是赴印度参学。
事虽无据。
而迹其蛛丝马迹。
似非厚诬云云。
其言良非向壁虚构。
不过表面上看来。
耶氏虽类似净宗初机之持名念佛。
实际则远逊之。
耶教着于他力。
明其然。
而不明其所以然。
迹近勉强。
持名念佛。
则重他力自作相应。
如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
“十方如来。
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
若子逃逝。
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
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得见佛。
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今于此界。
摄念佛人。
归于净土。
”有因有果。
故理事无碍。
且耶教说永生。
净宗则云往生净土。
见佛闻法。
悟无生忍。
永生之生。
以灭显生。
有生对待。
终有灭时。
无生之生。
则本自无生。
故无有灭。
此所以称为无量寿(阿弥陀译名)也。
另外这一段节录自由台湾天华出版冯冯著的《空虚的云》中册,笫964页中虚老与xxx先生的对话中说到:孙先生说:「但愿如此吧!本来,不错,革命党主张学习西洋的民主制度与新科学来救中国,但是也主张保全中国故有传统文化的呀!我现在着手写心理建设与伦理建设的演讲稿,也要提及到这些问题的.我认为现在旧的教条已倒,新的道德标准必须
建立! 我们的心理建设,是比经济建设更加重要迫切需要的.而且也必要建基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兼取世界民主自由思想的精华.」「这样太好了!」虚云欢喜说:「希望早日能读到大总统的大作.」孙先生又笑道:「不过,我认为,有些传统的迷信倒是应该排除的.譬如求神问卜,符咒治病,奢侈祭祀,藉神佛诞辰而大肆烧香烛大肆耗费,或者敛财,或者以人为牺牲, 这些通俗,倒是不可不改革的.」虚云说:「大总统说得对,但是所讲的都不是佛教的习惯.佛教也不赞成这一类迷信的!世人迷信媚神,把佛菩萨也拖了进去,以致淆乱了真正的佛教,造成世人误解佛教的本质了!」孙先生说:「我也觉得是这样子!基督是主张博爱的,但是也有些基督徒违背了基督的本意,而去攻击别教,而去发动动战争.这都是很不幸的!其实,我倒觉得基督教与佛教在教义上精神上,原本是很接近的.基督主张博爱不分种族,佛陀主张慈悲有教无类,基督教人要爱仇敌,佛陀教人怨亲平等.基督教人施予,佛陀教人布施.基督说天国就在心里,佛陀教训说法由心造........;我是没有时间去下很多功夫研究,不过心里想,基督教与佛教可能本来是同源的呢?所以我很反对基督教人士与佛xxx互相攻击的.」虚云说:「大总统对宗教有这样深入研究与开明的见解,真是令虚云佩服极了!是的 ,佛教与基督教本是同源的,xxx基督十八岁以后,曾往印度研究佛教,可能曾与马鸣菩萨弟子辈谈过道,xxx在印度留学大约十年或十一二年,才经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去传教济世.」孙先生惊讶道:「有这些事吗?」虚云说:「基督首徒大彼得所写的《水上门徒行传》,有这样的记载,可惜此一经本已被后来的教廷所禁了,以致并无流传.」孙先生说:「若有此书,倒是要研究研究的了!请问何处有此书呢?」虚云说:「我听外国人说,此书仍有少数本子留存于教廷图书馆与大英图书馆等处.」孙先生说:「下次我若往伦敦,可得好好找出来一读了!这本书若再出世,相信对于两教的团结合作必有很大的贡献的!也就是对于世界和平也有贡献啊!」虚云说:「可惜一千几百年前的教廷心作自私,把此书禁掉.」该书也有另一段:蒋委员长说:「虚老方才谈及耶教与佛教之相同点,可否再多分别?」虚云说:「xxx教义与佛教净土宗大致相同!xxx诞生于释迦之后四百余年,自无可能是净土学自基督.阿育王在基督纪元前二七二至二二六年在位,大弘佛教,派遣正法大僧至叙利亚、埃及、马其顿传播佛教,已将佛教观念播种于中东一带.xxx自十二岁初次讲道后的事迹,至xxx三十二岁正式在以色列传道,其中二十年之事迹,全无记载于圣经新约,实无道理!有西洋学者发现xxx大门徒圣彼得所着作的《水徒行述年纪》,载有xxx早年赴印度参学佛教之经过及后来经波斯土耳其而返以色列传道,此一记录,据云当初原载于圣经新约,后彼罗马教廷删除,此一考证,似非厚诬! 若此说成立,则更可证xxx可能受佛教之影响,得到《阿弥陀经》,归国另创新教. 」..................虚老对基督教耶稣的一些生平的了解可谓令人吃惊,再说虚老所说的内容居然与现在的这本《Jesus Lived in India》非常相似但是此书被宗教研究者关注也就是由其于1994年第一次出版后此话题才被更多人认识。当时虚老说里面很多是他老人家的自己猜测,没有实际证据。
但是在这本书内通过实地考察和最新发现的文献记载,很多推测已经被证实可信(或英文常用来形容的“beyond reasonable doubts”),如搭衣洗礼等习惯。
再者,轮回一说和因果说法本来在原始基督教里面是有的,也有转世的启示,但是却被罗马教庭被删去,其原因也是因为有多行不义的王后为免自己遭受果报而勒令焚毁一切有关学说。
在语言学上的研究也证实了很多目前《圣经》里面记载和希伯来语犹太《圣经》的记载其语言源头来自梵文,而这些受梵文影响的字的原意大多是和佛教教义有关。
再者,《圣经》里面的故事和比喻大多源自佛经典故。
佛教演讲稿范文大全 第四篇
读三国、品人生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12号选手,来自燕京小学,我叫秦锐。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三国、品人生。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书中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使我过目不忘,即使抛开了书,它们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
至今,书里的英雄人物、故事情节还历历在目;神机妙算、过人智慧,令人叹服;义胆忠肝、豪迈气概,萦绕于心;民族大义、国家责任 、令人敬仰。
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书籍,更是生活中从事各行各业人们的写照。
曹操的唯才是用,刘备的以情动人,孙权的以德服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都为后人所敬仰;关云长的义薄云天,张翼德勇猛过人,赵子龙一身是胆。
他们在各自有限的生命和舞台上,演绎了自己的壮丽人生。
人生豪迈,对酒当歌,生命苦短世事间几度春秋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民族责任我辈当一力承担
同学们,21世纪,读书是一种生活状态,读书是一种修养,读书是一种需要。
这是一个竞争的年代,这是我们中国复兴的年代,更是一个展示自我、成就梦想的年代。
面对一切的挑战,年轻的我们也许会惊慌失措,也许会止步不前,这些都不可怕。
从现在起读书吧!你将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人生的意义。
很多人选择一些名人传记,或是一些立志方面书记书籍来充实自己,但我觉得《三国演义》会更有价值更有现实意义,当代的学生更应当牢记历史,关注时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历史的车辙已碾过千年的光阴,那些立马横枪,驰骋沙场的英雄们也已化为点点繁星,点缀着浩瀚的历史苍穹,千年之前的是非对错谁又能说的清呢。
静静的春色,微微的春风,看繁星点点,思索着书中的收获,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再看到当年金戈铁马的场景,但你不能让灰尘蒙蔽了双眼。
读一本好书会让你更为理性的认识事物,了解生活,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