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寓言(优秀3篇)
韩非子的寓言 篇一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韩非子》中包含了大量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言辞,向人们传达着深刻的道理。其中一则寓言是关于“鸟笼”的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贵族养了一只美丽的鸟,为了让这只鸟永远属于自己,他将它关在了金丝笼里。鸟虽然被关在笼子里,但它仍然保持着高贵的气质和自由的本性,不愿被束缚。每天它在笼子里欢快地歌唱,却始终无法飞出笼外。
有一天,贵族的朋友来拜访,见到了这只美丽的鸟,便对主人说:“这只鸟实在太美了,太可惜了,为何不放它飞出去,让它在自由中展翅飞翔呢?”主人听了这番话,心生感悟,于是打开了笼门,鸟顿时振翅向天空飞去,欢快地唱着。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与动物一样,都有追求自由的本性。束缚和压抑只会使人变得消极和压抑,而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来自于自由自在。在面对他人的需求和愿望时,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选择,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志。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启示人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只有理解这些故事背后的道理,才能真正领悟到韩非子的思想精髓。
韩非子的寓言 篇二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的著作《韩非子》中包含了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其中一则是关于“狐狸和乌鸦”的寓言。
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和一只乌鸦在一块牛角上争吵不休,狐狸说:“我比你更聪明,因为我懂得许多智慧的道理。”乌鸦则回答说:“我虽然不如你聪明,但我有一种美丽的歌声,可以打动人们的心。”两只动物争执不下,最终找来了一只老鹰作为裁判。
老鹰听完两方的争论后,微笑着说:“你们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狐狸有智慧,乌鸦有美妙的歌声,各自的特点都有其价值。为何要争吵呢?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应该珍惜和发扬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要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优点。只有相互包容和欣赏,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处,创造美好的生活。
通过这则寓言,韩非子教导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尊重他人的选择和价值观,避免无谓的争吵和冲突。只有在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和谐共处,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韩非子的寓言 篇三
鲁相嗜鱼
【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①,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其弟子谏曰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③,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⑤,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⑥。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下》)
【注释】
①公孙仪:复姓公孙,名仪。战国鲁穆公时的丞相。②弟子:门徒(亲受业的高第生称弟子,转相传授不直接受业的普通学生称门生,统称为门徒或诸生)。谏:规劝。③唯:因为。④即:假如。下人之色:指仰承别人的脸色。⑤此:这样。不必:未必,不一定。致:送给,给予。⑥为:帮助,治理。
【译文】
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做了鲁国丞相。他特别喜欢吃鱼,一国上下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一筐筐活蹦乱跳的应时鲜鱼进献给他。但是,公孙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门徒有些不解,规劝他说:“先生特别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子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明确拒绝别人送鱼。假如接受别人的鱼,难免就会仰承别人的脸色。仰承别人的脸色办事,将会走上违法的道路,违法就会被罢免相位甚至入狱蹲监,这样一来虽然想吃鱼,未必还会有人无缘无故地送鱼给我,我又失去了俸禄,吃鱼的机会就没有了。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就不致于违法而失掉相位,这样我虽然爱吃鱼,还有足够的俸禄,能够长期供给自己吃上多种多样美味可口的鱼。”
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守法的思想品格,在这里明白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而且明白告诉人们,‘需要别人的帮助,等着别人来监督,不如自己管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