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成语和解释【经典6篇】
寓言故事成语和解释 篇一
在中华文化中,寓言故事一直被广泛运用,通过讲述动物或其他事物的故事来表达哲理和道德。这些寓言故事中经常出现一些成语,这些成语既有趣又富有哲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来介绍几个常见的寓言故事成语及其解释。
1. 望洋兴叹
这个成语源自于《庄子·逍遥游》,故事中描述了一个人站在海边,望着辽阔的大海,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心情低落,感到无能为力的状态。
2. 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源自于《列子·天瑞》,故事中讲述了杞人忧天,担心天空会塌下来。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杞人忧天的人,即杞人之忧,无稽之谈。
3. 狐假虎威
这个成语源自于《庄子·外物》,讲述了狐狸借助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借助他人的势力欺压他人。
4.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源自于《淮南子·人间训》,讲述了一个人在夜晚听到了杯弓蛇影,感到害怕。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因为杞人忧天而感到恐惧。
这些寓言故事成语虽然来源于古代的故事,但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成为人们交流中的常用词汇。通过这些成语,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和道德,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寓言故事成语和解释 篇二
寓言故事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些成语通过寓言故事传播着道德和哲理。下面就来介绍几个经典的寓言故事成语及其解释。
1. 井底之蛙
这个成语源自于《庄子·列御寇》,讲述了井底之蛙只看到了自己眼前的一井水,不知道外面的广阔世界。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眼光狭隘,见识浅薄的人。
2. 鸠占鹊巢
这个成语源自于《吕氏春秋》,讲述了鸠鸟占领了鹊鸟的巢穴。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篡夺他人财物或地位的行为。
3. 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源自于《庄子·外物》,讲述了一个人画了一条蛇,因为嫌不足,又在蛇身上加了脚。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做事过度,反而适得其反。
4. 猿臂喙足
这个成语源自于《吕氏春秋》,讲述了猿猴用手臂代替了尾巴,用嘴巴代替了脚。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变动不自然,不合常理。
这些寓言故事成语通过古代的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了人们交流中的常用词汇。通过这些成语,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和道德,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寓言故事成语和解释 篇三
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路上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要申舟不向宋国借路。申舟说:“如果不借路,宋国人会杀我。”
“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楚庄王说。
果然,不向宋国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宋国君臣认为这是对本国的莫大侮辱,就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立即发兵攻打宋国,一下子就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军还是没有取胜。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晋景公想要发兵去救宋,国大夫伯宗说:“大王,我们不能出兵,古人有话说:‘鞭子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于上。’现在楚国强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晋国虽然强大,可是能违反天意吗?俗话说:‘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虫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还是忍一忍吧。”
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停止发兵,改派大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
宋国人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几个月,楚军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国求和,并带走宋国大夫华元作为人质。
鞭长莫及的启示:
不管做什么,都不要奢求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要做,就做自己能力所能涉及的范围内的才是最适合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鞭长莫及的主人公是谁?
鞭长莫及的主人公是晋景公
鞭长莫及:原意是虽然鞭子长,但是打不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晋景公的简介:
景公,姬姓,名獳,春秋时代诸侯国晋国的一位君主。为晋文公之孙、晋成公之子。于前599年继其父晋成公在位,至前582年去世,共计十七年,之后由其子晋厉公继位。
寓言故事成语和解释 篇四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对牛弹琴的启示:
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谁?
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公明仪
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也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公明仪的简介:
公明仪,战国时代人物。自幼有音乐天赋,平日拿筷子敲碗,音调铿锵殊妙。然而家境贪寒,买乐器不起,只好跳踢踏舞。后有宫庭乐师弥留之际,以为孺子可教,将毕生钟爱之琴馈赠于他。
寓言故事成语和解释 篇五
春秋时期,孔子被世人尊为圣人。他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学识渊博的,一定要好学多问。
一次,孔子去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礼仪式时,他不时地向人询问。有人嘲笑他不懂礼仪,孔子听到这些后,毫不在意,并且说:“遇到不懂的事便问个明白,这才是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当时卫国的大夫孔圉为人耿直,并且谦虚好学。
他去世后,被授予“文”的谥号,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心中不服,就询问孔子为什么孔圉可以谥号为“文”。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于学业,不因为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因此,才可以用这个‘文’字作谥号啊!”
不耻下问的启示:
一个人要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
不耻下问的主人公是谁?
不耻下问的主人公是孔圉
不耻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孔圉的简介:
孔圉又称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因而死后,被授予"文公"的谥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寓言故事成语和解释 篇六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言谈微笑,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稍用淡妆,身着衣服朴素,但是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她实在太美了,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着她。
乡下有一个丑女人,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可用扭捏作态一词形容。结果,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子和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东施效颦的启示:
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东施效颦的主人公是谁?
东施效颦的主人公是西施
东施效颦: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
西施的简介: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