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难点赏析(优选3篇)
木兰诗难点赏析 篇一
《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描写了木兰代父从军的英勇事迹。然而,这首诗中也有一些难点需要仔细品读和解析。
首先,诗中的“旌旗”一词。在古代,士兵出征时会随军旌旗,这是一种象征军队的标志。而在《木兰诗》中提到“旌旗”一词,暗示着木兰在军队中的身份。她替父从军,不仅英勇无畏,还能够应对各种战场情况,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其次,诗中的“马鞍”一词也颇具深意。马鞍是骑马者坐在马背上的工具,是骑士的重要装备。在《木兰诗》中,木兰换下了女儿家的绣衣,穿上了男装,跨上了马鞍,这个细节不仅展现了木兰的果敢和坚定,同时也暗示着她的胆识和果敢,决心代父从军,完成家族使命。
另外,诗中的“黄鹤”一词也颇具启发性。黄鹤是传说中一种神鸟,象征着吉祥和幸福。在《木兰诗》中,木兰的战功传遍了天下,堪比神鸟黄鹤,这是对木兰英勇事迹的高度赞扬和颂扬。她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得失,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展现了真正的英雄气概。
综上所述,《木兰诗》虽然表面看来简洁明了,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难点需要深入品味。通过对诗中一些关键词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木兰的英勇事迹,感受到她的勇气和毅力,进而领悟到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真正内涵。
木兰诗难点赏析 篇二
《木兰诗》是中国古代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描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英勇事迹。然而,这首诗中也有一些难点需要我们仔细揣摩和品读。
首先,诗中的“缝衣”一词。在古代,女子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绣花缝衣,而在《木兰诗》中,木兰为了代父从军,放下了女儿家的绣衣针线,这种牺牲个人兴趣和妇女传统角色的行为,展现了木兰的大无畏和家国情怀。
其次,诗中的“执戟”一词也颇具深意。执戟即持戟,是战士出征时的标配。而在《木兰诗》中,木兰代父从军,亲手持戟上阵,这种男儿本色和勇武气质,彰显出了木兰的刚毅和果敢,体现了她的决心和拼搏精神。
另外,诗中的“十二月”也是一个难点。在军队出征征战的季节里,十二月的寒冷和严寒无疑给士兵们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而木兰代父从军,冒着寒风雪雨,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这种坚韧和顽强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感悟。
总的来说,《木兰诗》虽然篇幅不长,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难点需要我们仔细揣摩和品读。通过对诗中一些关键词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木兰的英勇事迹,感悟到她的坚韧和勇气,进而领悟到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真正内涵。
木兰诗难点赏析 篇三
木兰诗难点赏析
木兰诗着墨较多的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木兰诗难点赏析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1、《本兰诗》怎样开始故事,写出木兰决定代父出征?怎样描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这样描写各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开始,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点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分。“不闻机抒声,惟闻女叹息”,忽然停机不织,连声叹息,自然地引起爷娘的发问,引出木兰的回答。“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决定代父出征。这段诗句,描写出机声唧唧,停机叹息,一问一答,极富生活实感;表现出木兰深明大义,再三考虑,毅然决定,代父出征。
2、《本兰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木兰行军的情景?这样描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前后四句之间,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表现出木兰行军途中的情景。“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和行军的神速:“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内心世界。这八句诗,形象地描写出木兰行军途中的豪迈气概,细腻地透露出她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又是对整个行军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
3、《本兰诗》怎样描写战况?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战况?
既以“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形象地概括出艰苦的战场生活,表现出木兰的豪壮气概;更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高度概括、形象具体地写出战况。这一对偶句,互相对照补充,写出了战争时间的持久和战斗情况的激烈,表现出木兰身经激烈百战,英武骁勇善战,胜利凯旋而归,树立起了她长期奋战、英勇善战、保卫家乡的英雄形象。
4、《本兰诗》怎样逐次描写木兰凯旋归来的情景?各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先描写木兰凯旋归来,朝见天子的情景。这段描写,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夸张描写天子厚赏木兰,并将满足她的愿望,有力衬托“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了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接着描写木兰凯旋、回到家中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手法,描写出一家老少因木兰归来,而产生的各具年龄、身分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的胜利归来,给全家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最后描写木兰理妆和见伙伴的情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尚,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描写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动作,表现出她久征归来,恢复女装,欣喜兴奋的感情。“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的惊诧和对木兰的赞叹,衬托出了木兰从军当中的细心和机警。木兰“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自我比喻,更闪耀着幽默和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和自豪的感情。
5、《本兰诗》中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十二”和“百千”都是具体数字吗?
不是具体数字。“十二”和“百千”都是虚数,指很多的意思。作者用夸张的语言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6、《本兰诗》写木兰得胜归乡,其家人分别用怎样的方式迎接的?
木兰的家人是这样相迎接的: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7、《木兰诗》有哪些艺术特点?
⑴ 这首诗巧妙地将现实中的悲剧转化为艺术上的喜剧。尽管木兰替父从军出于自愿,但实属迫不得已。作为一个女儿家,在军旅生活中的艰辛困苦,简直令常人难以想像。这含有浓重的悲剧气氛的故事,作者却写成了喜剧,诗中没有悲悲切切,没有愁苦之声,有的是英姿飒爽,清新刚健,结尾还很风趣幽默。木兰女扮男装,出奇获胜,真可谓一出喜剧!
⑵ 详略得当,布局合理。木兰一去十载有余,其间会有许多事情发生。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加以描写,而是集中描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的境况,归乡时家人的兴奋喜悦之情景和木兰恢复女儿本色的一系列行为。至于木兰的容貌,武艺,她如何化装打扮,全都略去不写。而木兰如何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英勇杀敌,作者仅以三组整齐的句子高度概括,写得简略。这样安排,能够很好地突出木兰奔忙的情态,木兰对父母亲人的真挚情意,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好地为诗歌的主题服务。
⑶ 壮美和优美,凝重和轻松有机结合。从风格上讲,本诗有的段落壮美,有的段落优美。两个“旦辞”和两个“暮宿”,以及“万里赴戎机”六句表现了行军作战特有的雄壮悲凉,笔墨凝重,属于壮美类型;诗的结尾“爷娘闻女来”段到结束,栩栩如生地摹写出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的`人物,欢喜欣然的举止神情,笔调轻松活泼,属于优美类型。从人物个性上说,本文有刚柔相济的特点。木兰替父从军,其性格不是单一色彩的,她既有男子的刚毅勇武,又有少女的天真俏皮,不失女子本色。刚强与柔美两种性格在木兰身上实现了完美的统一,木兰的形象也得到多方面的立体的展示,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8、《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歌对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惜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安排,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如果将木兰十年征战的生活详写,就会大大冲淡诗的主题,削弱了木兰的形象。本文详写的内容,集中体现了木兰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不慕名利、热爱和平、热爱家乡的优秀品质。
9、《本兰诗》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诗是不是对偶句?为什么?
这两句不是对偶句。
对偶句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组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是对偶句。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两个句子的结构不相同,所以不是对偶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