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寓言故事《兵不厌诈》(优质3篇)
成语寓言故事《兵不厌诈》 篇一
从前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它总是用各种手段来捕食小动物。有一天,它决定用诈术来捕捉一只兔子。于是,它躲在树丛中,假装受伤,发出呻吟声。
兔子听到呻吟声,心生怜悯,走过去查看。狐狸见机不可失,立刻伸出爪子,想要抓住兔子。但是,兔子灵机一动,立刻意识到狐狸的诡计,它迅速躲开,并大声喊道:“兵不厌诈!”
听到兔子的喊声,其他动物赶来帮助,狐狸见状,只能灰溜溜地逃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敌人的时候,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的诈术所迷惑,要时刻保持警惕,这样才能避免陷入敌人的陷阱。
成语寓言故事《兵不厌诈》 篇二
在古代,有一位国王因为内外交困,被邻国的敌人围困在皇宫中。国王十分焦急,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就在这时,一位智者前来相助。
智者对国王说:“陛下,我们可以利用‘兵不厌诈’这个成语来化解危机。”于是,智者提出了一个计划:让士兵们在夜晚偷偷地撤离皇宫,并留下几个士兵假装守卫。
第二天早晨,邻国的敌人看到皇宫内只有几个守卫,以为国王已经放弃,便决定发动攻击。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其实皇宫内早已空无一人。
当敌人冲进皇宫时,国王派出埋伏的士兵从四面包围,一举歼灭了敌人,成功摆脱了围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敌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来化解危机,不要被表面的诈术所迷惑,要善于运用智慧,保持警惕,才能取得胜利。
成语寓言故事《兵不厌诈》 篇三
【成语】: 兵不厌诈
【拼音】: bīng bù yàn zhà
【解释】: 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出处】: 《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举例造句】: 若说兵不厌诈,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近义词】: 兵不厌权
【反义词】: 先礼后兵
【成语故事】:
“兵不厌诈”这则成语的厌是:满足,诈:欺骗手段。用兵作战可以尽可能多用欺诈的'战术迷惑对方,以获取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难一》,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舍为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在这个故事中,还引申出另一个成语“退避三舍”,用来比喻退让或回避,避免发生冲突。
兵不厌诈历史典故
汉安帝在位期间,羌族部落经常侵扰汉朝边境,有一次竟然把汉朝的武都郡包围了起来,汉安帝忙任命虞诩率军抵抗羌军。虞诩率人连夜赶往武都郡,部队到达陈仓、崤谷一带时,被大批羌军阻挡。虞诩见此情形,忙下令部队停止前行,然后大造声势,说朝廷派的大军随后就到,到时就对羌军前后夹击。羌军不知是计,便兵分四路抢掠粮草。虞诩见羌军分散开来,就抓住时机,突破羌军的防线,继续向武都郡进发。
虞诩命令军队全速前进,每天行军一百多里,命令各队士兵第一天挖两个灶坑,并且以后逐日增加一倍。将领不解其意,问他说:“孙膑领兵作战,每天减灶以迷惑敌军;兵法说每日行军三十里,可确保安全。我们每日加灶,一天行百里,都不合先人的规矩啊!”
虞诩回答说:“用兵打仗要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羌军人多势众,士气高昂,我们不能与之硬拼。如果我们行动缓慢,必会被羌军赶上。兵不厌诈,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当年孙膑减灶,是为了佯装弱小;如今我们加灶,是为了佯装强大。”
羌军见汉军每日加灶,以为汉军的兵力正在不断增加,就不敢继续紧追其后,虞诩的军队才能安全地进入武都郡。虞诩又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作战,大败羌军,使动荡的武都郡最终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