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诈骗短信看上去那么弱智?阅读理解附答案(精选3篇)
为什么诈骗短信看上去那么弱智?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接到诈骗短信的情况屡见不鲜。然而,许多人都会发现这些诈骗短信看上去非常“弱智”,充斥着拼音、错别字和语法错误。为什么这些诈骗短信会如此“低智商”呢?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些阅读理解,并给出答案。
首先,诈骗短信之所以看上去“弱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诈骗分子的目标对象往往是那些相对容易受骗的人群。这些人可能是年长者、缺乏网络安全意识的人,或者是刚接触互联网的不够谨慎的人。因此,诈骗分子选择使用简单、容易理解的文字,以便更容易欺骗他们。
其次,诈骗短信看上去“弱智”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免被技术公司的反诈骗系统检测。技术公司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来识别和拦截诈骗短信,因此诈骗分子故意在文字中加入拼音、错别字等“弱智”元素,以规避这些系统的检测,从而更容易将短信发送给潜在受害者。
最后,诈骗短信看上去“弱智”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制造一种紧急、危机感。这些短信通常会声称你的银行账户被盗、税务部门追缴欠款等,以引起受害者的恐慌和紧张,让他们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决定。通过制造紧急感和恐慌,诈骗分子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综上所述,诈骗短信看上去“弱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针对目标对象、规避技术检测和制造紧急感等方面。因此,在接到类似短信时,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被短信中的文字和信息所迷惑,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以免受到损失。
为什么诈骗短信看上去那么弱智?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二
诈骗短信看上去“弱智”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这些短信充斥着拼音、错别字和语法错误,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诈骗。但为什么诈骗短信会故意选择这种“弱智”的方式呢?以下是一些解释和阅读理解。
首先,诈骗短信看上去“弱智”主要是为了筛选受害者。诈骗分子通常通过发送大量的短信来获取受害者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随机的。通过采用“弱智”方式,诈骗分子可以筛选出那些容易受骗、缺乏网络安全意识的人群,从而更容易实施诈骗行为。
其次,诈骗短信看上去“弱智”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迷惑受害者的判断力。这些短信通常会声称你的银行账户被盗、税务部门追缴欠款等,以制造紧急感和恐慌。通过在文字中加入拼音、错别字等“弱智”元素,诈骗分子可以让受害者在恐慌和紧张中失去冷静思考,从而更容易达到诈骗的目的。
最后,诈骗短信看上去“弱智”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规避技术检测。技术公司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来识别和拦截诈骗短信,因此诈骗分子故意在文字中加入拼音、错别字等“弱智”元素,以规避这些系统的检测,从而更容易将短信发送给潜在受害者。
综上所述,诈骗短信看上去“弱智”的原因主要包括筛选受害者、迷惑受害者的判断力和规避技术检测等方面。因此,我们在接到类似短信时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被短信中的文字和信息所迷惑,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以免受到损失。
为什么诈骗短信看上去那么弱智?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三
为什么诈骗短信看上去那么弱智?阅读理解(附答案)
为什么诈骗短信看上去那么弱智?
在英文Email里,最流行的垃圾邮件就是尼日利亚王子,大体故事情节是尼日利亚几位高官要把巨额资金以国家秘密的形式转移到国外,需要使用你的名义和银行账户,转移成功之后你将获得上千万美元中的10%作为酬劳。如果答应和这些高官合作,过一段时间骗子就会以事情进展不顺利为由,让你先垫付一点微不足道的手续费和打点官员的小费,付过几次钱之后,对方就变得无影无踪。尼日利亚王子就是这样一种没有任何高明之处的诈骗方式。
这种骗术在之前的纸制信件里就开始流传,后来是通过传真,再到后来的电子邮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谓经久不衰。由于不断被冒用名义,尼日利亚政府在1991年不得不公开发表声明不存在这回事,不过这封邮件直到今天依然很流行。微软的研究人员想弄清楚的是,这封文笔都不通顺、谷歌就找到的邮件为什么还一直在被骗子使用。他们为何不写些生动形象、新颖逼真的版本?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把目光移向与诈骗邮件风马牛不相及的防火警报器。在宿舍里,火灾警报器常常半夜里叫起来,最后却发现是虚惊一场,它为什么这么不靠谱?这大概是因为警报器的本身水平有限,传感器总是不能区分真正的火灾和吸烟产生的烟雾、空气湿度变化、气温过高这些正常情况,因而就会产生两种错误:不应该响的时候乱响(falsepositive,高灵敏度造成的错误,后面简写为FP)和该响的时候不响(falsenegative,低灵敏度造成的错误,后面简写为FN)。可是FP和FN两种情况总是一个变小另一个就变大。如果把警报器调的灵敏一些,它就会经常没火的时候乱响,但是有火的时候失灵的几率就小了很多;如果让警报器迟钝一些,就不会半夜里总是把人吵醒,可是真着了火它也容易不响。警报器的灵敏度是一把双刃剑,什么样的灵敏度才是适当的,要视FP和FN两种后果造成的损失(即成本)大小而定。
警报器不该响的时候响、该响的时候不响的困扰也存在于其他很多场景,不过灵敏度却未必总是要越高越好。例如在法庭上,如果对一个嫌疑人的指控证据不充足,处于半有罪半无罪的状态,法庭也会像火灾报警器一样犯两个错误:把好人冤枉成坏人(FP)和把坏人当好人放了(FN)。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灵敏度调得高一点,就意味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如果把灵敏度调得低一点,就意味着永远不冤枉一个好人。比较一下两种情况的造成的损失,如果把一个好人误判为有罪,这样的冤案哪怕只有几起,也会让法庭的公信力大大下降,比暂时放掉一个坏人的.损失要大得多。所以大多数国家在这里会把敏感度调得比较低,这就是所谓的疑罪从无。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灵敏度和诈骗短信有什么关系?微软研究人员认为,骗子发电子邮件和上述情形有共通之处。
对于骗子来说,目标就是在茫茫人群中找到一个受骗者,把钱骗到手。不过,大家要搞清楚的是,仅仅对骗子的电子邮件有兴趣,回复了邮件,只能称得上上钩,最后把钱汇到骗子手里才称得上被骗。人群里最后上当的人的比例跟电子邮件内容没很大关系,因为上钩者不会只因为最初的邮件内容就汇钱给骗子,更关键的是接下来与骗子的联系情况,一旦上钩者发现不对头的地方,就会中断与骗子的联系。电子邮件的质量相当于灵敏度,会先把人群里一部分可能上当的人筛选出来。
骗子们的FP和FN就是:
FP:把人群里本来不容易上当受骗的人钓上来了,进行行骗。
FN:错过了人群里很傻很天真的人,没有骗到他们。
容易看出,骗子整体的骗术相当低劣,而如今人们警惕性又越来越高,能上当的人的比例少之又少,可能只有万分之一。如果尼日利亚王子的邮件写得像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一样滴水不漏,相当于把灵敏度调高,FP会变大,FN会变小,这就意味着骗子起初需要联系的人变多了,但最后真正上当交钱的人未必会增加多少,结果不见得划算。
那骗子在两种情况下的成本各是什么呢?
FP:骗子进行这种诈骗也不是没有投资,群发邮件没有多少成本,可是如果跟钩上来的鱼一对一联系起来,成本就变大了。如果联系的人比较多,需要雇用更多的客服,需要开更多的银行账户,需要制作更多的假材料,甚至还有把放蛇的警察引进来这种风险成本。最后这些不傻也不天真的人会在深入的交流之后发觉真相,拒绝交钱给骗子,那骗子就是白忙了。
FN:很简单,最后交钱的人少了,骗到的钱也减少了。
因此,他们故意发一些很假的邮件,这样上当的都是些真傻的受害者,可以减少跟钓上来的鱼辛苦联系一番,最后却一分钱没骗到的可能。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骗子们使用一封文笔都不通顺、谷歌就找到的邮件行骗是为了降低投资,减少成本。
B.警报器的灵敏度是一把双刃剑,两种后果都会造成损失。
C.灵敏度并非越高越好。大多数国家在法庭上会把敏感度调得比较低,这就是所谓的疑罪从无。
D.人群里最后上当的人的比例跟电子邮件内容没很大关系,所以,骗子们一直都在用尼日利亚王子邮件。
9.下列句子中,不属于本文试图告诉你的结论的一项是()(3分)
A.灵敏度的高低和诈骗短信的成功率往往呈反比。
B.骗子整体的骗术相当低劣,而如今人们警惕性又越来越高,能上当的人的比例小之又小,可能只有万分之一。
C.现在这年代骗子们行骗的成本可能将会越来越高。
D.骗子们其实常常还是很有商业头脑的。
10.综合文意,哪几个因素合到一起会迫使骗子降低钓鱼的灵敏度?(3分)
参考答案:
8、D
9、B
10、综合下来就是,彻底把一个人的钱骗到手的概率不大,把人群里本来不容易上当受骗的人钓上来了,进行行骗成本不小,骗到人群里很傻很天真的人成本没想象的大,三个因素合到一起会迫使骗子降低钓鱼的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