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海明威(最新3篇)
老人与海海明威 篇一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深情的作品,讲述了一个老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搏斗的故事。这个老人孤独而坚强,他的坚持和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事中的老人,虽然身体已经衰老,但内心依然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挑战的勇气。他孤身一人出海,与那条强大的鲨鱼搏斗,最终虽然失去了鱼的身影,但却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自尊。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海明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总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老人的坚持和毅力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放弃,才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
《老人与海》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作品,通过老人与鱼的搏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不要轻易放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
老人与海海明威 篇二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经典之作,故事情节简单却富有哲理。老渔夫孤独而顽强,他与大海的搏斗让人心生敬意。
故事中的老人虽然年迈,却依旧不放弃对海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他独自出海,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搏斗了整整三天三夜,最终成功捕捉到了这条巨物。尽管最终鱼被鲨鱼吃掉,老人却没有失去勇气和信心,他坚信自己会再次获得胜利。
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的真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老人与海的搏斗,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的尊重,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挑战。
《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让人感慨万千,为老人的顽强和坚持而动容,为他的勇气和信念而赞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人生道路上充满坎坷和挫折,也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相信自己,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老人与海海明威 篇三
老人与海海明威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老人与海作品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人与海海明威相关资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内容梗概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写作背景
《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1936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记叙了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作者简介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26年出版《太阳照常升起》。1929年出版《永别了,武器》。1940年发表《丧钟为谁而鸣》。1952年发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普利策奖及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著名的小说学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现代文学巨匠。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小说作家之中,他的作品常常被人们和与他同时代的福克纳和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相提并论。海明威的四大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年),《永别了,武器》(1929),《丧钟为谁而鸣》(1940)和《老人与海》(1952年),加上他出色的短篇小说故事,对现代小说的贡献远远超过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可以和福克纳相比肩。
福克纳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比海明威获得这样的承认要早几年,但他们各自小说的表现方式是如此不同,以至于后者的奖项对海明威和福克纳两者的文学地位几乎没有做什么评论。和福克纳的小说《密西西比》相比,海明威的主要著作表现出更简明的结构,语气和人物角色也显得更具叙事的特征。
和这点同样重要,甚至比这更加重要的是,海明威这种以坚持使用简短、具体而直接的平铺直叙的文体和完全由对话构成的场景为主要特点的写作风格,使他的小说和短篇故事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够立即被确认是作者本人所写的特征。由于他写作的风格以及他个人生活的风格,人们倾向于把他当作一群美国作家中的代表性人物,这些作家的作品反映了美国人所特有的一种寓于行动中的精神,即勇敢、直率以及坚定的独立精神。他本人是一个曾经参加一战的负过重伤的老兵、一名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战士,同时还是一位热爱户外活动、有着诸多人生追求的“硬汉”,这样的背景加深了他和他作品之间的这种联系。
但是,这种把海明威仅仅作为一个美国式的独特天才的认定方式是值得商榷的。虽然他的主要小说中有3部是通过美国人叙述,并且(或者)是在美国人中叙述的,但是海明威小说中的主角是旅居国外的人,而且小说的背景环境被设定在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后来的古巴,而不是美国本身。
尽管海明威早期的创作生从与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和与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这位影响大一些)的联系中获益,但实际上他的美学和他在法国遇见的那些移居巴黎的.美国诗人所共有的审美观更加接近。这些诗人中有T.S.艾略特,埃兹拉·庞德,以及对他影响最为深远的,格特鲁德·斯泰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认识到,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技巧确是直接的,但并不是简单平淡的。
海明威的作品是一个艰苦的挑选的结果,作品中每个单词都承担确定的叙事任务。语言上的精雕细琢,反过来在作品中心人物的思想和经历上体现出来,不论这些人物是单纯的讲述者,或是逐步揭示情节的焦点角色。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作品中的必然表现就是,作品的全部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推动情节发展:作品背后总是有一个联系和逻辑性的世界,作品中包含的每个细节(甚至是省略的细节)背后都有潜在的原因。
我们也注意到,尽管海明威的小说通常遵循一种简单的、一直向前发展的时间顺序,比如《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三天时间,但他也有用对过去相关事件的简短回忆当作插叙或倒叙。这这些写作手法深化了作品中人物形象,并形成另一种并不是一直向前叙述的叙事结构。
海明威是直率的。但同时,他非常地细心和敏锐,这种细心和敏锐我们不能认为是美国文学的特色所导致的。所以总的来说,海明威是一位国际艺术家,他从没有放弃他作为美国人的标志性身份,但他所进入的艺术领域太深沉也太广大,以至于根本不能用任何单一国家的文化去界定它。
创作历程
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
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一天夜里,他被炸成重伤,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0余块。他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
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他身上至死还留下一些无法取出的弹片。
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亨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时被认为是擅离职守的军官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亨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亨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无法再过宁静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明威以记者身分活跃在欧、亚战场。1941年海明威曾来中国采访,在重庆秘密会见过周恩来,并写过6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珍珠港事件后,他甚至曾驾驶着自己的摩托艇在海上巡逻以监视敌人潜艇的活动。他还曾率领一支游击队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他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指定时间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乔顿炸毁了桥梁,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桑提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
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给他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终于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以自杀这种方式解脱了自己。这也是海明威“硬汉子精神”的一种追求吧。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消逝。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伟大作家的陨落!
老人与海读后感
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放弃
今天,我看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让我对它爱不释手。
《老人与海》主要讲述了老渔夫圣地亚哥,一连出海84天,都没有捕到一条鱼。第85天,圣地亚哥出海很远,遇到了一条体型异常庞大的马林鱼。老渔夫与它“战斗”了足足两天,终于捕获了大马林鱼。没想到,在返航的途中,又遭到无数鲨鱼的袭击。老渔夫拼死抵抗,最终带着被鲨鱼撕咬得几乎只剩骨架的马林鱼回到了家。
老渔夫在抓捕大马林鱼的过程中,体现出了“硬汉”本色:即使身负重伤,行动不便,依旧不肯放弃,坚持与猎物搏斗。我想:正是心中的那一股冲劲儿和坚定的信念,才让他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难道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让我最为敬佩的是,老渔夫在与鲨鱼搏斗时,表现出的那种永不放弃的大无畏精神。面对重重困难和危险,他毫无畏惧之意,勇于拼搏,这正是老渔夫身上,那金子般闪闪发光的精神和意志。
书中有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绝不能放弃。”这正是鼓励人们积极上进的金玉良言。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但遇到困难时,我却时常害怕和退缩,这和坚强勇敢的老渔夫相比,真是差之千里啊!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脸颊发烫,心中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要像老渔夫那样勇敢面对,用尽一切办法,战胜它们。如果失败了,就在跌倒处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进。
《老人与海》给了我莫大的启示,我意犹未尽,继续在书的海洋中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