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的古代故事【精简4篇】
责任的古代故事 篇一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孔融的学者,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孔融自小聪颖过人,深受家人和师长的器重。他精通经史子集,文才出众,深受当时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天,孔融在家里翻阅书籍时,发现了一本珍贵的古籍,里面记载着许多珍贵的知识和历史。他知道这本书对于研究历史和文学非常重要,所以决定将这本书好好保存起来,以便后人能够继续研究。
然而,就在这时,家里突然起火,火势迅速蔓延,孔融急忙逃离火场,但他却想起了那本珍贵的古籍,他知道如果这本书被火烧毁了,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于是,孔融毅然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场将那本书救出来。
在火场里,浓烟滚滚,火焰熊熊,孔融几乎被熏晕过去,但他毅然坚持,终于找到了那本珍贵的古籍。他将书捧在怀里,艰难地挣脱出火场,最终成功将书籍救了出来。
虽然孔融在火场中受了些轻伤,但他却没有后悔过,因为他知道,作为一个学者和文化传承者,他有责任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继续受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责任是一种使命和担当,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我们心怀责任,就能够克服困难,完成使命,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责任的古代故事 篇二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孟子的思想家,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孔门二传”。孟子一生致力于推崇仁爱和道德,提倡仁政和仁义,深受当时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有一次,孟子在路上遇到一个乞丐,乞丐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看起来非常可怜。孟子心生怜悯之情,便慷慨地施舍了一些金钱给乞丐。乞丐接过钱后,却没有离去,而是跪在地上,对孟子说道:“先生,您的仁心和慷慨让我感到无比感激,但请您告诉我,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的贫苦和不幸?”
孟子听了乞丐的话,脸上露出思索的表情,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对乞丐说:“你问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贫苦和不幸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人类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责任。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心怀责任,关爱身边的人,才能够消除贫苦和不幸,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乞丐听了孟子的话,泪流满面,他起身跪拜在孟子面前,感谢他的启示和教诲。从此以后,这位乞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努力奋斗,最终走出了贫困,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商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责任不仅是一种担当和使命,更是一种关爱和仁爱。只有当我们肩负起责任,关爱他人,才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和和谐的社会。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心怀责任,传递爱与温暖,让世界充满希望和阳光。
责任的古代故事 篇三
以天下为己任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到排挤,只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卫国也没得到卫灵公的重视,他努力推销他的仁政,得不到当权者的认同,只好再次启程,在去匡城的途中感慨自己以天下为己任,到了花甲之年还在奔波,没有一个安身之所。
舍生取义—— 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天下为公——国父中山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圣者。为了推翻帝制,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置生死度外,何谈名利。帝制一旦推翻,为了国家的大义与人民的大利,他自动放弃总统之位,一身浩然正气令人可歌可泣。可惜先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虽人民寄天下于先生,先生却过早仙逝,成为中华千古一憾事。
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苏武、吉平、谭嗣同三人,为了忠义可以忍受万般折磨,直至献出生命。他们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他们舍生而取的“义”,只能是忠义。
为民请命——明朝大清官海瑞一生十分清廉,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担任淳安县知县时,采取丈实田亩,大大减轻农民负担,因而得罪了总督胡宗宪,海瑞被嘉靖皇帝关入大牢,直到72岁才被重新启用,但他始终以为民请命为己任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年已届80岁的潘晴川老先生干了一辈子教育,1987年从徐州第一中学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为缓解初中毕业生升学难的矛盾,创办了民办徐州市务本高级中学。如今,他仍主持着“务本”的教政,在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
早春二月的一天上午,风和日丽,潘老接受了笔者的采访。他说,“务本”创办15年来,一直把创“精品学校”作为奋斗的目标,倘能实现此愿,我也就一生无憾了。
责任的古代故事 篇四
1、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
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2、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3、远涉重洋的一封来函 :武汉市鄱阳街的景明大楼建于1917年,是一座6层楼房。 在1997年也就是这座楼度过了漫漫80个春秋的一天,突然收到当年的设计事务所从远隔重洋的英国寄来的一份函件。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1917年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到期,如再使用为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80年,不要说设计者,就是施工人员恐怕也不在世了吧。竟然还有人为它操心,还在守着一份责任、 一份承诺。)
4、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