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善良故事【精选3篇】
古代善良故事 篇一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张三的农夫,他生活在一个贫困的村庄里。尽管生活艰辛,但张三始终保持着善良的心灵。每天清晨,他都会带着自己的犁耙去田地里劳作,勤劳地耕种着庄稼,维持着家人的生计。
有一天,一位叫李四的邻居找到了张三,请求借一些粮食过渡难关。李四家里的庄稼由于干旱而枯萎,家里的存粮已经所剩无几。尽管张三家里也并不富裕,但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李四的请求,将自己家里的一部分粮食借给了他。
几个月后,天公作美,李四家里的庄稼终于丰收了。李四感激涕零地将借来的粮食还给了张三,并发誓要将来一定还之。张三笑着说:“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帮助,这些粮食不过是我短暂地借给你,你不用还我,只要把这份善良传递给其他人就好了。”
张三的善良之举感动了整个村庄,大家纷纷传颂他的美德。从此以后,村里的人们更加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度过了困难的时光。张三也因此成为了村里的楷模,人们常常说起他的善良和宽厚。
古代的善良故事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张三的善良之举不仅帮助了李四,也感染了整个村庄,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邻里之间的重要性。善良如同一粒种子,只要播下去,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散发出温暖和希望的光芒。
古代善良故事 篇二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王五的书生,他虽然家境贫寒,却心系百姓,常常为民请命,受到了许多人的敬重。有一次,一位村民告诉他,在村庄的深山里有一只受伤的老虎,一直无法独自生存。王五听后决定前去救助这只老虎。
王五带着药箱和食物,跋山涉水来到了老虎所在的山洞。他发现老虎的一只腿受伤严重,无法行走,已经饿得奄奄一息。王五冒着生命危险,小心翼翼地给老虎处理伤口,喂食,并且在山洞口留下食物供其食用。经过几天的照料,老虎的伤口逐渐愈合,恢复了生机。
一天,王五发现老虎已经可以行走了,他决定把老虎送回山林,让它重新回归自然。当老虎在山林中迈着蹒跚的步伐消失在视线中时,王五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喜悦和满足感。
王五的善举传遍了整个村庄,人们无不为他的仁心大义而感动。从此以后,王五成为了村里的英雄,人们常常说起他的故事,传颂他的美德。王五也因此受到了更多人的尊敬和爱戴。
古代的善良故事如同一首动人的乐章,让人们感受到了善良和爱的力量。王五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仁爱之道,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善良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指引着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古代善良故事 篇三
古代善良故事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善良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顾荣施炙(世说新语)
原文: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①。觉行炙人有欲炙②之色,因辍③已施焉④。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人也。
翻译:
顾荣在洛阳时,应别人的邀请去赴宴。(在宴席上)他发觉烤肉的下人脸上显露出对烤肉渴求的神色,很想吃几块。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下人吃。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顾荣说:“一个人每天都烤肉,怎么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大批人渡长江南流,每当(顾荣)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在顾荣左右保护他,于是顾荣感激的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端送烤肉的仆人。
思想:
赞扬了顾荣推己及人的善良,肯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俗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或好人有好报。
2、秦穆公亡马
岐下野人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吏逐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乃饮之酒。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穆公获晋侯以归。从此可以看出秦有一颗仁心,为他留下好名声,使更多的贤士归附了他、
3、荀巨伯远⑨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⑩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 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
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⑦ 语:对……说。⑧班:撤退。⑨千里迢迢⑩已经
译文:
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就劝巨伯离开,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 “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最终没有离开。郡城陷落后,敌寇进了城,很奇怪荀巨伯还呆在这里,就问他:“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
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敌寇听后内心大受震动,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