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弟子规【优选4篇】
文章1:中华弟子规 篇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弟子规一直被视为孝道教育的经典之作。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弟子规旨在教导子女如何尊敬父母、尊师重道、孝敬长辈。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扎根已久,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弟子规中的许多规定都强调了对父母的孝道。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都体现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在古代,子女们要时刻尊重父母的意见,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父母的期望。这种孝道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顺。
除了对父母的孝顺,弟子规也强调了对师长的尊重。在古代,师长在社会中地位崇高,子女们必须恭敬师长,言行举止要符合师长的要求。即使在现代社会,尊师重道的观念依然被提倡。学生们要尊重老师的教诲,尊重学长的意见,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美德。
总的来说,中华弟子规所传达的价值观念是永恒的。孝顺父母、尊重师长、敬畏道德规范,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弟子规教导我们用心去体会这些价值观,将其融入生活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文章2:中华弟子规 篇二
弟子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于培养子女的品德和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弟子规所强调的孝道、尊师重道等价值观念,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行为准则,指引着人们的行为举止。
在现代社会中,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疏远。但是,中华弟子规所传达的孝道观念却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对家庭的情感连接,让人们更加珍惜亲情,更加尊重长辈。
此外,弟子规还强调了对师长的尊重。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资源丰富,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但是对师长的尊重却有时被忽略。弟子规通过教导子女尊重师长,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观念。这种观念不仅对于个人的修养有益,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
总的来说,中华弟子规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孝道、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的中华传统美德。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始终牢记这些价值观念,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中华弟子规 篇三
导演:刘伟
类型:国产动画片
题材:教育
集数:120
每集长度:第一季25分钟,第二季13分钟
制作单位:北京妙音动漫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表达观念
这部动画通过一个个由启蒙书《弟子规》改变而来的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串接起来,影响孩子去模仿着像剧中人物正确的做法。
动画音乐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啦啦啦(×15)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啦啦啦(×12)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训致
中华弟子规 篇四
孩子从幼儿园便开始学习背诵《弟子规》了,算来已经三年时间,这三年来,我们全家坚定的将《弟子规》作为家训,作为指导我们教育引导孩子的依据,更作为全家人的日常行为准则,衡量、反省我们和孩子的行为,期望能够不断在生活中学习提高。孩子有了明显的成长进步,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越来越明显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我们父母则因受到《弟子规》的引导,也开启了一扇智慧大门,开始更广泛的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也更深入的学习、理解中国几千的道德文化义理。
这个寒假,学校更是提倡家长和孩子,观看《中华弟子规》系列动画片,希望借助这款动画片,生动活泼的将《弟子规》的精神传达给每一位家长和孩子。我们感恩学校的这份用心,也感谢学校在落实力行《弟子规》方面的坚持。
在陪孩子看《中华弟子规》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比如《中华弟子规动画片》是动画片,非常容易吸引孩子,孩子也看得懂其中的孝、悌、忠、信等道理。可是,孩子因为喜欢、入迷,看了一集又一集,当我们告诉孩子时间太长了,不能再看时,孩子便不愿意了,不愿意听父母的话,接下来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闹情绪、闹别扭。而此时她们似乎完全忘记了刚才的动画片中刚教她孝敬父母,现在她却因为看不了《中华弟子规动画片》而不愿听从父母教诲,违反了《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责,须顺承”的教诲。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情。上学期,学校曾经组织过一次“孝道演讲”的现场会,一位老师用孝的道理和故事打动了全场,孩子们抱着爸爸、妈妈呜呜痛苦,孩子们完全被感动了。可是演讲结束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主持人向大家推荐一本讲孝道的书籍,这时孩子们便开始向父母索要,要求父母给自己买,不少父母因为各种原因不想买这本书,可孩子们的表现是什么呢?不少孩子一听到父母不给买这本书,便哭着闹着也要买,一副不给买就不依不挠的样子。许多父母无奈之下,只好掏钱买了。这个有意思的'细节当时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但这里面却包含着很大的问题。孩子们刚听了一场孝道演讲,而且被感动的史无前例的痛哭,按说这场演讲对人的教化应该非常有效,可是孩子们接着便用哭闹的方式逼父母达成自己的意愿,马上做个违反孝道之事,而演讲者此时也并没有发现这有什么问题。试问:孝道难道只是用来感动的吗,孝道难道只是挂在嘴上讲的吗?
前面的两个例子,其实都反映了我们学习《弟子规》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只说不做!正如《弟子规》中最终告诫的:但学文、不力行、长浮华、成何人!如果只说不做,那书是会白读的,圣贤教育再好,做不到那也是没用的空理。所以,为什么传统文化在今天这个社会如此衰落,为什么传统文化今天会有那么多人不认可,人们也体会不到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妙用?因为传统文化讲的道理,根本没有人真实的应用到生活中去,既然没有真正落实,再好的道理也不会产生效用,这样许多人便错误的认为传统文化讲的道理是没有用的、甚至是错误的。其实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圣贤教诲有问题,而是读书人出了问题:只说不做,严重败坏了圣贤教诲的名声。就如同老师教给我们如何种果树,我们也把方法背的滚瓜烂熟,可种树的时候呢我们就是不按这个方法去种,结果树栽不活、果实也结不出来,最后我们便气愤的说老师讲的道理都是错的,方法我明明背过了,只是我没按照那个做,结不出果实 却怨老师。这个人蠢到家了吧,但愿我们不再去做这样的事。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如果希望运用《弟子规》培养孩子成才,那么首先父母应该切实学习、落实《弟子规》,父母如果都做不到,那孩子看到父母说一套、做一套,怎么可能还按《弟子规》上的做呢。另一方面,人都是有坏习气的,圣贤的教诲往往便是教我们弃恶扬善、修身改过的,如果我们一遇事情,不是用圣贤道理来处理,而是被以往的坏习气支配着做事,圣贤教诲毫不起作用,那读书又有何用?圣贤教诲只所以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问题和灾祸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成就我们的人生。如果学了不做,问题依然存在,发展下去便是以后人生的问题和灾祸。
所以,学习《弟子规》的根本在于落实,就是切实能做得到。即使现在还做不好或做不到,最起码也要入脑入心,有这些圣贤教诲的意识在脑子里。遇到事情,我们先要有能力辨别、认识,做到见微知著,从表面看到问题的本质。从孩子哭闹、逼迫父母,看到孝道教育并未成功,看到嘴上讲、受感动,距离真正的“做得到”还很远。如果我们天天如此对待生活、对待事物,因循怠惰,结果便是看清事情的好坏,结果便是糊里糊塗的处理人生,这样怎么能期盼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呢?如此只会被命运牵着鼻子走罢了。
落实《弟子规》应该就在当下,就像一位老师讲的“当下就是考试”,每一件事情都在考验我们的智慧和德行。我们不用讲太多的豪言壮语,更不要虚荣傲慢,我们只需要用心的观察我们自己、观察孩子的行为,多想想我们的一言一行,倒底有没有偏离《弟子规》,我们有没有宽容自己的怠惰和错误,我们有没有“自欺欺人”,我们有没有拿着弟子规权当摆设装饰,我们有没有让弟子规成为我们和孩子的日常行为准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每个人遇到问题、烦恼和困境,都应该想到自己有没有偏离《弟子规》?自己当下的言行,有没有依照《弟子规》来做?若离开了当下落实,《弟子规》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