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最新3篇)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篇一
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被誉为“田园诗人”,他的诗作凝聚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陶渊明的一生可谓传奇,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坚守原则的人。他的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持。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文人,他生性洒脱,不喜权贵富贵,更不愿为名利所累。有一次,陶渊明被聘为官,但他坚决拒绝了这份官职,因为他认为这会束缚他的思想和创作。他宁可过着贫困清贫的生活,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种坚守原则的精神令人钦佩。
陶渊明的坚持并非源于骄傲与自负,而是源于对内心的坚定和对人生的理解。他认为,名利虽重要,但并非价值唯一的追求。在他看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选择了远离纷扰,独自隐居山林,与自然为伴,与心灵对话。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深刻启示着人们,不应被现实的利益所迷惑,而是要坚守内心的信念,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他的坚持,给人们以启示:人生并非只有名利,内心的平和与自由才是最珍贵的财富。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篇二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传颂千古,激励着后人。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名利至上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往往为了五斗米而不惜折腰。然而,陶渊明的故事告诉我们,内心的坚守和追求,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陶渊明的坚持并非易事,他放弃了官职、财富,选择了隐居山林,独处于自然之中。他的选择虽然被人们嘲笑和误解,但他却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不为外物所累。他深知,名利虽好,但最终只是过眼云烟,唯有内心的平和与自由才是真正的财富。
陶渊明的故事给我们以启示,人生并非只有物质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净化和追求。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迷失了自我,忘记了最初的梦想和初衷。只有像陶渊明那样,坚守内心的信念,追求心灵的自由,我们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是一面镜子,照亮着我们内心深处的迷茫和困惑。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更应像陶渊明一样,坚守初心,追求心灵的自由,不为五斗米折腰,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迎接人生的真正挑战。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篇三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引导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那么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吧。
篇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篇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官员为政清廉与否,自律相当重要,但他律亦不可少。下面的几则古人劝廉的故事,对于今天加强廉政建设无疑也大有裨益。
篇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