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风家训的故事【优秀6篇】
古代家风家训的故事 篇一
在古代,家风家训一直被视为家族传承的宝贵财富。这些家风家训不仅是家族的行为准则,更是代代相传的家族精神。在一个古老的家族中,有这样一个传说。
这个家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家风家训的家族。每一代人都被教导要尊敬长辈、孝顺父母,要守纪律、尊重礼节。这些家风家训贯穿了整个家族的历史,成为了家族的生活方式。
有一次,家族的长辈得知家族中有一位年轻人没有遵守家风家训,他们决定要给这位年轻人一个教训。于是,他们安排了一次特殊的考验。他们让这位年轻人独自去远方的山中寻找一种珍贵的草药,这种草药被认为能够延年益寿。
年轻人接受了考验,孤身一人踏上了寻找草药的旅程。在山中,他遇到了重重困难和危险,但是他从未放弃。经过了数月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那种珍贵的草药。回到家族时,他的身上已是满是伤痕,但是他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自豪。
长辈们看到了这一幕,他们知道这次考验不仅是对年轻人的一次教训,更是对整个家族价值观的一次检验。他们看到了年轻人身上那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家族精神,他们为家族的家风家训感到自豪。
从此以后,这位年轻人成为了家族中的楷模,他的行为和精神感染了整个家族,让家族的家风家训更加深入人心。
古代家风家训的故事 篇二
古代家风家训在一个家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家族传统的延续,更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在一个古老的家族中,有这样一个传说。
这个家族自古以来就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他们的家风家训包括了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团结互助等多种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贯穿了整个家族的生活,使得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有一次,这个家族中的一位年轻人犯了一个错误,他没有遵守家风家训中的规定,给家族带来了麻烦。长辈们对他进行了批评和教育,希望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到家风家训的轨道上来。
这位年轻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决定通过行动来弥补。他主动承担了一些家族的责任,帮助长辈们处理繁琐的事务,表现出了他对家族的奉献和忠诚。
长辈们看到了这位年轻人的改变,他们为他感到骄傲。他们知道,这位年轻人已经认识到了家风家训的重要性,他将成为家族中的骄傲和支柱。
从此以后,这位年轻人成为了家族中的楷模,他的行为和精神感染了整个家族,让家族的家风家训更加坚定和深入人心。
这个家族的故事告诉我们,古代家风家训不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精神,它在家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让家族成员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传承和弘扬家族的优秀传统。
古代家风家训的故事 篇三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对一个孩子的行为举止,个人修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后天影响。好的家风形成,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家风家训的故事(精选1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代家风家训的故事 篇四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多忙,最少隔个把月要来一封信,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公也没忘夸一夸女婿、儿媳。
古代家风家训的故事 篇五
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古代家风家训的故事 篇六
从前,楚国有个老头以饲养猴子为生,楚国人都把他叫作狙公。每天早上,狙公起床以后都在院子里给狙公的猴子们分配任务。狙公让老猴子带着猴子们跳出去,采摘山里果树的果实。晚上,等猴子们回来了,狙公就逼着猴子们交出它们所采果实的十分之一。光靠着这些猴子采来的果实,狙公就可养活自己,而且还略有盈余。有一次几个猴子觉得自己白白辛苦一场,狙公却坐享其成,不愿交出果实,狙公就对它们棍棒相加,一阵毒打。猴子虽然觉得每天采摘果实是件苦活,可又怕狙公的棍棒,不敢违背狙公的命令。
有一天,一只不懂事的小猴子突然问这群猴子:“山里果实累累,难道是狙公亲手所种吗?”大伙都说:“不是呀,谁都知道这些果树并没有什么人去栽种,都是天生的。”小猴子又问:“既然这样,我们干吗靠给狙公做苦力过日子呢?”小猴子话还没说完,猴子都已经恍然大悟。
当天晚上,猴子们趁狙公睡熟之后,悄悄地打破栅栏,弄坏笼子。然后,它们拿上狙公积存的果实,手牵着手跑进了树林深处,从此再也不回去了。狙公一觉醒来,才发觉猴子们都跑光了,狙公赖以生存的手段没有了,只得待在家中活活地饿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自食其力,如果自己不付出努力,企图依赖别人,或者靠剥削别人过活,最终只能落得像狙公那样活活饿死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