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故事(优选5篇)
孙中山的故事 篇一
孙中山,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革命家,被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的一生经历曲折,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展现出聪慧和对社会不公的敏感。在读书期间,他深受洋务运动和康有为变法的影响,开始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和政治改革。
1894年,孙中山参与了光复会的活动,在这个组织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革命者。1895年,孙中山赴檀香山,在那里他发表了《三民主义》的理论,提出了平均地权、民族独立和民主共和等主张,引起了中国内地的轰动。
1905年,孙中山创建了同盟会,号召全国各地的爱国志士加入革命斗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标志着中国的封建时代正式结束,民主共和国的雏形开始建立。
然而,1912年,孙中山因种种政治原因辞去了总统职务,他开始游走于国内外,继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奔走。他在世界各地募款、组建军队,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不懈努力。
1925年,孙中山逝世于北京,享年59岁。他留下了“天下为公”的遗训,激励着无数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孙中山的一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缩影,他的坎坷经历和不懈奋斗精神,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领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中山的故事 篇二
孙中山,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袖,孙中山经历了无数困难和挫折,但始终坚定地走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
孙中山年轻时就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腐朽和落后,他深知只有彻底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才能让中国迈向现代化。因此,他发起了一系列改革运动和革命活动,试图唤醒民众的觉醒和独立精神。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提出了平均地权、民族独立和民主共和的口号,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他创建的同盟会,团结了全国各地的爱国志士,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孙中山并非一帆风顺。他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北洋政府的混乱和国共内战的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中国的信念和对民族独立的追求。他不断呼吁国人团结一致,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为中国的未来建设指明了方向。
孙中山逝世后,中国的民主事业并未停滞不前。他的遗志和理念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孙中山的精神和贡献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行。
孙中山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缩影,他的故事饱含着传奇色彩和感人的奋斗精神。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贡献和影响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传承。愿我们永远怀念这位伟大的领袖,永远珍惜他为中国民族事业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孙中山的故事 篇三
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一生喜欢读书。他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离开前,这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送给孙中山补贴生活。
三天以后,这几个留学生又一起去看孙中山。来到孙中山的宿舍门口,他们敲了半天门,都没有人答应。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们下次再来吧。”一个姑娘说。
“等一下儿,我来敲。”一个不高不矮的年轻人说。他用力敲了一会儿,孙中山才来开门。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我正在看书,没听见你们敲门。快请进!”
他们走进孙中山的宿舍,看见桌子上摆满了新书。大家一算,买这些书大概需要30英镑。他们觉得很奇怪,问孙中山:“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还有钱买书?”
“这是用你们送给我的钱买的,我还剩下10英镑呢!”
“你应该多买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体搞坏了。”孙中山笑著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孙中山的故事 篇四
120多年前,即19世纪的60年代中期,中华民族在封建统治者的黑暗统治下,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清王朝的抬枪刀矛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洋枪大炮,联合残杀着我国同胞。一场轰轰烈烈,坚持了10余年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被绞杀了。
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美丽贫困的翠亨村里,全村70多户人家,绝大多数都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穷苦生活。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的子夜,绵延不断、终年葱绿的五桂山还未苏醒,和天一色的大海还在沉睡,而翠亨村村头已出现了一个光点。这个光点越晃越亮,原来是53岁的农民孙达成在村头巡更。孙达成手提一盏旧灯笼、敲着竹梆,行走在初冬的寒风之中。
“哇哇哇……”透出灯光的小茅屋内传出了婴儿降世的啼哭。新生命的声音划破了漆黑的星空,又传到了巡更人的耳中。孙达成惊喜地忘了敲梆,急急匆匆地跑向茅屋。
这位刚诞生的婴儿,就是40年后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几千年封建专制,倾覆清王朝统治,在东方古国建立起第一个共和国的大总统孙中山。
清晨的薄雾刚刚消失,温和的阳光射进了茅屋。坐在床沿的孙达成长叹一声:“天啊!我孙达成已穷得叮当响了,又添一张嘴,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确实,孙达成一家是够苦的了。他上有80的老母;中有缠着小脚,不能下地劳动的妻子和两位孤寡的弟媳;下有几个未成年的儿女,最大的儿子阿眉也才12岁。全家仅*他佃耕村边的几亩地,另兼做鞋匠和更夫挣钱度日。终日辛勤劳动,但是所得甚少,一家人的生活还是十分贫苦。
忠厚慈祥的妻子杨氏,面对忧虑的丈夫,怀抱着婴儿笑着说:“你看这娃生得一副福相,就象他出世前我梦到的北帝菩萨一样。这娃日后会有出息的。你快给他起个名字吧。”
孙达成看看刚临世的小儿子答道:“我苦得不识字,又能起个什么好名字呢!”
杨氏很有主见地说:“托北帝菩萨的福,就叫“帝象”,好吗?”
孙达成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说:“也好!”
三岁的女儿妙茜,从妈妈脚下爬坐起来,揉着睡眼叫道:“饿……,我要吃白薯!”但一看见妈妈怀里抱着的小弟弟,却又一声不响的微笑起来。
“阿茜”,杨氏喊道,“快来看看阿弟,他叫帝象。”
妙茜欣奇地望着小阿弟自语道:“阿弟,帝象!”
孙中山的故事 篇五
1923年的一天,孙中山命令胡汉民以大元帅的名义发出手令,到广州市政厅提款20万元,作为军饷发给滇、桂军,让他们出发攻取惠州的陈炯明。
那天早晨,胡汉民让孙中山的侍卫副官张猛亲持手令到市政厅提款。张猛8时半赶到市政厅,一直等到11时正,才见市长孙科登楼入办公室。张猛赶快将提款手令面交孙科。孙科接过手令,看了一眼,非常生气:“我不会印银纸,哪里有这么多钱?”说罢,随即将手令撕得粉碎,投进废纸篓,就下楼坐汽车走了。
当天下午,孙中山打电话问滇军出发了没有?滇军总司令回答说:“还没有领到粮饷,部队不肯出发。”孙中山接着又打电话问桂军总司令,也得到同样的回答。
孙中山觉得情况不对,便赶紧去问会计司长黄隆生:“为什么还不发饷给滇、桂两军,使他们马上出发?”
黄隆生说:“会计司没有钱。”
孙中山问:“市政厅20万元还没拨来么?”
黄
隆生答:“我不知道这回事。”
孙中山听了大为诧异,急忙到二楼问胡汉民。胡汉民说:“今天一早就让张副官去取了。”
正要去找张猛,刚好,张猛回来了,就把当时的情况如实报告了孙中山。
孙中山气得脸色发紫,半晌说不出话来。他立即打电话让孙科赶来。
孙科战战兢兢来到父亲跟前。不待他张口解释,孙中山就厉声叱骂他:“军情如此紧急,急需发饷给滇、桂军出发,你怎么总没有这回事!你马上拨20万元来,办不到,就不要做市长……”
孙科被斥责得无话可说,便噔噔地跑到二楼找胡汉民出气,说胡汉民假借命令索钱,挑拨他父子不和。
胡汉民气得大叫:“这是你父亲叫我写的,怎么是假借命令?”
盛气凌人的孙科举起手杖就向胡汉民打去。胡汉民一闪身,手杖落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顿时“嘭”的一声,惊动了在三楼的孙中山。这时,孙中山正要洗澡。他穿着毛巾浴衣走下楼来,看见这种情景,难过得几乎流出泪来。他怒不可遏,一手夺过卫士的驳壳枪,就要打孙科。孙科吓得慌忙逃走。孙中山一面追赶,一面厉声斥骂,一直追到帅府大门口,连拖鞋也甩掉了。直到李烈钧、朱培德、黄隆生闻声赶来,才把孙中山劝住。孙科逃出大门,匆匆坐上江边的一艘小电船离去。
孙科为何平白无故迁怒胡汉民呢?原来,孙科和代行大元帅职权的胡汉民早因意见不一,产生矛盾,以致颇受委屈的胡汉民曾向孙中山提出辞呈。当时,孙中山正在前线督战,他深知儿子年少气盛,容易得罪人,立即写信力劝他以大局为重,同舟共济。
过了五天,孙中山又写信给孙科,再次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此时惠州尚未攻下,东江军事仍然紧急,望吾儿劝告各同仁,务要一心一德,共维危局。”
孙科对胡汉民一直心存芥蒂,但迫于当时的形势和父亲的威严,也就相安无事。此时,他犯起少爷脾气来,竟然感情用事,不顾大局,把父亲的谆谆教诲抛于脑后,重演“同室操戈”,这就难怪孙中山恼怒不已,竟致出现了父打子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